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争观进步战争片才能突破

2018-11-26军旅作家

军营文化天地 2018年11期
关键词:战争片辛德勒巴顿

文/王 龙(军旅作家)

中国战争片一直没有过好这一关:缺少对战争本质的深层反省,缺少人道主义照耀下的人性表达。尽管《晚钟》《一个和八个》乃至后来的《鬼子来了》《斗牛》《集结号》等片对此有过不同程度的探索,但与时代观念的不断进步相比,中国战争片在这方面的表达明显滞后。

我们习惯于只把战争分成正义的和非正义的,这当然没错,可是世界上确实还有一些战争片纯粹以反战为主题,没有严格区分正义和非正义战争。过于单一的战争观使得战争片显得特别单调,无非是敌我双方你死我活的残酷争斗,对于大量民众最普遍的期盼和平的愿望视而不见,这样的战争片难免偏离民众的要求。每个人作为生命的个体珍惜生命,对战争的恐惧是必然的,对战争的厌恶也自有缘由,可以理解。战争片只有放在具体环境里讨论战争,尝试说服观众面临侵略,面临残忍暴力时怎么做才是合适的,试图去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才能拓展思想性,让观众心服口服。因此,战争片既要符合政治逻辑,也要符合人性逻辑和生活逻辑。

美国战争片就善于以不完美强化完美形象,以非英雄化的方式突出英雄,如《辛德勒的名单》,辛德勒不是有意要去救人,而是出于自己工厂谋利需要保护了一些犹太人,最后出于人道主义又多保护了一些人。最后,辛德勒自我谴责,不认为自己是英雄而是罪人,用这个有缺陷的人把完美高尚的精神境界突出了,极大地弘扬了人道主义精神。

再如1970年面世的美国电影《巴顿》,它的高超就在于既展现了巴顿的横刀立马、勇敢忠诚,又没有回避他性格中的黑暗一面,比如暴打胆怯的士兵,以及站在国旗前桀骜不驯地宣扬“美国人一贯好战”……《巴顿》把英雄的和悲剧的都统一在主人公身上。而这些毁誉难分的复杂多侧面,也许正是巴顿令敌人胆寒的人格特质。如果《巴顿》只是一味歌功颂德的作品,那么它在艺术力量上无疑将大打折扣。而在我看来,美国战争片最厉害的一招,就在于明明是歌颂美军“英雄事迹”的作品,却能用一抹看似无意的“反战油彩”,如同文化口红把作品主题涂抹得高深莫测。

中华武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内涵和价值体系,如何使中华兵道和现实观照相互融合、相互照亮,把中国军事文化的主流价值渗透传播到全球各地,必须赋予中国战争片独特的东方价值色彩,表达中国军队的潜在价值诉求,而不能只是简单的一种腔调,一种声音。★

猜你喜欢

战争片辛德勒巴顿
西藏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巴顿(下)
巴顿(上)
隐形男孩(下)
战争的女性书写
浅析技术革新对战争题材电影叙事策略的影响
美式英雄主义的颂歌——简析《美国狙击手》
中国的“辛德勒”
浅析《辛德勒的名单》中人性的升华
“辛德勒名单”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