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与中国国家形象的时代特征及发展机遇*
2018-11-26韩凤月宋宗佩
韩凤月,宋宗佩
(1.广州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系,广东 广州 510500;2.惠州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软实力是一种以共享价值观为基础的吸引力[1],具有无形性、非强制性、软硬实力相互渗透性等特点[2]。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软实力的内核,是提升国家形象的核心[3]。体育作为世界优秀文化的代表,作为人类追求真、善、美普世价值观的典范,作为媒介事件的常客,作为文化软实力一部分,为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是体育的典型代表和综合呈现,是体育塑造国家形象的媒介和平台,它以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行塑着国家形象,彰显着国家的综合实力[4]。目前,伴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社会并没有及时更新对我国的认识,向世界说明中国,营造对我国发展有利的国际环境,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发展的主旋律。凭借我国强大的综合实力,依托国内参与、举办和承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热潮,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已经为塑造我国国家形象做出了应有的努力。但是,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塑造国家形象掀起全国甚至全球热议的背景下,我们需要认真总结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提升国家形象的历史经验,慎重地分析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提升国家形象的发展机遇,为进一步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提高国家软实力、提升国际地位做出更为积极的贡献。
1 中国的国家形象及中国体育的国际形象
一直以来,国外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识部分有失客观。比如,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呈现出一个演变脉络:20世纪70年代浪漫化、80年代天使化、90年代妖魔化,以及后来的中国威胁论[2]。在外国人眼中,中国的国家形象多是消极、负面的,他们普遍认为历史悠久的中国虽然在经济上突飞猛进,但在人权、民主、法制、环境、产品质量、公民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2013年7月18日,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全球民意态度调查项目中,66%的中国受访者认为中国已经或最终将取代美国,从2006年至2013年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受访者表示喜欢自己国家的比例每年都在93%~97%之间[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人民对国家的强烈期待,并表现出极大的乐观和自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急速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较多西方发达国家的责难,在乐观和责难之间,随之而来的是我国“愤青”文化的盛行,人们积极地争取国家权益,维护国家利益。然而,在西方国家看来,“愤青”已经完全成为中国极端民族主义的代名词[6]。由于国内外对中国的不同认识,致使同一个事件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和影响。
对于国外来说,西方媒体始终对我国没有形成合理的认识和定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媒体报道的选择性、媒体集团的垄断性、狭隘爱国主义的排它性和国外媒体的刻板印象致使对我国报道不太客观。另一方面,我国对外传播力不足,在“他塑”不客观,“自塑”能力欠佳的情况下,国外民众对我国的认识有失偏颇。比如标榜以民主、自由、法制为主流价值观的美国,经常报道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官员的腐败、人权的丧失等内容,没有尊重客观现实,对问题进行扩大集中的报道,影响我国的国家形象。对于国内来说,虽然我国的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实现小康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环境破坏严重、发展不平衡与不协调导致的贫富差距大、社会矛盾突出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给予正确的认识。总之,我国的国家形象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急需积极地应对和解决。
然而,在国外,不同媒体对于体育的报道多以正面为主,如《时代》周刊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对中国体育、科技和外交的报道以正面为主,其它以负面为主;日本颇具影响力的《读卖新闻》与《朝日新闻》,对中国的政治、军事和人权评价极低,而对中国体育的评价倾向于正面[2]。因此,相对于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等其他方面的国际形象,我国的体育形象在国际媒体上多是健康的、积极的、正面的。究其原因,一是体育超越意识形态、超越肤色、超越种族,为各国的平等交流和相互理解提供广阔的平台,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增进各国之间的友谊;二是体育在全球拥有广泛的受众群,并得到西方国家的普遍认可和喜爱,比如在美国,体育始终具有吸引观众的强大磁力,新闻集团的势力几乎渗透到美国职业体育界的每一个角落[7];三是体育所宣扬的挑战极限、和平共存、勇敢优雅的价值观符合人类对真善美共同的追求。因此,将体育作为一种提升国家形象的手段,可以达到政治、军事和经济外交所难以达到的效果。它为提高我国对外传播能力,树立我国正面的国家形象,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并做出积极的贡献。
因此,借助体育的全球性影响力,依托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在我国的集中举办及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精彩表演,使得体育作为“国家形象大使”,在提升国家形象和维护国家利益方面扮演相对重要的角色,在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塑造中国人的新形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更使中国的曝光率达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潮[8]。尤其通过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有关中国的信息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引来了国际媒体的持续关注,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客观的报道,使得中国这一历史悠久、文明友善、科技发达、社会和谐的国度,为世界所认知,纠正着国际社会对我国国家形象的不客观认知,为维护我国大国地位,提升国际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2 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沿革及时代特征
