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耐久跑教学中学生逆反情绪克服策略

2018-11-26

少年体育训练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学生情绪运动

王 曦

(鹤岗市体育运动学校,黑龙江 鹤岗 154100)

耐久跑持续时间较长,参与者需要消耗大量的体能,对意志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耐久跑是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评价学生心血管机能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耐久跑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多鼓励,甚至需要强制性地加以约束,这种教育的强制性势必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情绪心理,这也是学校耐久跑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表现。对于这种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师生关系和谐,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健身跑兴趣、养成健身跑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因此,针对耐久跑教学中学生逆反情绪,分析逆反情绪的成因,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与克服策略,对于优化学校耐久跑教育教学效果,养成良好的耐久跑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耐久跑教学中学生逆反情绪表现

逆反情绪作为耐久跑教学中较为普遍的一种行为现象,通过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学生的逆反情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逃避。学生对耐久跑课程的逆反情绪主要表现为逃避心理情结,这种逃避包括请假、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2)顶撞。耐久跑作为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必修课程,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强制约束来完成,同时还需要借助多种激励措施和手段来达到体育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手段不合理、激励措施不完善,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顶撞的矛盾冲突。(3)冷漠。学生在耐久跑教学中的另一种逆反情绪表现为冷漠,即学生对教师设计课程内容的不关心、不重视,甚至对教师的讲解不愿意听,不屑一顾的情绪心理表现,学生对耐久跑课程的专注度不够,甚至有烦感情绪。

2 耐久跑教学中学生逆反情绪归因

2.1 项目特点决定

耐久跑项目特点表现为持续时间长,以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呼吸系统和心血管机能水平,同时,耐久跑也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形成不怕苦、不怕累良好品质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育中,教师没有全面了解耐久跑项目的特点,其作为长时间、持续性的运动,教学实践中教师依然延续单一、枯燥的教学组织形式,导致整个课程乏味,学生缺乏学习动机,不能形成良好的耐久跑兴趣和习惯。这种被教师强制约束而缺乏动机和兴趣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成为学生逆反情绪的重要归因。

2.2 学生自身因素

在耐久跑项目教学中,学生是教育对象和学习主体,学生在耐久跑项目学习中的逆反情绪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自身因素有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耐久跑项目的认知不够,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耐久跑项目的健身价值,只是把耐久跑看成是枯燥乏味的一种运动形式,形成学习的消极情绪、敷衍塞责、责任心不强,由此形成耐久跑运动参与的逆反情绪。(2)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基础较差,耐久跑作为长时间持续的练习项目,对学生的体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体能素质做保障,只是一味感受到疲劳,特别是体能相对较差的学生不能在参与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形成精神和体力上的双重压力,由此会形成逆反心理情结。

2.3 教学因素

教学是为学生耐力跑锻炼学习提供一个得以实施的外部环境,教学因素也成为耐久跑运动参与中逆反情绪的重要归因。具体表现在:(1)组织教法方面。在耐久跑组织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组织形式多为绕圈跑,就其内容本身来说,锻炼的方法简单、枯燥乏味,教学组织方法缺乏创新,不能从主观上实现“要我跑”向“我要跑”的转变,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从主观上调动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导致对耐久跑产生厌倦心理和逆反情绪。(2)考核评价方面。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是规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关键因素,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手段能够使学生更主动、更自信、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实践练习当中。在当前以班级授课制为核心的体育教育规则下,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而教师在制定考核评价标准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都是按照统一的考核标准执行,依然延续终结性考核评价制度,对于过程性评价不够重视,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这种评价方式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长期下去会对耐久跑的自信心不足,参与积极性受挫,兴趣度降低,形成逆反情绪心理。

2.4 教师因素

在耐久跑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整个课程教学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运动参与,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课程能否顺利组织开展,也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运动动机、激发运动参与兴趣、养成良好健身跑习惯、规避逆反心理的关键要素。但是,在具体的耐久跑教学实践中,教师自身因素存在的问题成为耐久跑运动参与中逆反情绪内因,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课前的准备不充分,对于场地、器材和学生学习实际的了解和把握不够,没有全面认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和耐久跑,这导致一些教学方法的选择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体育教师缺乏运动心理学知识,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绪问题,对于逆反情绪没有及时地加以矫正,从而形成厌学心理。(2)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不足,体育教师不注重自身业务知识水平提升,课堂的组织管理和控制能力不够,一味地采用强制性约束的管理方式,压制了学生的自我参与积极性,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逆反情绪产生。

2.5 外界环境因素

耐久跑需要在一个轻松、愉悦、和谐、健康的运动参与环境中进行,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外界学习环境,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规避逆反情绪的发生。这些环境因素大致囊括以下几个方面:(1)场地器材环境因素。耐久跑作为一项相对枯燥乏味的运动项目,需要在一个新鲜、充满挑战和热情的环境中才能养成参与的动机。但是,学校耐久跑教学中,教师多选择在田径场地进行,这样一个熟悉、相对封闭的运动场域环境中,难以有新鲜感。很多学校没有推广耐久跑运动的器材,特别是基层学校,没有购置更有兴趣的耐久跑器材,如定向运动器材,这也限制了一些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耐久跑项目的开展。(2)对于耐久跑运动项目的季节环境选择上,夏季炎热气候环境下,学生怕晒、怕热,容易产生逆反情绪;另外,冬季的寒冷、春秋季节的风沙天气都会让学生对参与耐久跑运动产生逆反情绪,这就需要在耐久跑项目开设时间的选择上,应当选择温度、湿度适中、空气质量较好的时间段。

3 耐久跑教学中学生逆反情绪的克服策略

3.1 激发学生的运动参与意愿

耐久跑运动项目的组织与实施要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耐久跑兴趣,正确认识耐久跑健身知识,提高练习情趣。这就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思维范式,转变单调、枯燥的教学组织形式,不要过多地选择单调无味的反复跑练习方法,用灵活多样的内容和手段调动学生参与。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多种教学形式,如设置一些跳跃、钻越、跨越的障碍,改变以往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融入到耐久跑的教学环境当中。

3.2 选择多样化的练习方法

学生在耐久跑参与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逆反情绪心理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逆反情绪表现,选择多样化的练习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帮助学生掌握耐久跑技术,增强持续匀速跑能力,培养速度感,懂得呼吸调节与跑的节奏配合方法,控制好呼吸频率。特别是在练习初期,耐久跑的时间不宜过长,教会学生呼吸节奏,心率控制在120~140次/分,跑后以面色红润,出汗较多为活动标准,同时注意经常变换跑步环境,减少练习过程中的枯燥感。

3.3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需要从师资队伍建设入手,给体育教师提供耐久跑培训学习的机会,具备耐久跑运动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鼓励教师大胆开拓创新,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另外,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及时关注和了解学生实际,建立融洽的学习氛围,这也是规避学生耐久跑运动参与中逆反情绪的有效策略。

[1]刘永凤, 骆海宏, 康井利. 高校田径教学中学生逆反情绪的产生原因与对策[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4(3).

[2]马宗娥. “耐久跑”教学中学生逆反情绪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 田径, 2017(3) : 21-22.

猜你喜欢

中学生情绪运动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不正经运动范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情绪认同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