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冬奥会契机下提升我国公民体育素养的价值与路径选择*
2018-11-25姜兆银马文博金媛媛
杨 越 姜兆银 马文博 金媛媛
2022冬奥会契机下提升我国公民体育素养的价值与路径选择*
杨 越1姜兆银2马文博3金媛媛4
(1.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191;2.成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系,四川 成都 610041;3.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2206;4.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探讨如何利用2022年冬奥会的契机有效提升公民体育素养,阐述提升公民体育素养的现实意义与紧迫性,并提出借助2022年冬奥会提升公民体育素养的具体路径。
冬奥会;体育素养;价值;路径;体育强国;奥林匹克精神
现阶段,中国群众体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对体育知识的宣传教育与公民的体育素养提高。所以,抓住2022年冬奥会的契机,提升我国公民体育素养有其紧迫性与重要性。
1 公民体育素养的内涵、构成及影响因素
1.1 公民体育素养的内涵
体育素养的概念、评价指标体系和培养措施等问题的讨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展开。最早体育素养的提出是在学校体育领域,认为学校体育的总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素养,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习惯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1]。2002年,教育部发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把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作为发展高校体育的目标。这一标志性的文件触发了体育界对于体育素养的追问与思考。有学者认为,体育素养就是人的体育文化水平的反映[2]。进入21世纪,黄春林指出,体育素养其实是一种体育文化素养,泛指人的各种体育精神要素及其品质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体育素质[3]。余智认为:体育素养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4]。李永华从文化、健康、精神三方面说明学校体育的重点在于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5]。吴文峰认为体育素养亦是体育修养,是一种体育能力与涵养,是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6]。有学者基于对Physical Literacy的解读,对我国体育素养概念做出解释,并首次提出全人生存发展的运动要素的综合的理念[7]。还有学者就“体育素养”“体育核心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概念厘定,并对其构成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8]。
2000年之前,介于时代环境限制和体育学科发展的不成熟、不系统制约了学者的研究深度与水平,对于体育素养的定义过于笼统与含糊,并没有真正触及体育素养的内涵。步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体育的重视程度的加深,以及体育学科的不断发展建设,对于体育素养的研究深度不断加深,取得了一些成果的同时但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缺乏对体育素养的理性思考,带有主观意愿加于研究之上[9];研究缺乏针对性,研究多集中于学校体育领域,忽略了大众体育的体育素养需求;研究不具时代特征,没有凸显出新时代下体公民体育素养的特征。因此,本研究认为,体育素养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影响为基础,公民依法享有体育权利,以追求美好生活为目标,通过长期持续的学习及训练表现在个人或群体中的一种综合性能力的体现。
1.2 我国公民体育素养的构成指标
自8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学者从不同出发点对体育素养提出了若干指标、依据不同标准对体育素养归类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论,目前,学术界尚未就归类标准达成统一意见。表1是依据体育素养的内涵属性选取的我国较有代表性的指标归类集合。
表1 我国体育素养内涵属性的代表性指标
赖天德[10]余智于秀[11]等尚力沛周建东[12] 体育素养的指标体育意识创造力和竞争力锻炼理论与方法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思想道德意志品质自觉的习惯等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体育知识体育意识运动参与锻炼习惯体育道德体质水平运动技能 体育核心素养:体质和健康体育技能体育社会情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运动技能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体育品德与情感基本生存要素体质健康要素心理适应要素社会交往要素道德审美要素
1.3 我国公民体育素养的影响因素
1.3.1体育的历史文化积淀
盲目依靠资本以及政治去扶持体育发展,是不可取的。体育需要回归体育,需要回归到单纯的娱乐及游戏。从小开始,保障孩子们自由有场地的玩就是对中国体育文化最好的培育。西方健全的体育系统是一个已有上百年历史积淀的过程,因此,我国公民培养体育素养不能急于一时,要从小处着手,靠各方推动,以兴趣为导向,逐步的健全体育发展机制,培养全民良好的体育素养。
1.3.2全民健身氛围的营造
自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由竞技争光转向全民健身,群众体育健身的热情日益高涨。然而,一些社会现象也随即出现引发人们的热议,如:偏远贫困地区没有体育,大妈“暴走团”,过度健身对身体机能的伤害等。这些社会问题暴露了我国体育发展的软肋,也说明了大众对体育的需求越来越急切。因此,政府需要在全社会有序的推进和保障全民健身工作,营造文明和谐的体育氛围,以环境滋养人,从而提高公民的体育素养。