人类的体育活动历史悠久,在古代各个民族从事着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与竞赛,例如中国的蹴鞠、武术、捶丸等,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等。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传播范围较窄,未形成大型、国际性的体育赛事。到了近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体育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势。具体来说,1881年世界上产生了第一个国际性的体育组织——“国际体操联合会”,随后,各类单项体育组织陆续成立。至20世纪初,由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各国奥委会组成的世界体育组织体系逐渐形成,由此拉开了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序幕[9]。体育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参与和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受社会发展程度和国内外环境的制约,其对外塑造的国家形象,因时代环境的差异,也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本文通过梳理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发展历程及中国参与的状况,探析不同历史阶段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时代特征。
第一阶段(1891年-1931年之前),国穷民弱,无缘参与。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从19世纪末开始,1891年先后举办了首届欧洲花样滑冰赛、世界举重锦标赛、欧洲田径锦标赛等。1896年现代奥运会也开始登上世界体育大舞台,每4年举办一届,开始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新纪元,除此之外,这段时间还举办了其他类型的国际性体育赛事[9]。至1931年之前,中国未参加任何国际性的大型体育赛事,缘由在于:这个阶段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由于国家贫穷落后,体育不受重视,国际体育赛场根本看不到中国人的身影,也无法通过体育让世界了解中国;另一个原因,很多近、现代竞技体育都起源于西方,所以早期的竞技体育比赛欧美等国家参与居多。
第二阶段(1913年-1949年之前)战乱不断,成绩不佳。这个时期,世界竞技运动体系逐渐形成,且基本完成了国际化的传播过程,国际大型体育比赛的赛制及运行模式也逐渐确立。1913年中国参加了由中国、日本、菲律宾发起的“远东运动会”,这是中国首次参加的国际性大型运动会,1932年第一次有中国运动员出现在奥运会赛场。总之,1913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参加了10届远东运动会、3届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在远东运动会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尤其足球、排球曾多次夺冠,但在更大型的奥运会比赛中成绩欠佳,无任何奖牌入账[9]。此阶段中国初登国际体育赛场,虽参与了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在区域性的体育比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奥运会这类影响力较大的体育舞台上却并未展示出良好的国家形象,反而成为“东亚病夫”的实例。究其原因,这个阶段中国战乱不断、政治落后、民不聊生,体育发展必然受到不良的影响。
第三阶段(1949年-1979年之前),曲折发展,蓄势待发。二战之后,世界竞技体育快速发展,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各类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举办频繁、影响力有所提升,政治干扰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政府非常重视体育运动的发展,成立了专门的体育组织和管理机构,制定一系列体育政策和制度,积极参与各类国际体育活动,宣传了中国新的社会制度,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这个时期,我国参加了第15届夏季奥运会和其他单项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在兵乓球、举重等项目的国际大赛中取得了较大的突破。1956年举重运动员陈镜开首次打破世界纪录,1959年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首次获得世界冠军,体育运动发展取得一定的进步[9]。但这段时期体育运动的发展经历了较大的波折:首先是参与奥林匹克运动过程中的政治干扰,由于国际奥委会某些领导坚持两个中国原则,我国放弃参加1956年夏季奥运会,1958年中断了与国际奥委会的联系,21年未参与任何奥林匹克活动;其次是我国的十年动乱,竞技体育蓬勃发展的态势受到严重影响。这个阶段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步成长时期,体育健儿在国际体育舞台崭露头角,让世人看到了东方巨龙正慢慢苏醒,积聚力量,蓄势待发。
第四阶段(1979年至今),改革开放,战绩辉煌。这个时期,高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推高竞技运动水平,传媒技术的革新和渗入极大提高了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影响力,世界各国踊跃参与、积极争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国经济高速发展40年,实现了经济腾飞、文化繁荣、政治认同和体育的发展。在此过程中,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与中国的正常交往,1984年夏季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代表队以15金、8银、9铜的战绩让世界惊叹[9]。从此,中国健儿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摘金夺银成为常态,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夺得金牌第一的成绩。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形塑国家形象,在参与、申办和举办各个环节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影响力更为广泛和深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承办了大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综合类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比如,1990年北京亚运会、1993年上海东亚运动会、2001年北京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2017年台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及即将举行的2020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等。从世界单项体育赛事来说,自1961年我国首次举办国际单项体育赛事——第26届世界乒乒球锦标赛以来,在我国举办的国际单项体育赛事更是枚不胜举。比如1980年世界羽毛球锦标赛、1986年体操世界杯赛、1987年世界羽毛球锦标赛、1990年世界女排锦标赛等,21世纪后各单项国际体育赛事在中国大地更是如雨后春笋般频繁举办。就2015年来说,在我国举办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有世界田径、乒乒球、花样滑冰、田径、足球等锦标赛。曾有英国调查机构显示,在2007-2018年期间,将有700多项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已经或将在中国举办,中国也因此将成为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最多的国家[10]。这个阶段,我国积极广泛地参与、申办和举办各类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中华健儿在各类赛场上赛出了体育水平、折射了中国综合实力、彰显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世界影响力、展现了中国和中国人的新形象。自此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形塑国家形象之路也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3 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提升国家形象的发展机遇
