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纳教育背景下特殊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个案研究

2018-11-26张玉平

运动精品 2018年5期
关键词:全纳教育特殊学校体育

张玉平



全纳教育背景下特殊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个案研究

张玉平

(松江区辅读学校,上海 201614)

运用文献法和比较法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现状进行逻辑分析,结果发现:普幼模式相对适合特教低年级段,普教模式教学相对中高年级效果略好;整体而言普教模式和普幼模式都不是特殊学校体育课最适合的模式;针对特殊教育学生特点和教育现状,必须改变或改善现有教学模式,寻求新型的教学模式。

全纳教育;特殊学校;体育教学

1 问题的提出

全纳教育[1]的提出,随班就读[2]在我国随之出现,弥补了特殊儿童就受教育的窘境,随后轻度和中度智障的孩子进入了普校随班就读,各区县特殊学校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特殊学校的教学对象将以中度及重度以上智障孩子为主。然而,特殊教育教学面对着不同的挑战,如集体教学的难度在加大、开展教学困难等。尤其是体育教学的开展实施,对于自闭症谱系、脑瘫、唐氏综合症以及其他疾病的孩子组成的特殊班级怎样有效的开展教学,是采用普通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还是参照普通幼儿园体育活动课模式,或者自创适合自己的模式。而选定或自创的教学模式如何开展教学等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来,为此,本研究以松江区辅读学校3个自然班为个案进行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松江区辅读学校的体育教学作为作为个案。为使研究更具体,故选取了三个年级段各一个班级(低年级段:三年级1班;中年级的:六年级1班;高年级段:八年级1班),班级学生均为为中重度以上智力障碍。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通过关键词“全纳教育、特殊学校、体育”等在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的期刊网中检索、筛选获得相关文献资料。

2.2.2 比较法

对同一班级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并进行相关评价对比,选出较为适合的教学模式。

2.2.3 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获得的资料和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3 结果与分析

3.1 个案班级现阶段的现状

3.1.1 个案班级及学生整体现状

松江区辅读学校现有九个年级,共九个班,残疾主要集中在智力障碍、沟通障碍、情绪与行为障碍、学习障碍、其他类障碍等[3]。此外,学校下设有学前部两个班级,主要是对有各种缺陷的学龄前儿童进行早期干预;而个案三个班级中,男生24人,女生7人,残疾表现为单纯智障、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症、其他等,具体见表1。

表1 个案班级学生具体情况(人)

班级人数性别残疾表现情况备注 男女智障自闭症脑瘫唐氏其他 三176121112其他类型学生为多重残疾 六1128472111 八11210245300 合计31247138523

3.1.2 个案班级所处教学资源环境

3.1.2.1 硬件资源

辅读学校的特殊,在于学生的特殊,这些特殊孩子不仅在文化课学习有困难,体育运动也有困难,体育教学的开展更是有困难,目前,学校拥有场地:篮球场2片,乒乓球室1间,多功能教室1间、50米跑道1条、跳远沙坑1块;器材:篮球30只、足球15只、羽毛球10副、乒乓球10副、排球5只、实心球8个,滚球2副、轮滑用具10套、跳绳15条、小沙包20个、踢毽子30只、标识桶8只、双杠1副、单杠1副、体操垫子8块,跳马跳箱各1副等,见表2。

表2 体育场地器材统计

分类场地及数量器材及数量备注 球类篮球场2片、滚球场1块、乒乓球房1间篮球30只、足球15只、羽毛球10副、乒乓球10副、乒乓球桌1张、排球5只、实心球8个,滚球2副乒乓球房已经不能使用 体操类多功能教室1间双杠1副、单杠1副、体操垫子8块,跳马跳箱各1副等多功能厅可进行一些垫上滚翻等教学 田径类50米跑道1条、沙坑1块接力棒4根、实心球15个、 其他无轮滑用具10套、跳绳15条、小沙包20个、踢毽子30只、标识桶8只、铁环20套、呼啦圈40只、小雅羚15对、杠铃1副其他类项目可在篮球场或跑道上进行

虽然场地器材的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整体来说,辅读学校的场地器材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教学,有效的利用场地器材。

3.1.2.2 软件资源

教师是决定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是一个学校体育教学团队实力的基础,目前,辅读学校专职体育教师2人,兼职体育教师3人,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等基本满足教学的需求,见表3。

表3 体育教师情况统计

人数性别学历年龄(A)备注 男女本科硕士A>30岁30≤A≤4040<A 专职22011101兼职老师有1人是特教专业毕业 兼职33030012 合计55041113