1.3.3学校体育的教育铺垫
体育的教育理念需要从小在孩子心中播种。体育素养的形成在学校体育实施阶段是一段关键时期,从基本运动技能到体育知识的普及与了解,让孩子从小热爱体育运动,强健体魄,是培养与建立人树立终身运动观念的根基。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2 2022年冬奥会契机下我国公民体育素养提升的价值
2.1 传递奥林匹克精神,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新时代,我国公民对体育的需求不仅仅局限在对健康的需求,更注重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而奥林匹克精神所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嬗变升华,引发人们对体育与人、人与自然、体育与生活等关系的不尽的思索。2018年2月,平昌冬奥会顺利闭幕,标志着2022年北京冬奥周期的正式开始。在新一轮的筹备工作中,如何有效的向群众传递奥林匹克精神,让“奥林匹克”深入人心成为重点。奥林匹克12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可以看出,奥林匹克的内涵与提高公民的体育素养有极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在增进健康的基础之上,呼吁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因此,借助2022年冬奥会提升公民体育素养的是我国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必经之路。
2.2 肩负新时代使命,完善公民健全现代人格
现代人格相对传统人格而言,是指新时代公民应具有的一种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相适应相吻合的一种心理状态,具体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激励的实现、自我管理等方面。新时代,现代公民每天面对着各种压力与选择,各种“现代病”不断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公民没有找到符合自身个性特征的解压途径,不擅长进行自我情绪的调节和控制。而通过运动的方式,可以让公民不断地疏解自己累积的情绪,释放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正确的进行自我激励,更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
2.3 奥林匹克教育价值与美学熏陶的辩证统一
奥林匹克为公民带来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体育教育意义。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意义,已不需赘述[13-16]。其对于公民素养的提高,特别是针对公民树立终身运动观念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正如所说顾拜旦[17]:奥林匹克是“一种精神状态”“信条”“青年们崇拜的对象”。奥林匹克精神满足了大众对于体育道德与审美的需求,树立一种终身积极向上的体育人文情怀,懂得理解竞技体育背后的艰辛与苦难,用艺术视角去鉴赏体育力与美的辩证统一。特别是在我国着重智力教育的背景下,奥林匹克的美学关怀与熏陶显得尤为珍贵。
2.4 奥林匹克精神与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
奥林匹克精神有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培养讲规矩,守纪律,有道德的公民。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实质[18];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这与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有着天然的联系,公民体育素养的提升对促进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方面有所助益。诚然,其对于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促进家庭和睦,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天然的联系。
3 2022年北京冬奥会背景下我国公民体育素养提升的路径
3.1 “三位一体”搭建公共体育服务平台,助力公民提升体育素养
善于借助社会力量,培育一批有社会担当的社会组织深入群众中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普及体育知识,利用冬奥会契机,开展宣传、展览、征文、集邮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利用多元化的传播手段,向大众宣传体育的功能与价值,多渠道增加与群众的互动,了解群众的体育需求,增进体育与人民群众的天然联系。政府要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保障大众基本的体育场地设施,发挥社会力量培育多元主体提高公民的体育素养。
3.2 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培育本土体育文化
借鉴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北京模式”在全国推广奥林匹克文化,弘扬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传播“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营造积极向上体育文化氛围。善于利用多种方式让奥林匹克精神走入群众中间,如:冬奥体育电影、民间体育赛事活动、冬奥体育英雄访谈等方式去传播与感染大众,激发年轻一代对体育与奥运的热情。体育文化的培育不是一日之功,而在于长时间的引导与熏陶,学习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不能忘记本国的传统体育根基,扎根民族文化,开展适宜不同人群的体育项目。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政策,让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国门。以体育为纽带,共建共商共享时代发展的成果。
