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态学校”的构建
2018-11-26张欣
张欣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内涵发展的新时期,其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学校立足和生存的前提。如何真正从“改课”走向“课改”?如何走好课改下一步?构建“新生态学校”是我们的答案。
构建“新生态学校”,需要从九个维度对学校进行整体提升:
第一,办学的核心理念的系统构建。在办学核心理念方面,学校管理者如果不解决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一系列问题,就没有自己办学的灵魂,就没有自己办学的主心骨和“定海神针”。在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创立、构建这一方面,我们的创新之处,就是将“一训三风”细化到三级理念,细化到直接与实践操作可对接的层面。
第二,重新审视教学管理的观念。两条腿走路,即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科研管理齐步走,同等重要。要把以德治校、以法治校、以情治校和学校理念融合,实施“课改理念引领、教学制度规范、教师专业提升、教研项目拉动、网状节点联动、整体和谐推进”的策略,最终达成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文化治校”。
第三,着重解决为什么要进行特色办学的问题。其实,特色办学的终极目的是用看得见、摸得着、有承教能力的特色活动去搭载初始目标,是为完成初始目标而设计的具体目标,没有特色目标的完成就没有初始目标的实现。一定要在这个本质上搞清楚,才能更好地抓高质量的教学。
第四,我们的教育如何选取学校本体化课程体系。这是一个方略,是一个整体的方案。没有完整的学校本体化课程体系,就没有下一步完整的教学实施。这就好像是施工结构图纸一样,如果只有美好的愿景图和喜人的效果图,没有缜密的用于施工的结构图,工程项目是无法完成的。
第五,着眼于“课程化”校园为主打的“三化”校园建设。“三化”,即绿化、美化、课程化。之所以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校本化教学体系构建之前,是因为我们认为,在以往的教学观念中,缺少了一块对“课程活动平台”建构的阐释,没有把承载课程实践的课程活动平台放在应有的位置。其实,课程活动平台很重要,舞台有多大,直接决定着活动有多大。而校园文化的课程化建构,直接推倒了传统教室的四堵墙,让课程活动的空间更加广阔起来。
第六,校本化教学体系的建构。我们认为,教学体系实质上就是教学方法体系,教学活动就是有效应用教学方法体系开展课程实施。所以,我们把校本化教学体系建构的重点,放在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上。方略,是基于全盘的思考;方式,是基于每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而方法,是基于某一方面问题的解决。三者相辅相成,少了哪个层面,问题都不好解决。这也就是对教学方法体系内容的系统设计。
明确了这一信念,我们又对教学方法体系的形式进行了总体设计,从静态的理论分析层面,把教学过程分成这几个环节:分属授受类别的备习课案、讲学课案、练习巩固环节,分属测评类别的批改作业、考试诊断、评价引领环节,分属弥合类别的辅导课业、纠正偏差、补充完善环节,分属跟进类别的研究探讨、悟彻省思、能力提升环节。它们在动态中是可以重新排列组合的。
第七,我们着手要解决的就是“智能化混合式教学”。对于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一线的校长和教师有点抵触,但这又是必须要啃的硬骨头。信息化时代学校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应该从“智能化”“学校本体的办学理念体系”“学生能力的形成系统”三个方面统筹考虑,融通这三个方面,并以此设计新的教学方略体系,构建“智能化”教育生态圈。
第八,就是教学设备的优化使用。我们把这个问题上升到媒介的层面来看待,又拓展了新的空间,把师生、把信息化都纳入教学设备的范畴。其实,媒介就是关系,关系就是生产力。一切事物的发生、推进、结果,都是在媒介要素的参与下形成的。教学媒介关系中各种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功能内容的增加,排列组合的优化,就是在进行着教育,就是教育质量的生成。
第九,我们对师生的技能素养做了新的探索和新的定义。技能是技术能力的缩写词,素养是素质养成的缩写词,如果技能是中性的,那么素养就带有思想性,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关联。其实,技能素养体现着又“红”又“专”,我们把技能素养上升到很高的层面去对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把这些用到中小学的教学领域是极其必要的。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就是更新人的观念、理念,就是“洗脑”。“洗脑”后干什么?用个体人的技能素养体现对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如何體现?用技能素养去改变自己、改变他人、改变社会。技能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教师的施教技能素养,学生的学习技能素养从哪几方面切入,其内涵、外延如何?厘定后怎样让师生掌握并固化?这些也应该成为课程改革与教学优化的一个强有力的抓手,拓展出一个新的空间。
一个学校如果从这九个维度对学校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构建和提升,这个学校就可以称之为“新生态学校”。
“新生态学校”最终呈现出五大特色:
1.大教育。要形成以学校教育为核心,辐射家庭教育,带动社区教育的教育生态圈。
2.全课程。要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做成课程,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
3.活课堂。即课程教学要从生产关系改变走向生产力的改变,通过融入小组合作、思维导图助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方式,激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率。
4.高质量。即通过培植大教育生态圈、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实施“活课堂”教学方略,“新生态学校”最终要达成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样态。
5.新生活。通过“新生态学校”的教育,师生素养得以提升,现在和未来,共同享受一种幸福、美满的生活。
“新生态学校”,让我们重新定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