3.1.2.3 现阶段体育教学现状

在研究中发现,个案对象体育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教学与现代体育教学脱节,有“放羊式”的嫌疑,体育课与体育活动课、健身课混淆;学生在体育课中缺乏引导,自由散漫现象较为严重。表面原因与学生的特点有关,学生个体的差异有关,导致教师没法组织学生教学,学生没法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等等,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现在的结果。但是,在教师,学生情况不能改变、特教体育没有它独立的教材、教学大纲指导等的前提下,教学的模式,方法手段还可以做一些尝试,体育课的功能的发挥到最大。

3.2 同一班级不同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探讨

3.2.1 普教模式的实践探讨

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现有资源,对个案对象的三个班级为期一个月普教模式教学实践,共教学共8课时,每一次课均按照: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几大部分展开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哨声中开始,“热身(操)和准备活动、进入课的主题内容、综合活动、结束放松及总结”完成一节课。教学遵循现代普教要求:三年级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化为主;六年级、八年级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为主展开教学。教学的效果通过班主任评价、学生反映、部分陪读家长的反馈、体育教师自身评价等体现,具体见表4。

表4 普教模式的实践过程

班级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备注 三1队列队形、投掷类项目按照普教模式,各个部分按照单元教学计划严格执行以兴趣培养为主,如:跟着小红旗走;摆放沙包、小球、小筐等教具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在老师指导下分组轮换练习 六1跳跃性项目按照普教模式,各个部分按照单元教学计划严格执行通过踩泡沫板、体操垫等跳跃练习;通过跳过划线、高(低)处往低(高)处跳等多种练习方式展开教学 八1球类(篮球)按照普教模式,各个部分按照单元教学计划严格执行运球(原地单/双手运球、单手直线运球走等);传球(双手胸前传球、传击地反弹球);投篮模仿练习等

表5 普教模式的实践效果情况(n=10)

班级很好(%)好(%)一般(%)备注 三105050由于学生的特殊性,评价根据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综合表现为依据,评价者共10人,其中班主任3人,家长6人。 六1105040 八1105040

表6 普教模式学生参与效果情况

班级积极(%)主动(%)一般(%)样本(n)备注 三1434314n=7*八年级12名学生中,长期到校上课为9人。 六1503317n=12 八1333334n=9*

由表5可见,三年级的实践效果在“好”与“一般”之间,各占50%;六年级和八年级效果稍好些,但是不明显,也许由于样本量较少的原因;由表6可见,三年级7个孩子中参与课堂表现积极的占43%、主动的占43%、一般的占14%;六年级12个孩子中参与课堂表现积极的占50%、主动的占33%、一般的占17%;八年级9个孩子中参与课堂表现积极的占33%、主动的占33%、一般的占34%。

整个实践过程中,不同年级段效果有差异。就实践效果和参与效果而言,低年级段学生课堂参与效果和实践效果相对较差,中高年级相对较好。

3.2.2 普幼模式的探讨

辅读学校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每一个学生的残疾情况也各不相同,整体来说,他们的智力水平要比同龄人低很多,中高年级学生综合能力的不及学前班学生,为此,体育教学采用普幼模式来展开实践:课的准备部分、导入(故事、模仿动物、卡通等场景和角色开展教学)结束部分;相对普教体育教学内容相同,不同点只是更童趣化,游戏化、技术性教学相对较弱。为使各种影响因素降低,依然以三年级、六年级、八年级作为实践对象,教学时间一个月的跨度,共8课时等共同条件,见表7-9。

表7 普幼模式的实践过程

班级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备注 三1队列队形、投掷类项目按照普幼模式,各个部分按照单元教学计划严格执行“我是解放军”、小猴子扔石子、我是投篮高手等故事展开 六1跳跃性项目按照普幼模式,各个部分按照单元教学计划严格执行“青蛙过河”、“孙悟空过水帘洞”等 八1球类(篮球)按照普幼模式,各个部分按照单元教学计划严格执行运球(大象玩皮球)、投篮(灌篮高手)

表8 普幼模式的实践效果情况(n=10)

班级很好(%)好(%)一般(%)备注 三1105040由于学生的特殊性,评价根据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综合表现为依据,评价者共10人,其中班主任3人,家长6人。 六1105040 八105050

表9 普教体育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效果情况

班级积极(%)主动(%)一般(%)样本(n)备注 三1572914n=7*八年级12名学生中,长期到校上课为9人。 六1503317n=12 八1443422n=9*