3.3 利用运动大数据,构建信息集成共享机制
在冬奥会的契机下,构建互利共赢、跨部门、跨领域密切配合的健康医疗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公共卫生、体质健康、运动风险综合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其次,有序开展全民体质测试,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开发应用群众体质健康监测预警大数据,开展运动风险评估加强资源整合和数据交汇,统筹布局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同时,推进网络可信体系建设,注重内容安全、数据安全和技术安全,加强健康医疗数据安全保障和患者隐私保护。在用数据为群众提供便利的同时,加强互联网健康服务监管。
3.4 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保障公民基本体育权益
加快推进全民健身工作,鼓励有条件视为大型场馆分时段免费或低收费向公众开放,鼓励社会体育指导员每周对社区群众进行有偿服务。充分利于视觉手段,在待整改的体育中心、公园绿地、闲置厂房、校舍操场、社区空置场所等公共体育设施场所预热奥林匹克赛区的体育氛围。此外,加快推进公共场所和设施的无障碍改造,保障残疾人公共体育活动的正常进行推动公共文化体育场所设施免费或优惠向残疾人开放,为视、听力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所需体育文化服务,帮助他们展开正常的体育文化活动。
3.5 向青少年推广冰雪运动,夯实我国体育根基
冰雪运动热是国家发展与时代进步的社会现象。青少年是这波热潮的主要受益者,也是未来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加大力度在青少年间普及与推广冰雪运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符合时代潮流的趋势。践行“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和“校园冰雪计划”,大力扶持校园冰雪运动等各类学校体育社团发展,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促进青少年冰雪运动的普及发展。此外,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冰雪运动俱乐部或冰雪运动培训学校,开展青少年冰雪运动健身培训服务也是夯实我国体育根基的重要途径之一。
[1] 赖天德.论学校体育的本质与目标[J].体育与科学,1990,(04): 37-39.
[2] 王勇慧.试论体育文化素养的建构[J].中国学校体育,1999,(04):1.
[3] 黄春林.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 (S1):74-75.
[4] 余智.体育素养概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01):69-74.
[5] 李永华,张波.学校体育的使命:论体育素养及其提升途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04):99-101.
[6] 吴文峰,王鑫,肖谋文.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01): 68-72.
[7] 陈思同,刘阳,唐炎,等.对我国体育素养概念的理解——基于对Physical Literacy的解读[J].体育科学,2017,37(06): 41-52.
[8] 尚力沛,程传银.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构成及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2017(10):130-135.
[9] 马勇,饶平,谭丹华,等.体育素养概念内涵及外延探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6(8): 669-672.
[10] 赖天德.关于体育教学系统目标的研究[J].体育科学,1985(1):7-10.
[11] 于秀,孙夕鹭,刘海燕.城市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5):1-5.
[12] 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宪章[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1[J].
[13]周建东.体育素养的文化根源及其教育理念[J].体育科学研究,2016(1): 14-18.
[14]孟俊庆,盖立忠,商鸿林.试论奥林匹克教育模式与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6(5):65.
[15]任海.奥林匹克运动的奥林匹克教育价值[J].教育科学研究,2006(12):15.
[16]卢元镇.奥林匹克运动与社会进步[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03):2-3.
[17]熊斗寅.顾拜旦体育思想初探[J].体育科学,1992,12(6):4-8.
[18] 李力研.奥林匹克精神与体育文化--一种东西方文化比较的哲学文化学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7(2): 13-18.
On the Value and Path Choice of Improving Citizens' Sports Quality in China under the Olympic Games 2022
YANGYue, etal.
(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100191, China)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5CTY007)
杨越(1995-),硕士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姜兆银(1989-),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休闲体育、户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