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绿色体育研究述评

2018-11-26王伟强谢冬兴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绿道绿色体育

王伟强 谢冬兴

(1.广州商学院 体育部,广州 511363;2.广东工业大学 体育部,广州 510006)

1 前言

习近平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须树立与践行“绿水青山即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实现绿水青山的优良环境,必须推动绿色产品与生态服务。体育作为人的重要生活方式,本身就是“绿色产品”,是维护人生命健康的有效方式,其生态之根和生态之源彰显了体育的绿色本性,对人类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的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某种程度上的反拨,体育运动已出现了生态化趋势,绿色体育已是回归自然的有效形式。面对新时代的绿色召唤,亟需梳理和分析绿色体育的研究现状、内容、特征。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以期进一步推进绿色体育的发展。

我国绿色体育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已初步形成特色。近年来,随着我国打造绿道升级版,绿道体育的研究逐渐升温,这对推进绿色体育的研究进程,挖掘绿色体育的新领域,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的绿色体育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 绿色体育内涵的研究

在现有研究中,王景连首次对绿色体育内涵进行了界定,以体育的无公害、纯洁、公正、科学、进步为发展,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谐、和平而设想与创造的体育[1],所产生积极成果的体育来界定绿色体育内涵。马岳良与杜朝辉认为绿色体育包括物质绿色与意识绿色双层含义,是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目标的体育活动,不仅需要形态结构、生态功能与动态机制的潜在的绿,还需实地与心理的绿[2-3],从有形的绿与无形的绿这两个角度提出绿色体育。近年靳厚忠的研究结果认为绿色体育内涵分三个维度:绿色身体活动形式、绿色社会活动方式与绿色思维模式[4],虽然该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进一步推进了我们对绿色体育的理解。正如张浩与杜朝辉认为绿色体育包括物质绿色与意识绿色,构筑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身在内的整体动态和谐[5-6],凭借体育全面协调的思想和手段,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些学者从不同角度界定绿色体育的内涵,虽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与方向不同,也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对绿色体育概念的本质认识基本一致。

2.1 绿色体育的研究视角

2.1.1 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绿色体育

经济的发展无疑给社会居民带来丰富物质文化生活,但当前急剧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带来了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资源危机”与“生态赤字”。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绿色体育的成果比较丰富,伍小红从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绿色体育可以促进经济活力与竞争力,从而进行建筑、交通、邮电、IT、旅游、文化等体育相关产业的调整[7];李继伟分析了绿色体育产品营销的发展趋势、制约因素及实施对策,总结了绿色体育产品将是各国市场的共同壁垒与主流,探讨了绿色体育产品营销的发展趋势[8];然而,陈雪梅从政府的宏观调控、法规制定、宣传教育、产品开发、争取绿色标志等方面提出实施绿色体育产品经营的战略与策略[9];赵聪从绿色运动会举办的角度阐述大型运动会举办对经济与环境影响,提出大型运动会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并提出了绿色发展策略[10]。

2.1.2 从社会属性的视角研究绿色体育

绿色体育的社会属性既体现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的价值取向,也蕴含着人性、理想、自由、情感、意志、趣味等人文情怀。人们通过对绿色体育的认同与赞赏,才能实现特定的社会效益。学者曾建平认为绿色体育的三大价值支点分别是促进健康、维护公正与和谐自然[11],并把绿色体育分为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固然最为原始地保留着健康第一的价值,但它依然需要人们正确地认识体育的合理性、科学性与道德性问题。竞技体育虽然以夺得名次为竞争目标,但其内在的旨归依然是促进人类健康,依然需要人们坚定体育的理想、意志、法律与道德[12]。除此之外,在现实社会的体育发展中,存在诸多与绿色体育相违背的因素,例如:兴奋剂、体育暴力、“假体育”、恐怖主义、种族歧视、体育的商业化与职业化等。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出发,绿色体育应融合“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三大理念。因此,绿色体育中人的社会属性并不是从来就有,是体育在演化过程中逐渐醒悟的,绿色体育中的社会关系会随着人的意识能力与社会实践而改变,且通过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绿色体育的社会属性与社会效益。

