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县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要点
2018-11-25师峰
师峰
小麦赤霉病是我县小麦最主要的病害,它的防治决定着小麦品质及丰产,是小麦“一喷三防”工作重中之重,同样,决定着我县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是一项政治任务。
1 小麦赤霉病病原物
无性态为禾谷镰孢,半知菌亚门镰孢属;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子囊菌亚门赤霉属,真菌。
2 小麦赤霉病危害症状
该病从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穗期危害最大,穗腐发生在小麦扬花期,最初在颖壳上呈现出边缘不清晰的水渍状褐色斑,逐渐蔓延至整穗,最后枯黄,最后扩散到穗柱,穗柱发病会导致整个营养不能正常传输,致使穗子不能结实、枯黄、干瘪,后期在小麦颖壳缝隙处与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色胶质霉层(即分生孢子或分生孢子座),高温高湿情况下,粉红色霉层产生黑色小颗粒,致使籽粒变小变质,最后枯死成白穗,影响产量及质量。
3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
一是湿度,近期雨水较多,赤霉病子囊包子借气流水汽雾霾等传播到小麦花粉上,借机侵染花丝,使小麦感病。二是秸秆,大量秸秆残体滞留土壤会造成赤霉病病原菌基數的大增。三是小麦品种的抗性,一般周麦系列品种较易感染此病,淮麦、济麦等系列相对不易感染,但防控是一样的。
4 小麦开花特性
温度高时,边抽穗边开花,温度低时,开花后2~3天才开花,视情况而定。小麦一般3月20日左右拔节期基本结束,4月20日前小麦抽穗期基本结束,4月20日左右进入花期,花期一般3~5天,即为窗口期,错过此期打药基本无效。
5 打药时间
为抽穗至扬花初期,临泉县一般4月20日前打药一次,5~7天后,进行第二次防治,如遇雨水,需要第三次防治,记住一定要抢时间打药。一般选择无雨无风上午8~10点,下午4~6点进行。
6 小麦赤霉病防治主要用药
每亩可选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200毫升,或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0~25毫升,或28%烯肟·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95克,或59.7%多菌灵·咪鲜胺可湿性粉剂(百功)40克,对水30~45公斤细雾喷施。15%丙唑·戊唑醇悬浮剂60克,或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60克或45%(40%)戊唑·咪鲜胺(赞米尔)水乳剂30~40毫升或10%苯甲·多抗可湿性粉剂40克会井岗(2%)·蜡牙菌(8个亿/克)悬浮剂150毫升,每亩兑水50公斤喷雾。(穗满多20克/亩),40%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25克防治,视天气情况、品种特性和生育期早晚而定,注意交替轮换用药。
7 小麦赤霉病防治及施药要点:
7.1 改变小麦种植模式技术:1.土壤要深松,从而改变土壤团粒结构,破坏病原菌发生可能性;2.施用钾肥,增强作物的抗逆性及抗病性;3.选择抗性较强的品种,如半冬性品种:济麦22,淮麦22 29等系列,最大可能的减少赤霉病发生概率,另外小麦品种纯度要高,缩短病菌浸染期。
7.2 药剂处理。1.石灰水浸种 用优质生石灰0.5kg,溶在50kg水中,滤去渣滓后静浸选好的麦种30kg,要求水面高出种子10~15cm,种子厚度不超过66cm,浸泡时间气温20℃浸3~5天,气温25℃浸2~3天,30℃浸1天即可,浸种以后不再用清水中洗,摊开晾干后即可播种;2.用吡虫啉50克+苯醚甲环唑60克,兑水150~200毫升,混合均匀配成包衣液,将25~30斤种子置于薄膜上或塑料盆中,边搅拌边喷洒药液,充分搅拌,确保每一粒小麦种子都被药膜包裹,然后置于阴凉通风处晾干即可;最好前一天拌种后滩开晾干次日播种。
7.3 施药环节:
7.3.1 防治若在降雨前6~24小时+5~7天后再次防治,其次为雨停后24小时内最晚36小时或雨间歇期间喷药+5~7天后第二次用药。
7.3.2 用水量每亩不低于30公斤(一般两桶),水少会影响药剂效果;喷片选用小孔喷片,提高雾化效果和单位面积雾滴数,提高穗部着药均匀度。
7.3.3 用直喷头或如果无风风小,喷头离开穗顶一尺左右,利于雾滴飘移降落,增加小麦穗部着药机会和数量。低容量喷雾法或弥雾机弥雾效果更好(但是缺乏专用制剂)。低容量喷雾法是采用0.7mm以下喷片,喷出的雾滴比普通喷片(1~1.5mm喷片)细一倍以上,即同样体积的水量形成的雾滴数比普通喷雾法多1~2倍。
7.3.4 赤霉病用药一般要遵循,二次稀释法,打药重在小麦穗部,也有专家指出,赤霉病也感染茎秆,用药需要提前1天进行最好。
(作者单位:236426安徽省临泉县农业委员会关庙镇农业综合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