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智慧农业 助推乡村振兴
2018-11-26王中庆,季明成
近年来,郓城县着力于发展农业“新六产”,以智慧农业为突破口,积极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一是加强与院校合作,强化顶层设计。2017年,县政府与山东农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全县建立了华宝食品、绿禾农业、阳光花卉三个实践教育基地,利用院校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强智慧农业顶层设计,培养郓城县智慧农业人才;聘请中国农业大学专家教授,高标准、高要求编制完成了《郓城县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了山东省首家县级农业高端专家智库,聘请国内22名知名专家教授,为郓城智慧农业发展出谋划策、建言献策。
二是以农业产业园区为依托,发挥智慧农业辐射带动作用。规划3333公顷的农业园区,已完成投资26.6亿元,打造了南赵楼甄庄、张营百蔬园、丁里长牡丹园等5处种养示范园区和基地,集技术引领、休闲观光、科普示范、新品种展示等于一体,百蔬园与首农集团签订了订单购销合作协议。总投资12.5亿元的郓城县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PPP项目,已开工建设,成为全市农业领域首个PPP项目。推广使用有机肥2万吨,覆盖面积达2000公顷,推广水肥一体化面积2667公顷,优质蔬菜面积新增1333公顷,有效提升全县农业科技水平。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结合,安排设施蔬菜肥料利用率试验和有机肥示范各一处,已完成设施蔬菜减肥增效试验1处,示范2处,目前正在安排氮磷钾总量控制试验3处,示范3处。
三是以智能化监测为基础,推进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步伐。以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为契机,搭建农业智慧监管信息平台,完善了检验监测体系。建立了县级检测中心,11个乡镇街区、9个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了检测室,配备了检测设备,县域内70%的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纳入了平台管理,实现了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省市共抽查各类农产品4次,合计110个样次,合格率100%。标准化基地面积发展到35.6万公顷,增长102.3%,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11个,绅联肠衣和宏远肠衣的产品已先后获得日本、韩国和德国等的质量认证。久源芦笋、百蔬园西红柿、甄庄食用菌和韭菜、吉秀园草莓、马楼油桃等各类标准化生产基地不断扩大,远近闻名。
四是以“互联网+”为手段,探索智慧农业运行新模式。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带动、搭建平台等举措,郓城县农业实现了“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成功创建1个淘宝镇、10个淘宝村,淘宝大学1所,给农民创业和电商脱贫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全县270余人通过村淘实现创业。“为村”上线平台690个,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运行质量全国前三。在张营镇百蔬园开展了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推广水肥一体化、滴灌、生物杀虫等技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张营镇后彭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安装了智慧农业监测平台,探索“政府+专家服务团队+合作社”的智慧农业服务中心;开通了农业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墒情监测微信公众平台,为农业技术指导、施肥、浇水提供科学依据。结合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积极举办电商淘宝培训班,提高广大农业从业者对农业信息化的认知度。
下一步,郓城将强化措施落实,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建设。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在智慧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智慧农业需要配有专项办公经费,将信息化与具体农业产业相结合、与设施化项目建设相结合,以尽量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以顺利开展工作。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微信、网络等新媒体,对智慧农业的特点、成果等加大宣传,对于取得的一些新技术成果及实际应用中的效益要多报道,使人们能够转变观念,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加大对智慧农业的政策扶持,由县政府牵头,定期组织一些涉及智慧农业的讲座和观摩会,建立一个推动智慧农业健康发展的学习平台,向企业负责人介绍农业信息化领域最新发展成果,提高新成果的实际应用水平。
四是加强与科研院校部门、农业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合作,本地农业企业提供场所、资金支持,科研院校提供人才、设备、技术支撑,使更多的信息化项目落地郓城。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信息技术企业参与智慧农业项目建设,创建政府主导、政企联动、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智慧农业应用发展模式。
五是完善电商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好淘宝电商、为村平台,着力推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应用物联网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农业,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发展智慧农业奠定基础。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和待遇落实机制,吸引专家学者、高校毕业生等投身于智慧农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