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2018-11-26夏永法戎露江
夏永法 戎露江 钱 涛
(安吉县中医医院,浙江安吉 313300)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是临床常见疾病,由钙丢失、骨骼结构异常等因素引发,损伤神经系统,增加疼痛度。以往,临床多给予患者保守治疗,然而由于该疗法康复慢,易出现并发症,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微创手术被广泛用于疾病治疗中,并取得显著成效[1]。本文研究旨在观察脊柱微创手术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7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观察组中女性14例(38.9%),男性22例(61.1%),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6.9±1.7)岁;病程10 d~2 年,平均病程(0.9±0.1)年。对照组中女性15例(41.7%),男性21例(58.3%),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57.0±1.6)岁;病程9 d~2年,平均病程(1.0±0.2)年。两组患者的性别、病史、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批准,且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经X线、MRI检查确诊[2],存在手术适应症,签署知情意向书。排除标准:精神障碍患者;手术禁忌患者;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患者进入医院后,由医生诊断评估病情,根据骨折位置、骨折移位等信息制定治疗计划。对于无神经损伤、骨折移位的患者,可直接石膏固定;对于未神经损伤但骨折移位的患者,可牵引复位;对于同时神经损伤、骨折移位的患者,除牵引复位外,还要监测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为手术治疗做好准备。
观察组采用脊柱微创手术,操作:进入手术室后,帮助患者取仰卧位,给予全麻处理。待麻醉见效后,用C型臂、X线机进行观察,明确置钉为位置。在骨折处行手术切口,长度为2.5 mm,用椎弓根螺钉固定腰背筋膜、骶棘筋膜。将穿刺针置入复位固定侧后,注入足量骨水泥,0.25~0.50 mL/次,骨水泥彻底渗透后停止,初凝后转变穿刺方向继续注射,结束后用明胶海绵填充,取出注射导管结束手术。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好转率为94.4%,显著高于对照组(75.0%,P < 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功能障碍指数和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功能障碍指数和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无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功能障碍指数、疼痛评分变化明显,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后,椎体后凸Cobb角、骨块侵占椎管比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见表3。
3 讨论与结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是骨科常见病,多发于老年人、绝经期女性和缺乏运动的人群,病理为骨组织钙化,骨组织量减少,引发疼痛、骨骼变形。有研究显示[3-4],当机体内的骨密度降低时,极易出现骨质疏松现象,增加椎体骨折风险,危害身心健康。在以往的治疗中,多根据患者耐力、年龄等情况保守治疗,虽然能预防手术创伤,但是由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引发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愈合缓慢,加重椎体畸形,影响治疗结果[5]。
近年来,微创手术凭借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得以广泛应用。脊柱微创手术通过注入骨水泥来修复疏松骨质,增强椎体稳定性,预防椎体塌陷现象的发生,减轻神经压迫,促进椎体高度恢复。从力的角度来看,该术式还能增强骨骼强度[6]。术中骨水泥的注入,旨在修复骨折,降低骨折线,提升椎体强度,缓解脊柱疼痛。游辉[7-8]研究显示,观察组经由脊柱微创手术后,优良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的对照组(P<0.05),证实脊柱微创手术的效果显著。
本研究中,观察组实施脊柱微创手术,对照组实施保守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既往研究相似,说明与保守治疗比较,脊柱微创手术能更好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治疗后,观察组功能障碍指数、疼痛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且观察组治疗后的椎体后凸Cobb角、骨块侵占椎管比率也和对照组有差异,说明脊柱微创手术能改善骨骼力学,发生原因为该术式能纠正椎体高度,简化操作流程,促进骨传导、骨诱导效能恢复,达到恢复病椎高度、提高安全性的效果。
综上所述,给予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脊柱微创手术,能缓解疼痛,改善骨骼力学,促进康复。
表2 两组患者功能障碍指数和疼痛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功能障碍指数和疼痛评分比较(±s)
组别 n 功能障碍指数疼痛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6 48.32±7.59 27.20±4.63 6.74±2.54 2.01±0.46对照组 36 48.40±7.61 38.27±5.61 6.80±2.49 4.12±1.09 t 0.045 9.098 0.101 10.701 P 0.965 0.000 0.920 0.000
表3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比较(±s)
组别 n 椎体后凸Cobb角(°) 骨块侵占椎管比率(%)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6 37.96±8.25 9.92±4.11 63.54±10.45 11.25±1.63对照组 36 38.01±8.19 19.30±6.78 63.61±10.56 20.54±3.61 t 0.026 7.098 0.028 14.072 P 0.980 0.000 0.978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