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康复策略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行为转变及自我效能的影响
2018-11-26焦剑慧郑桂香
焦剑慧 郑桂香 马 俐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江苏扬州 225001)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患者致病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1-2],故据此开展本次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来本院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观察组中男性18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2.32±3.21)岁。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2.87±4.5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实验组开展行为转变理论的心脏康复干预策略[3-4]。(1)前意向与意向阶段。应用行为转变理论中的意识唤醒理论帮助患者回忆病后感受,结合生动解脱理论以视、音频等形式帮助患者了解PCI术后预防知识[5-6];应用行为转变理论中的自我再评价、环境再评价理论剖析患者在行为改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相关内、外阻碍因素[7-8]。(2)准备阶段 。应用行为转变理论中的自我解放、社会解放策略与患者交流以巩固患者行为改变意识及承诺,通过健康知识讲座形式以及心理疏导给予患者正面行为引导和提示,防止患者负面健康行为暗示[9-11]。(3)行动及维持阶段。该阶段主要以帮助患者巩固内在驱动力为主要策略,即应用行为转变理论中帮助关系理论、反条件作用理论帮助患者建立运动及饮食计划、用药日志管理计划、戒烟计划、定期复诊计划等,对患者行为改变薄弱因素与患者沟通并制订奖罚措施以提高其康复依从性干预[12-13]。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 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血压、血脂及康复运动依从性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BP、TC、TG、康复运动依从性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干预后血压、血脂及康复运动依从性比较(±s)
表1 两组护理干预后血压、血脂及康复运动依从性比较(±s)
组别 n 血压(mmHg) 血脂(mmol/L) 康复运动依从性SBP DBP TC TG HDL-CLDL-C 好良差观察组 36 120.51±18.40 76.80±12.21 4.15±0.71 1.34±0.72 1.24±0.32 2.70±0.55 14 19 3对照组 36 129.11±18.18 77.76±18.18 4.71±0.81 2.01±1.05 1.29±0.30 2.81±0.57 9 15 12 t/χ2 1.995 0.263 3.119 3.158 0.684 0.883 6.958 P 0.025 0.397 0.001 0.001 0.248 0.190 0.03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行为转变阶段分布比较
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前意向阶段及意向阶段患者占比、行动阶段患者占比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行为转变阶段分布比较[例(%)]
3 结论与讨论
PCI技术的出现虽然能够有效使患者心脏局部出现闭塞或狭窄的血管重新恢复通畅,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恢复冠状动脉的正常血液循环,促进患者正常心脏功能的恢复,从而使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术后生活质量均得到有力的保障[14-16]。
本研究采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心脏康复策略效果显著,观察组患者临床SBP、TC、TG、康复运动依从性、行为转变行动阶段患者占比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临床上针对PCI术后患者通过对其进行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心脏康复策略干预后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