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格里布散记

2018-11-26颜士州

新青年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严先生迦太基阿特拉斯

颜士州

客机越过埃及西部沙漠,飞经突尼斯、阿尔及利亚上空,俯瞰由摩洛哥王国绵延而来的阿特拉斯山,使我想起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传说中这里的天空是由巨人阿特拉斯用自己的双肩支撑起来的,使世界的边涯才移到阿特拉斯山一线,因此,人们称阿特拉斯山为巨人山。古代阿拉伯人把巨人山下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所在的北非地区叫做“马格里布”,即“阿拉伯西方”的意思。由于马格里布西、北、东三面环海,南部又是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活像与世隔绝的岛屿,因此又称它“西方之岛”。

巨人山下访古

摩洛哥是非洲城市最多的国家之一。首都拉巴特,以阿拉伯式宫殿、寺院和高塔等建筑闻名于世。然而和它媲美的名城多着呢。就以北部古城非斯来说,从公元九世纪至本世纪初的1300年间,都是摩洛哥历代王朝的首都,整个非斯旧城就像一座博物馆。

非斯坐落在阿特拉斯山北坡的一条山谷中,分旧城和新城两部分。汽车在旧城门旁停了下来。我们迈步入城,穿行在迷宫般的狭窄街巷,只见街巷两旁店铺鳞次栉比,货物琳琅满目,各色打扮的行人摩肩接踵;空气里飘散着羊皮制品味儿和崭新木器的油漆味儿,耳旁不时传来敲打铜、银、铁器的叮当声;街上每隔一段距离设有露天供水站,过路人可随时喝到清凉的泉水。身穿阿拉伯长袍的农民,用泉水洗手洗脸,然后席地做祈祷。导游告诉我,这里的地下筑有许多水管,直通河谷和山上,把水引下来。旧城的水管密如蛛网,通向每家每户庭院,总长达70公里。水管全用石块砌成,有的专引泉水,供饮用;有的专引河水,供农田灌溉和作坊用水;还有专门用来排污水的。当我得知这些水管是第一个伊斯兰王朝初建非斯城时设计的,心里感到非常钦佩。

我们路过卡鲁因清真寺——卡鲁因大学的一部分。这所大学初建于公元859年,比历史悠久的英国牛津大学还早390年,恐怕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了。在大学图书馆,我们遇到一位摩洛哥学者,他正在研究一部7000多页的诗集。导游说,这诗集是十二世纪一位阿拉伯名医写的,他将各种疾病及处方写成诗流传了下来。真有意思!

城北的古城堡是古代王宫,现在仍保持着原样,辟有陈列室,陈列着许多文物,其中还有我国古代传入摩洛哥的文物呢。

登上非斯最高处,古城景色一览无余:近处橄榄树郁郁葱葱;远处琉璃瓦顶的宫殿散落在阿拉伯式建筑群中;造型奇特的清真寺多得数不清。真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式古城!

白色的城

参观了非斯古城后,导游决定陪我去邻国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游览。

阿尔及尔是座依山傍海的美丽城市,它给我最深的印象是“白”:一幢幢白色建筑物,掩映在绿浪起伏的树丛中;一辆辆白色小汽车,行驶在平坦的大街上;一群群穿着白色衣服的行人,漫步在林荫道上;就连那国旗也主要是由白、绿两色组成。难怪人们把这座城市称为“白色的城”了。

和马格里布许多历史名城一样,阿尔及尔也分新旧市区。不用说,旧市区充满典型的阿拉伯情调,但我们更多的时间是在新市区浏览。这里的海滩和山坡种满了松树、雪杉和挺拔高大的枣椰树;每座住宅都被浓绿拥抱着,宽敞而整洁的街道两旁,隔不多远就有一座漂亮的街头公园,儿童在嬉戏,老人在休息;天空蓝得那样可爱;空气里散发着花草的芳香,气候宜人。阿尔及利亚自北向南可以划分为地中海沿岸平原、阿特拉斯山地和撒哈拉沙漠三个自然带。阿尔及尔就在地中海平原的中段,具有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沿海有一種叫木栓栎的树,为了减少蒸发,长着很厚的树皮。酒瓶上的软木塞就是利用这种树皮做成的。我和导游特地去看了看采下来的木栓栎树皮。阿尔及利亚朋友说,树皮随采随长,对树木无损害。

在非洲,阿尔及利亚是仅次于苏丹的第二大国,可是国土的90%以上是沙漠。正像埃及依赖尼罗河三角洲一样,阿尔及利亚的农业全仰仗于地中海沿岸平原。这窄窄的平原物产丰富,尤其盛产水果,就以葡萄来说,用来酿成的酒还向盛产葡萄酒的法国出口呢!

古文明的橱窗

听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公布的首批文化与自然遗产中,有三处在突尼斯。因此,我决定去突尼斯看看,并从那里深入撒哈拉大沙漠。

我来到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访问了位于城北17公里的迦太基。在拥有200多处古建筑遗址的突尼斯,迦太基被称为地中海沿岸各种古文明汇集的橱窗。古城本是来自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于公元前九世纪建立的。当时迦太基帝国很强盛,后来被强盛起来的古罗马帝国打败,繁荣的迦太基城被毁。现在看到的迦太基遗迹,大都是古罗马重建迦太基时留下的。真是历尽三千年沧桑,几经兴废啊!

