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俱乐部与运动队关系的研究
2018-11-26徐文祥
徐文祥,马 勇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 杭州 310008;2.草塔中学,浙江 绍兴 311812)
我国高校传统体育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教育模式比较保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当代“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这样教育思想违背。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运动的功能与意义的不断挖掘,人们对体育教育的关注度已越来越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等现代体育思想的影响下,学校体育教学不断改革,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但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需组建体育俱乐部来配合体育教学,与传统高校体育运动队有何区别,是否能“一套班子两块牌”,或是两者相互竞争有限的学生资源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 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研究现状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在不断改革,而高校体育俱乐部成为牵动这项整体改革的研究,体育俱乐部教学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点。本文通过维基百科、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查阅国内外关于俱乐部教学的数百篇文献,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查阅当前国内外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最新情况发现,国内外学者对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定义大同小异,认为其是众多兴趣爱好相同的大学生组成的,在自我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高校学生选择不同体育运动项目而结合成的具有一定的社团性质的组织模式。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的构成、教学组织、俱乐部的构建和优势的研究,认为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成主要有学生具备很强的主体意识、教师的教学相对固定、学生的学习模式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性、整体教学目标设计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有积极作用、教学各要素强调的更是一种引导的方式特点,认为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是学习了俱乐部的管理与经营,并按照专项教学的特点分层次、有区别地对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认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的俱乐部的建设应把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根本出发点。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更强调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提升学生的自我锻炼的意识。
体育俱乐部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大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体育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实现。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师资配备不能满足体育俱乐部教学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学生的自我锻炼、体育教学组织管理松散、体育教学过程缺乏系统性。针对体育俱乐部教学存在的问题,建立一支完善的体育俱乐部队伍是十分必要的,但这势必影响高校运动队的训练与竞赛,因此了解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体育俱乐部与运动队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高校体育。
2 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下俱乐部与运动队的功能、职责、目标等
高校体育俱乐部和运动队是两个不同的事物,高校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中的一种体育文化现象,是具有共同体育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基于自我完善的需要,自由选择体育活动项目结成的具有社团性质的体育团队,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一种组织模式;而高校体育运动队是具有一定体育特长或天赋的学生,在学习之余组织课外体育训练,从而提高运动竞技水平,将代表学校参加比赛的学生运动员代表的统称。
2.1 俱乐部与运动队的功能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在体育教学部的指导下,协助教师课外体育教学与组织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组织,其功能主要有三方面:(1)对学生而言,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现有的运动水平,参加不同项目、类型的体育活动,更好地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与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完成体育课程任务;对于俱乐部的学生骨干而言,更是一个锻炼自身综合能力的平台,有利于自身的成长。(2)对教师而言,拥有了体育教学的助手,能因材施教,设计更多的教学方案,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工作。(3)对学校而言,提高了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丰富了学校体育活动,增添了学校体育运动氛围,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高校体育运动队的功能主要有两点:(1)通过参与体育竞赛,为学校争光,提升学校的知名度。(2)通过优异的运动成绩或“体育明星”的魅力,带动学校学生参与体育积极性,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2.2 俱乐部与运动队的职责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职责主要是协助体育教师完成体育教学工作,组织学校课余体育活动与竞赛,课外指导学生掌握专项基本运动技能,通过设计组织更好、更有趣的活动,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高校体育运动队的职责主要是在学习之余,在运动队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体育训练,努力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在参与比赛中获取优异的运动成绩,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与声望,为学校学生做好表率,更好地发展学校体育。
2.3 俱乐部与运动队的目标
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目标是开展好学校的大众体育工作,为学校创造体育人、体育事、体育情的良好体育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促进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高校体育运动队的目标是代表学校参加比赛,获取优异的运动成绩,为学校争光,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3 俱乐部与运动队关系分析
高校体育俱乐部与运动队都是高校体育的产物,其主体都是学生,都是在学校体育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加速学校体育工作的完成,最终实现学生更加乐于参加体育运动、学校体育氛围更加浓厚的目标。但具体分析,两者还是有一定差别的,主要不同有以下几点:(1)人员组成。表面上看都是由本校的学生组成的,而且需要是教师的助手或得力干将,势必会相互争斗,争抢有限的资源。但根据俱乐部与运动队的功能、责任和目标可知,俱乐部需要的体育骨干对学生的运动素质与天赋的要求不如运动队高,只需要有一定的运动基础,重点是要掌握本俱乐部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知道本项目的基本运动能力的教学,了解本俱乐部项目竞赛的组织方法,需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协助教师完成课外教学和课外活动竞赛的工作;而运动队则需要有较高运动水平的学生,通过竞赛获取成绩,发挥“明星”效益,因此俱乐部应该将运动水平高的学生送到运动队,重点培养有一定运动能力且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学生,提高他们的体育理论知识,提供学生组织管理的平台,让他们成为体育骨干,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从而挑选出更竞技水平更高的学生运动员。(2)师资分配。高校体育俱乐部与运动队都需要专项教师进行指导,但两者的指导对象不同,运动队的学生竞技水平更高,因此应由带队能力强、专项技术水平高的教师重点指导运动队,为学校获取更多、更好的比赛成绩;而专项理论水平高、组织管理能力强的教师重点指导体育俱乐部,更有效地组织学生体育学习与活动,创造更好的学校体育运动氛围。(3)场地器材资源分配。高校体育俱乐部和运动队原则上都需利用学校有限的场地器材资源,需平等对待。但运动队训练的时间和地点相对比较固定,而俱乐部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多样化,时间和场地可以更灵活。为了更大程度地利用学校场地器材资源,发挥其更大的作用,俱乐部可以根据运动队的场地器材安排,设计相应的活动,两者交接使用学校场地器材资源。
4 结 语
通过对高校体育俱乐部与运动队功能、职责、目标的分析可知,体育俱乐部与运动队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共同发展的关系,但要处理好两者之间招募对象、师资分配、场地器材使用的关系,专项技术水平高的教师优先选择竞技水平高的学生做好场地器材使用的计划,专项理论水平高、组织管理水平强的教师选择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学生,根据运动队训练的情况,合理安排俱乐部活动。
[1]吴秋林, 茆飞霞. 华东地区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调查[J]. 中国体育科技, 2003(3).
[2]杨鄂平, 张一飞, 孔祥清, 赵家祥.对俱乐部型体育课教学模式构成因素的研究 : 俱乐部型体育课教学模式在高校中的运用[J]. 湖北体育科技, 2002(4).
[3]谢伦立. 试论俱乐部型体育课教学模式[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999(4).
[4]汤显锋. 浙江省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研究[D]. 苏州 :苏州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