2.1.3 从自然资源的视角研究绿色体育

人与自然的互动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永恒主题,体育与自然的相互作用,除了直接从自然界获取资源,还会主动地利用自然及改造自然。体育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活动获取丰硕的自然资源成果。翁永良从学校体育的角度分析体育课程自然资源的价值、途径与方法,以优化学校体育环境[13],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为形成社会体育发展范式,为绿色体育资源的发展提供途径。此外,曹晓东对区域性体育自然资源的特质、开发及策略进行研究[14]。可见,关注体育运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不仅包括绿化、景观、太阳能利用、污染治理、无公害材料在体育设施的应用、运动会后的垃圾处理等偏重于技术层面的绿色体育,还包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紧密联系,使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体育。

3 绿色体育研究主题

3.1 绿色体育与绿色奥运

早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绿色奥运便已有雏形,提出了“健康环境中的健康比赛”的口号。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奥运会都提出了绿色奥运的主张,而真正形成绿色奥运理念的是1994年的利勒哈默冬奥会,在场地修建时与环境产生冲突,引起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关注,最后修改申办时的计划以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为奥林匹克运动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环保案例。1996年“保护环境”被写入奥林匹克宪章,体现奥运会对环境的关心,宣扬绿色奥运的教育宗旨。回溯绿色奥运的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继而不断增强。通过奥运会的积极态度保护环境,宣扬绿色体育思想,留下了丰厚的环境与文化遗产,推动了城市功能的转型。

目前国内对于绿色奥运的研究较多,研究的范围较广,从奥运的物质、意识、文化等方面进行宏观与微观的分析,并涉及到奥运比赛的各个方面,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绿色奥运的研究虽然是绿色体育的组成部分,但这些观点与思路对于我国绿色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3.2 绿色体育的典范——绿道体育

陈丹丹[15]从生活方式、经济社会、体育文化等方面分析绿道体育的时尚效应。为探析绿道体育深层次文化,李国岳[16]从绿道体育的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符号文化、幸福文化与时尚文化等方面诠释。可见,绿道体育结合绿色体育文化的实际情况,构建了绿色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标准。

除此之外,以谢冬兴[17]团队为代表分析了绿道体育骑行空间、绿道步道空间与绿道多功能广场与公园空间特点,提出绿道体育与城市生态空间环境、建筑空间环境的和谐发展路径。这些综合性的绿道网络体系构成了巨大的绿道体育空间,建立了一个集国家景观、旅游休闲和历史旅游路径的系统与多种游憩休闲及竞赛项目空间,满足不同游客与居民建身、野营、远足、散步等运动愿望。

同时,绿道体育的发展,与城市建筑环境、生态环境和谐相融,缓解城镇化过程中的体育资源不足,引导居民的绿道体育时尚运动与习惯[18-19]。绿道体育成了体育竞赛与全民健身实施环保的重要举措,例如:珠三角绿道创建省级、国家级与国际级自行车品牌赛事,举办珠三角全省绿道定向越野赛、万人绿道马拉松赛等系列体育活动,成为珠三角绿道的体育名片。全民健身赛事已在珠三角绿道开展得如火如荼。因此,对现行的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加速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保证绿色体育的落实。

4 绿色体育的研究特征

4.1 人文环境的相关性高

绿色体育的最显著特征是体育的和谐性与人文性,绿色体育不仅体现在视觉、听觉与嗅觉的绿,也不仅是避免污染,而是从环境的美化到体育的公平公正、反兴奋剂与避免体育暴力,发展到提升环保意识、倡导健康生活、建设生态文明与追求和谐社会等深层次的生态语境。可见,绿色体育与人文环境紧密相连。

4.2 体育科技的依附性强

绿色体育的体育科技发展特征明显。由大型赛事引发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包括场馆设计选址、建筑材料选用、建筑废物处理、赛后场馆的综合利用等都需要结合现代体育科技,体现出能源的循环利用与物尽其用原则,依靠自身的运营产生的经济效益展现绿色体育的内在科技价值。

