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护士职业风险的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
2018-11-26罗微
罗 微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口腔科是临床的特殊科室,属于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科室。口腔科疾病治疗操作多在口腔内进行,治疗时间较长,且需要经过多次复诊。临床上,来口腔科就诊的患者一般不需要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血液性传染病的常规检查,可能大量患者处于传染病的隐蔽状态,加之职业暴露的威胁、各种有毒物质的影响,口腔科护士的职业风险较高[1-2]。因此,充分了解各种不安全因素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院口腔科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护士职业风险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调查对象
以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口腔科175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排除因哺乳、生病、学习等情况离开的护士。
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向175名护士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68份,有效回收率为96%。
3 结 果
所选168名护士,近1年内发生职业暴露的有18名,占10.7%,职业暴露事件共24起。分析职业暴露发生原因,见表1。
表1 口腔科护士职业风险因素分析(n=24)
4 讨 论
4.1 职业风险因素分析
本文研究调查的168名护理人员,近1年内发生职业暴露的有18名。口腔科护理人员长期暴露在汞、甲醛、戊二醛等有毒物质中,治疗过程中,会经常使用注射针头、根管扩大针、拔髓针以及缝合针,使得护理人员处于针刺伤的危险中;此外,口腔治疗过程中产生的飞沫以及粉尘对护理人员的影响。诸多因素均称为增加口腔科职业风险的因素[3-4]。
本文调查显示口腔科职业常见的风险因素为锐器伤占100%。器械繁多是口腔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其器械多是边缘锐利,工作时多为高速旋转状态,长期工作中难以避免会发生意外伤害的情况。尤其是护理人员,负责所有的器械清洗,在清洗整理大量器械过程中,更加容易发生锐器伤。本文研究结果亦显示锐器伤为最多见,因锐器伤所伤24次占比为100% ,其中多个护士曾多次因锐器伤而发生职业暴露。锐器伤不仅会因刺伤给患者带来伤害,还会增加护理人员感染其他疾病的风险。此外,口腔科操作主要在患者口腔,范围较小,操作时间较长,护理人员在协助医生过程中,容易接触到患者的唾液以及血液,造成黏膜接触。黏膜接触亦是造成口腔科职业暴露的一个重要因素。
4.2 防护措施
4.2.1 增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
加强护士的防护意识一直是临床管理工作中重视的问题。口腔科患者多为门诊患者,且诸多传染病患者为无症状的携带者。因此,口腔科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措施更为迫切。
增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可以从以下具体措施着手。定期举行手卫生的全员培训,指导护士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在诊室内设置非接触式的流动水洗手设施,备齐清洁剂(如瓶装洗手液)、消毒剂(如洁芙柔手消剂)以及干手物品等,各种物品标志清晰。操作前后严格遵守七部洗手法,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外来细菌的定植以及传播。本科室备有一次性橡胶无菌手套以及乳胶手套。戴手套是保护护士双手防止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对于可疑传染性患者应戴双层手套。护理人员应穿特定的防护工作服,在固定场所更换衣物,若患者血液染上护士工作服或者个人私有物品应立即更换,并使用3%过氧化氢溶液消毒。若患者血液喷溅到护理人员面部应及时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口腔科的一些污染物、垃圾以及敷料应放入双层不破的袋子,并封口,参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分类收集处理。
4.2.2 防止和减少针刺伤
防止和减少针刺伤的具体措施为:从观念上加强针刺伤相关宣教,从操作上规范流程,做好治疗前准备、治疗中配合以及治疗后的物品整理工作,全面地进行锐器伤防护;从心里上稳定心态,若出现锐器伤,则应给予正确处理,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血液,并清洗伤口采用流动水进行冲洗并消毒。严格执行职业暴露报告制度,进行跟踪复查及治疗。
综上,口腔科护士存在较大的职业风险,容易发生职业暴露。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重视口腔科护士的职业安全宣教,加强防护措施,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保障口腔科护士的职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