来这里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拥向宏伟的迦太基博物馆;有的则对各种古建筑的断垣残壁感兴趣;有的专心致志地研究石碑、石柱、雕像和镶嵌画。在古罗马竞技场遗址附近,突尼斯考古学家发现一尊洁白的大理石雕像,雕的是赛马骑士,造型优美,栩栩如生。一位考古老专家说,从雕像可以知道,早在古罗马时期,当地人就十分喜爱各种竞技活动了。

我对那些五彩缤纷的镶嵌画很有兴趣。据说,这些用小石块拼成的“画”,在许多突尼斯人家里如同地毯一样普遍,历史学家研究突尼斯还是从镶嵌画开始的呢。

回到突尼斯城以后,我参观了巴尔杜博物馆。这儿珍藏着突尼斯各个历史时期的镶嵌画,金碧辉煌,赏心悦目。每一幅镶嵌画都有自己的主题,都包含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沙漠之门

沙漠之门就是进入沙漠的门户,在马格里布三国都有。我从突尼斯城来到突尼斯南方的沙漠之门——杜兹镇。这是一片绿洲,枣椰树郁郁葱葱,小溪流水潺潺。在这里,游客们租用骆驼作为交通工具。骆驼既耐渴又耐劳,被称为沙漠之舟。在租骆驼的时候,一位中年人认出我是中国人,他高兴地握着我的手,并作自我介绍。他姓严,是从台湾来非洲考察生物资源的,已经几次深入大沙漠了。对于浩瀚的撒哈拉,他可熟悉了。撒哈拉西起大西洋岸,东临红海,绵延5600公里;北自地中海和阿特拉斯山,南到北纬13°左右,纵深1600公里,跨埃及、苏丹、利比亚、乍得、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尼日尔、马里、毛里塔尼亚和摩洛哥等十几个国家,面积达900万平方公里,比澳大利亚还要大。

我们进入茫茫沙海以后,严先生说,撒哈拉并不全是眼前这样的沙海,有好多是光秃秃的石头荒漠。在阿拉伯语中,“撒哈拉”就是“火荒漠”的意思。说着,我们来到一座大沙山顶部,放眼望去,只见无边沙海,仿佛波涛滚滚,连绵起伏,雪白的云母片在黄沙中闪闪发光。不一会儿,狂风突起,飞沙铺天盖地袭来,真是无孔不入,鼻孔、耳朵和衣领里全灌满了沙尘。阿拉伯人扯起长袍一裹,连头带身体包得严严实实,任凭风沙肆虐,而我们这些外国人却束手无策,各个叫苦不迭。幸好,一会儿就风平沙静,但太阳似乎比刚才更加烤人。

“好渴啊!”我晃了晃水壶,水早喝光了。亏得严先生水带得多。半壶水下肚,汗似乎多了些,但终究比不上蒸发力,汗一出来立刻被蒸发干。又热又渴,难受极了。可严先生说这还不算热,再往大沙漠里面走,沙丘上的温度可把肉和蛋烤熟。他说,尼日尔和上沃尔特的母鸡只管生蛋不必孵蛋,因为那里即使是阴凉处的气温,也完全够孵蛋条件。有人在利比亚的阿济济亚,测得阴处气温达58℃。我想,这也许是世界最高的气温记录了。但一到夜里,气温会骤然下降,有时竟降至15℃。暴热骤冷,岩石经反复的热胀冷缩,由大块碎裂成小块,由小块变成砂粒。正在被破坏的山崖,被风雕刻成奇形怪状,就像《一千零一夜》里的魔鬼城。严先生告诉我,他曾在大沙漠里过夜,常常听到各种可怕的尖叫声,后来发觉这些声音有的是岩石崩裂时发出的,有的则是砂粒沿沙丘滚动时发出的。

在沙漠中旅行,常常看到灵活的小动物在面前一窜而过,然后钻入一个不显眼的地洞。严先生说,地下又阴凉又安全,就连沙漠区的柏柏尔人也喜欢住在地下呢。后来他陪我参观了柏柏尔人的井坑式住宅:在一个个大井坑底部,中央是一片空地,好比一般住宅的“天井”,井壁四周是一套套舒适的房间,人踏木梯出入井坑。在撒哈拉边缘,这样的住宅不仅可避免风沙袭击,而且冬暖夏凉,适宜储存粮食。

“就连植物也向地下求生存呐!”严先生边说边把他在大沙漠拍的植物照片拿给我看,其中有活了数千年的橄榄树,它不太高,长在山崖的阴处,根系发达,可伸入地下10多米。有的草比较矮小,而它的根却有好几米长。不少植物的叶子都长有绒毛或一层蜡质。这些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从地下吸取水分,最小限度地控制水分从叶面蒸腾。严先生的话使我懂得了生物“适者生存”的道理。

严先生对撒哈拉沙漠了解得真多,就连它地下有多少石油和地下水都能说出数字来。更令人惊奇的是,他竟然说,荒凉、灼热的撒哈拉在数千年前是肥沃的草原。他怕我不相信,从皮包里取出一叠照片,递给我,说:“这是不久前从阿尔及利亚东南部的恩阿杰尔高原的山崖壁画上拍下的。这上面的牛群和牧民图说明,撒哈拉的过去并不是沙漠。”他接着说,“撒哈拉由一片肥沃的草原变成大沙漠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迁的结果,但是也不能否認,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人们不了解自然规律,盲目地放牧、种植庄稼,破坏了自然植被,加速了沙漠化的进程。”我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联想到如今全球都在开展植树造林,这对于人类的生存该多么重要啊!

猜你喜欢

严先生迦太基阿特拉斯
严先生
“严上加严”的“真相”与“假象”
大象海上吞鲸鱼
迦太基的幸与不幸
阿特拉斯·科普柯GXe11型空压机在滤池生产中的应用
傲慢的苹果,你要逼我给骗子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