4.3 低碳文化传承性强

体育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其本身的健康目的与效益就是生态与行为上的低碳,绿色低碳的体育观念深入人心,从本质的运动方式、道德观念与健康观念,透析出广大群体追求回归自然的文化现象,预示着新时代人们的体育信仰、工具与符号将不断地改变,以其低碳模式构建绿色体育的健康文化与生态文明。

4.4 绿色体育的需求性旺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代,人们的基本生活得以保障后,追求健康、娱乐与环境的需求日益剧增,绿色体育的发展顺应了市场的需求,体育与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体育休闲、养生、体验、探险等新的体育模式将是绿色体育发展的新方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打造绿色体育产业,实现产业的规模发展与聚集效应,以满足绿色体育发展的需求。

5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与趋势

5.1 现有研究的不足

5.1.1 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较少

在绿色体育现有的研究文献中,主要是采用的文献资料法,分析绿色体育、绿色奥运或绿道体育的本质、价值与特点,然后再提出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与建议。绿色体育的理论研究呈现出表面繁荣但实践冷清的局面,绿色体育的技术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研究大都是浅尝辄止,没有给出明确的路径。在绿色体育与绿色奥运的理论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人与自然、人自身的和谐方面,在体育的绿色实践方面没有相应的载体。对绿道体育的实证研究总体上较少,绿色体育与绿色奥运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思辨类的文献,使用质性研究微乎其微。

5.1.2 绿色体育研究的时间与地域不平衡

绿色奥运的研究时间主要集中在北京奥运的前后,相关研究文献较少且没有新的突破。除此之外,研究的地域差异大,除了成都市、龙岩市等地区的绿道体育研究外,绿道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广东的珠三角地区。虽然珠三角地区的绿道体育发展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是绿道体育因地域与文化的差异其实践应该丰富多彩。

5.1.3 绿色体育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不协同

绿色体育的理论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绿色奥运、和谐体育、绿色体育教学、绿道体育等方面。绿色体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与自然、体育与人的关系方面,研究的同质化现象严重。针对大型体育赛事的绿色体育实践依赖政府的投资与管理,一旦离开政府的外在力量,绿色体育发展就会陷入尴尬境地。在近年文献中可见,北京奥运后关于绿色奥运的理论研究大幅度减少,随着北京2022冬奥运的到来,绿色奥运的研究应逐渐被关注,但从近年现有的文献看似乎没有看到绿色奥运的研究热度增加,与其对应的研究发展不协同。

5.2 绿色体育研究的趋势

5.2.1 绿色体育理论体系的重新构建

顺应绿色时代的发展,构建绿色体育学科体系是当务之急。未来的绿色体育现实研究应体现在绿色奥运文化层面的理论构建上,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建立绿色体育新学科体系;在全民健身领域的绿道体育研究应充分体现出多学科交叉、要素关系与形态模式研究。使绿色竞技体育、绿色教育体育与绿色群众体育等体系更加系统与完整。

5.2.2 开展绿色体育的实证研究

在绿色体育的未来研究中,除了需要对体育暴力、兴奋剂进行治理外,实证研究应相应加强,体现在体育科技在绿色体育实践上,包括体育场馆的绿色环保材料运用,绿色体育产品的经营,群众体育的绿色体育环境,绿道的体育空间环境等,虽然这些实证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但目前的绿色体育研究中,实证研究与案例的研究十分缺乏。鉴于此,在绿色体育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大实证研究的比重。

5.2.3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体育道路

在绿色发展路径上,绿道体育对于新时代群众体育时尚实践、绿色低碳体育理念宣扬、城市体育空间保障、城镇化过程的绿色体育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党的十九大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国家高度重视绿色发展,绿色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再次成为热点,但研究的指导思路与研究技术路线还存在明显的缺失。绿道体育与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越来越多的环保组织与政策制定者积极承担环保责任,唯有发展绿道体育,实现绿色体育范式的转变,实现绿色体育的心理效应,大力建设绿道体育设施与赛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绿道体育道路是未来实现绿色体育的选择,是实现绿色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

猜你喜欢

绿道绿色体育
绿色低碳
绿道上的“风景”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三明市建设城市绿道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