实践发现,开始教学时学生不习惯,但第二课时课后就慢慢开始适应这一模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三年级7个孩子中参与课堂表现积极的占57%、主动的占29%、一般的占14%;六年级12个孩子中参与课堂表现积极的占50%、主动的占33%、一般的占17%;八年级9个孩子中参与课堂表现积极的占44%、主动的占34%、一般的占22%。基本没有多大变化。实践效果中发现,三年级的效果有所改善;六年级效果不明显,反而八年级整体效果有下滑。

3.2.3 不同体育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在两种不同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中发现,低年级较倾向普幼模式教学,而中高年级对任何模式的反应不明显,反而,高年级采用普幼模式效果较差。当然,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与教师的水平,学生的自身情况密不可分,针对没有运动能力的学生,任何教学模式效果都一样,对于有一定运动能力或运动能力相对较好的学生,教学的水平和要求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就是最好的;此外,学生前后的表现也许由于对内容的熟悉或失去兴趣,以及实践对比的片面性等影响,研究依旧有较多的不足。

整体而言,普教体育教学模式和幼儿园体育活动课教学模式对于特殊体育教学都不是最适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体育课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差异有所区别,能力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有所提高或突破,能力一般的学生对课堂的反应一般,能力较差的学生没有多大反应。特殊教学中的“零拒绝”[4]的提出后,要实现教学中兼顾个体差异的目标,在特殊体育教学中实施必须有家长、助教老师帮助等共同协作方能完成。

4 新特教体育教学模式的构想与探讨

现今,特殊教学各个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力求改善残疾孩子的现状,特教体育在特教系统中更扮演重要的角色。特教体育教学场地的特殊性和学生特殊性,要达到教学既定的目标和保障教学的安全性依旧很难,教学目标成为口号或纸质要求,落不到实处;另外,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体育教学顺利开展要克服众多因素,当前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普教模式和普幼模式的实践下,特殊体育教学效果仍不理想,或者说两种模式差别不明显,在全纳教育的驱使下,辅读的孩子应该与同龄人接受与年龄相似、相匹配的教学,若在两者中选一,笔者会中意普教体育教学模式,但是要改变现在特殊体育的现状,必须做出改变或尝试新的教学模式。

目前,国外已有采用特殊教育分层教学的先例[5],也取得一定的成效,特教体育教学也可以效仿;另外,在辅读学校的体育社团实践中发现,将部分有运动能力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开展教学和训练,将没有运动能力或运动障碍的部分学生在教室中作个别训练和康复,效果较好,对学生较为有利,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为此,按照全国中小学体育周课时规定,在其体育与健身时间内,可以尝试将现班级分为三个年级段,各年级段将有一定运动能力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开展普教体育教学;将运动较弱的学生组成一个班进行体育兴趣化或康复训练教学;将运动障碍或没有运动能力的学生又组成一个班进行个别化训练、感统、康复等。这样也更好的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也较为有利。再者,若不改变当前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更好的开展,达到课堂预设的“A、B、C”三类教学目标,现有班级体育教学中必须配备1--2名助教老师帮助体育教师共同完成教学,方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特教低年级段运用普幼模式教学效果较普教模式好;对于中高年级普教模式较幼模式效果略好;普教模式和普幼模式作为特殊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模式都不适合;针对特殊教育学生特点和教育现状,必须改变或改善现有教学模式,寻求新型的教学模式。

5.2 建议

(1)特教体育教学必须与科研紧密相连,结合学生实际,潜心研究、不断实践、不断创新;(2)特教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加强团队合作,与现代体育教学接轨,尝试体育分层教学;(3)特殊学校必须转变观念,将特教体育教学与医疗、运动康复相结合,努力营造良好的特殊教育体育环境[6]。

[1]刘春玲,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罗阳佳.零拒绝:上海特教的承诺[J].上海教育,2009(21):16-17.

[3]吴佳莉.全纳教育理念下的英国分层教学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5(3):3-8.

[4]宋占钦.西安市特教学校体育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学理论,2003(23):291-292.

A Case Study of PE in Special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clusive Education

ZHANG Yuping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 of Songjiang District,Shanghai 201614, China)

张玉平(1987—),硕士,研究方向:特教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全纳教育特殊学校体育
特殊学校手工课程开发探讨
对特殊学校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
提高特殊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体会
我们的“体育梦”
构建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
构建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促进全纳教育理念形成
伙伴学习策略助学困生走出困境的研究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