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影视作品如何诠释“送战友”
2018-11-26邢玉婧
揪心式“送战友”——
《拯救大兵瑞恩》(美国)
上映时间:1988年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1944年,当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海滩时,约翰·米勒上尉却率领着8名美军士兵深入敌区,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一名名叫詹姆斯·瑞恩的士兵。
瑞恩是家中四兄弟的老末,他的三名兄长皆已于两周内陆续在各地战死。美国作战总指挥部的将领在得知该消息之后,为了不让这位不幸的母亲再次承受丧子之痛,决定派一支特别小分队,将她仅存的儿子安全地救出战区。
拯救的过程更像是一条通往死亡的道路。当小分队的士兵们陷入敌区,各种困难和危险相继扑面而来,士兵们逐渐开始怀疑这项任务的合理性——为什么要用我们的生命换取别人的生命?
历尽艰险,小分队终于在激战正酣的一处战场找到了瑞恩,然而抱有强烈责任感的瑞恩并不愿意与米勒一起离开战场,此时,前方有大量敌人正在接近,大战一触即发,瑞恩、米勒和战友们都将经历一次更为严峻的考验。
这是一条考验战争中的人性的道路,也是一条充斥着自我矛盾与自我救赎的道路。米勒上尉在弥留之际对俯身过来的瑞恩轻声说了一句:“好好活着,不要辜负大家。”其实,瑞恩并不仅指一个人,究竟谁是瑞恩?究竟谁更需要被拯救?影片留给观众的是对战争和人性的反思。
扎心式“送战友”——
《集结号》(中国)
上映时间:2007年
导演:冯小刚
战争是残酷的。而战争真正残酷的地方并不在于死亡,而在于即使你死了,也没有人会记得你是谁、你为何而死,甚至没有人知道你曾经活过。真正的死亡,不是生物学上的无体征,也不是在社会上的消失,而是在他人记忆中的消亡。在国家利益面前,人命就像尘土一样卑微。在战争中死去,死得如同路边不知名的小虫,死得如同从未存在过。
《集结号》中的“谷子地”是幸存者,也是不幸者,他不是无法接受死亡,他只是无法接受他的弟兄们洒尽了鲜血,却根本没有人在乎,没有人记得。牺牲了的团长还有块碑供人凭吊,而他的弟兄们却葬身荒野,烈士的头盔被人当成尿壶,烈士的生命甚至不能为家人多换一斤粮食。
动植物死亡后,沉积千万年,就会变成煤,在漫长的岁月之中变得面目全非。面对死亡,你只是会恐惧会流泪的普通人而已。比死亡更可怕的是被遗忘。
暖心式“送战友”——
《护送钱斯》(美国)
上映时间:2009年
导演:罗斯·卡兹
这是一部取材于真实事件的电影,讲述的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中校迈克尔护送在伊拉克阵亡的19岁士兵钱斯的遗体回家乡的故事。
没有关于美国梦的说教,没有关于伊拉克战争正义与否的争论,没有国家荣誉责任的抒情,甚至没有钱斯的完整影像,只有细节——淡如白开水却真实地摄人心魄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让人直观地感受到灵柩内并非一具僵硬的躯壳,而是一条曾经鲜活的生命。
钱斯是在伊拉克阵亡的数千名军人中普通的一分子,钱斯也是一个符号,他的阵亡和他的遗体成为统领整部电影的灵魂。真实的细节,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精神诉求让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跃然银幕,直抵人心。
伤心式“送战友”——
《感谢您的服役》(美国)
上映时间:2017年
导演:杰森·霍尔
本片由真实事件改编,讲述4位参加过伊拉克战争的老兵退役后重新融入正常社会生活的困境,本片也是无数美军退役老兵的真实生活缩影。
影片用不断的冲突和矛盾来突显老兵们的心理创伤,预示战争和死亡带来的心理创伤是难以抚平的,并伴随着时间慢慢激化,最终濒临崩溃。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在国家荣誉和国家利益面前,没有人有错,军队的医疗、社会的关怀对于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愈只是一方面,对于患病老兵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自己的倾诉与他人的倾听,这才是PTSD的真正解药——回到大后方的老兵们,仍然需要拿出在战场上的顽强生存意志,明确生存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