3.1 贯彻“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旨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2015年国家出台《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简称“愿景与行动”),作为促进一带一路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全面实施。自此,“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掀起了理论的研究热潮和实践的积极推动,并在近几年尤其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值得关注的是,“愿景与行动”文件在合作重点“民心相通”中提出,“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积极申办重大体育赛事”。从以上的文件内容不难看出,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作为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途径之一,在提升国家形象方面,将会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这是因为,其一,民心相通是促进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政策、设施、贸易、资金等交融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是推动民心相通的有效方式之一[11]。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积极开展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有助于推动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展现我国和平、民主、友善、团结的国际形象。其二,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不仅仅是国家之间体育交流的舞台,更是国家之间进行政治交往、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科技互助、环境共赢等多方利益共赢的综合平台。因此,从这方面来看,积极推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发展,有助于实现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的构建。
3.2 实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017年10月18-24日,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这次会议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为主题。大国政治需要大国外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也需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支撑。伴随着十九大的胜利闭幕,建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启了新的征程,掀起了新的篇章。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是我国公共外交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12]。它搭建了高端信息密集型的国际交往平台[13],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推动中美关系解冻的“乒乓外交”,到实现接待130多位国家领导人、40多位外国前政要以及260多位外国体育部长的“北京奥运外交”,再到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赴俄罗斯索契参加冬奥会,实现了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赴境外参加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零的突破。从被誉为“篮球外交官”的姚明,到被誉为“足球先生”的习近平主席等等。伴随着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积极参与与密集化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在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方面已经发挥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在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的推动下,在实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号召下,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提升国家形象成效的感召下,在中国密集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背景下,未来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在推动我国公共外交事业的发展,促进大国特色外交格局的形成,促进中国国际形象的进一步提升等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3.3 建设体育强国
2008年北京奥运会总结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推进体育强国的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这是我国首次在全国党代会中提出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为新时期的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定位,也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提出了要求。因此,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建设体育强国是我国体育未来努力的方向,且体育强国的建设是提高我国国际形象、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举措之一。所谓体育强国是指体育事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在世界上处于一流或前列的国家,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方面协调发展,并达到世界一流或前列国家的水平[14]。因此,从这个概念出发,建设体育强国需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是检验我国体育发展状态的指南针,在促进我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等全面协调发展方面有较为积极的作用。
4 结语
回顾历史,中国参与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历程,就是国家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缩影,其形塑的国家形象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前,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积极实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积极推广以及体育强国建设的全面推进,为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提升国家形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此背景下,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也将会为提升国家形象、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中国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做出更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