APP下载

语文课堂的美丽蜕变

2018-11-26侯淑伟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云雾庐山文本

侯淑伟

从教多年,我深深认识到:阅读对孩子们有多么重要。我总是这样对孩子们说:书包里永远装一本自己喜欢读的书,在你闲暇时就拿出来读。尽管一直这样要求,但能坚持做到的孩子并不多。直到结识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初谋其面,竟如重逢,它的教学理念让我如拨云见日。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倡导的是在课内实现大量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一来,阅读的量有了保证,再加上方法的得当,语文素养的提升不是水到渠成吗?

一、改变观念,树立“大语文观”

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语文课堂还是颇为自信的:教学风格算得上生动灵活,语言还算自然风趣,偶尔也能与学生达到心灵上的互动交流,孩子们对语文课的期待让我时常有点成就感。

尽管如此,但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面对文本,可挖掘的方面太多了,而一节面面俱到的语文课效果却并不甚佳。一篇课文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常常让我纠结不定。结识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后,这一困惑终于得以释怀。“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帮我树立了“大语文观”,让我清晰地认识到:语文学习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在教学中不能碎片化地来进行。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学习目标,而所有语文能力的形成与语文素养的提高,都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递进学习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明确语文教学的任务,清楚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二、一课一得,精准切入文本

“一课一得”是“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就是基于学段目标,围绕单元主题进行有效整合,每课教学抓住一个训练点,让学生在每节课的学习中收获一种学习方法,并通过多篇同类文本强化巩固,让这“一得”扎实到位。

如教学《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时,依据文本特点,我设定的语用点是体会中心句的作用,初步学习围绕中心句描写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先谈一谈庐山云雾留给自己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说说文中哪两个词最能代表庐山云雾的特点。接下来,以第二自然段为教学重点:读课文,说出庐山的云雾有哪些姿态,这些不同的姿态都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再读课文,说说作者用什么方法把云雾写得这么美,读出庐山云雾最美的样子。通过几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在学中得法,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同样结构的第三自然段,再跟进丛书中具有同样语用点的一篇文章进行学法巩固,最后进行片段仿写。这样,本节课的语用点就落实到位,收获了“围绕中心句描写事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实现了“一课一得”。

三、一藤多花,形成阅读体系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要实现的是课内阅读量的有效增加。围绕某一主题,我们可以把相关、相似甚至相反的多篇文本进行整合。

如在学习《刘胡兰》一课时,我们可以整合《董存瑞》《杨靖宇》《赵一曼》《邱少云》等文章,让学生感受英雄品质。在学习《“年”的来历》一课时,可以整合《中秋节的由来》《七夕节的由来》《端午节的由来》等文章,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在学习《开天辟地》一课时,整合《女娲造人》《创世神话》《卡勒瓦拉》等文章,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世界起源的理解与认知。通过这样的归类整合推荐阅读,学生可以形成系统的阅读体系。

四、读写结合,课堂向深处优化

“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二者既紧密相连,又相辅相成。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文章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引导学生在读中得法、在写中应用。

如《吹泡泡》一文中对吹泡泡过程的描写和《捞铁牛》一文对准备工作的描写,都是按一定顺序来描写一件事情的进展过程。在解读文本得法之后,我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仿写片段,效果立竿见影。又如《翠鸟》一文中对翠鳥外形的描写和《张衡》一文中对地动仪的描写,都是有方法、有顺序、有层次的精彩片段描写,学习得法之后,我让学生趁热打铁仿写片段,把学习效果最优化。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逐步提高,稳扎稳打。主题学习的有效整合教材,让孩子们学得精准、读得充分、写得到位,让课堂丰厚起来。

只有真正用心经历过的人才懂得收获的分量。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道路上,我困惑过,挣扎过,唯独没有放弃。在这条路上,也许我们走得很慢,但终归迎来了春天。前不久,在我们乡镇举行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我执教的精读悟法课《一个小山村的故事》受到一致好评,大家都说这种课型干净利落,高效实用。在掌声中,我蓦然觉得: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跋涉路上,我终于成长了、收获了。

猜你喜欢

云雾庐山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魔法云雾
云雾是山做的梦
星星
梦境
夏日避暑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避暑胜地 大美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