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民族性弱化现象的评析

2018-11-25宋加强吴阳阳

体育教育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民族性特质套路

王 飞,宋加强,王 维,吴阳阳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武术是具有“文”“武”特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自西方体育思想进入我国以来,武术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逐渐走向了体育化的发展之路。在武术体育化的过程中,武术的文化特质慢慢流失,技术体系逐渐被打破,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内涵的缺失和肢体表现形式的扩大化。武术受儒家、道家和佛家影响而形成的“儒雅”文化特质正在逐渐流失;当前武术虽然一定程度上再现了部分传统技艺形态,却并未完全体现武术原有的技术模式。“文”“武”特质是武术发展的根本,为使武术在当前的发展中更具竞争力,符合大众的认知,需要正视武术民族性弱化的现象,建立打练结合的技术体系,从而促进武术的健康发展。

1 武术的民族性内涵

武术的民族性,主要体现为“文”和“武”两个方面。“文”主要是受儒家、道家和佛家影响而形成的“儒雅”特质。“武”是由历代先辈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打练结合的技术方式。几千年来,武术在发展过程中,“文”与“武”之间不断相互磨合和影响,展现了独特的地域民族特性。

1.1 独特的“儒雅”特质

几千年来,武术不断从儒家、道家和佛家中汲取营养,形成了深厚的理论体系。就中国的武术而言,“儒雅”要求习武者外示中正、平和,内隐自强、奋发图进;在技艺展现时要求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这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的思想是人自身对身体和心理的追求。在此追求中,文化特质又对武技产生了影响,将原本武技中的血腥和暴力限制在礼仪“规则”之下,最终形成了“内圣外王”的境界。

回顾武术的发展过程,习武者在“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等传统文化的统制下,不断超越技艺本身的内涵,将武术的外延不断扩大,赋予其民族底蕴与文化内涵,从而来展现东方文明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诚如阮纪正先生所言,武术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不懂武术,无以知中国人;不懂中国人无以知武术”[1]。此种内涵是武术在地域民族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是武术历久弥新的内驱动力。外国人之所以络绎不绝地前来学艺,并非只是单纯地学习武术动作和表现形式,而是想以此来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1.2 特有的“打练”之法

世界各国都有属于本民族特色的武技,例如跆拳道的腿法、空手道的手法、泰拳的肘法、膝法等。世界各国的武技都是从人与人、兽之间的斗争中产生的。后期由于各自地域社会和文化的不同,武技开始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中国也是如此,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历代先辈不断对武术的运动形式和技击方法进行钻研,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打练”结合的技术风格。“四击”、“八法”、“三节”、“六合”等都是对技击意图和练习方法的提升与总结。例如形意拳中“起手如钢锉,收手似钩杆”、“出手如放箭,打倒还嫌慢”与太极拳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都融汇了本拳种技击和训练之法。另外“打练结合”还体现在武术套路和技术动作的练习中。一方面,套路的练习能够帮助人快速掌握武术动作,另一方面,还可以促使人对武术技法的学习,从而在实战中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总体来讲,这种“打练”结合的方式既可以将武术的攻击力发挥到最大,又可将练习方式融入其中。

2 武术民族性的弱化现象

自西学东渐后,武术的民族特性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审视武术当前的发展态势,武术民族性的弱化主要表现为武术自身文化内涵的缺失[2]。武术的体育功能正在被放大,民族传统文化特征被慢慢淡化,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放大的体育功能致使人们只看到竞技武术动作技能的表象,无法深入认知武术文化的丰富内涵。当前竞技武术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在竞赛模式上将武术切割成“练为看”的竞赛套路和“练为用”的竞技散打两种,破坏了武术“打练结合”的技术体系,制约了武术的长久发展。

2.1 武术文化内涵的缺失

鸦片战争以后,武术的文化根基开始被破坏。类别丰富、趣味浓厚的西方体育项目以不同的方式充实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正在改变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当前西方体育公平、公正、公开的理念逐渐成为国内体育发展的主流。为了彰显华夏民族的特色,争夺国际的话语权,竞技武术应运而生。以西方“竞技体操”规则为标准的竞技武术彻底打破了武术的技术体系,竞技武术由于过于注重武术外在的肢体表现形式,导致了片面追求外在而忽略武术文化内涵的现象。另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的意识形态和产品的双重属性被市场占有率、收视率、票房和发行量作为唯一标准所判断,东方文化文明与产业受制于市场机制,被市场所左右。尤其是在激烈的竞争中,短暂的愉悦和刺激的享受被现代快节奏的社会所追捧,武术的优雅、和谐和圆融的文化理念显得与市场格格不入,武术的影响力正在逐渐下降。

当武术的理念逐渐与西方体育奥林匹克精神接轨时,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正在慢慢流失。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武术的文化内涵逐渐被抽离,从而偏离了武术的本质,甚至会有全盘西化的可能。如今的武术定位已经不甚清晰,对自身的民族文化身份认识越来越模糊。有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提到:“跨过20世纪的门槛来到21世纪的今天,当中国人在追求西方奥林匹克的路上走了很远的时候,他们渐渐发现自己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文化身份渐趋模糊起来,甚至濒临着“丧失”的危险”[3]。武术中包含的“天人合一”、“无为”、“和谐、平衡、有度”的文化理念,在武术体育化的进程中被“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所替代。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被“提取”后的武术已经不能成为民族特色的代表名片,而且这种体育化的发展模式将限制武术的发展空间,从而使武术彻底失去民族个性。

2.2 肢体表现形式的扩大化

“武术属于文化,高于体育”是现代人对武术的一种认知,一定程度上可以彰显出武术的价值与作用。在当前的武术发展中,竞技武术已经分为了武术套路和竞技散打两种。武术套路已经朝着表演化和艺术化的方向发展,竞技散打已简单、直接地在实战中进行。武术原本“打练结合”的技术模式被竞技武术的“打练分离”所代替。武术竞赛套路中只展现了部分的武术动作,竞技散打也只继承了武术实战的技击思想,却未体现武术的技击特色。

此外,当前我国的教育模式引自苏联,武术自纳入到体育学科中就受到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无法按照武术本身的内在规律来发展,使相当的学生和教师对武术产生了狭义的认知。如此被禁锢的武术其发展空间是狭小的,也成为了当前武术教育中无法回避的问题。以动作肢体再现为主的武术教学形式,缺乏对武术民族文化内涵的吸收,“武术产品”千人一面、百校统一,成为了影响武术发展的短板。正如王岗、李世宏所言,“文化为核”、“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在我们的教育产品中,也只剩下“肢体运动”、“操化表演”,进而形成了“薄小俗浅”的印象[4]。更有甚者,国内高等体育院校武术专业的学生也无法认识武术的整体结构,认为自身学习的某些武术套路和竞技散打就是武术的整体,此种不全面的认识也会给未来武术事业的接班人带来不良的影响,长此以往,武术的民族特性将会继续弱化下去,最终也会阻碍武术的长远发展。

3 结语

当前我们不可否认竞技武术的作用,但是事物是不断改变和发展的,我们应该要反思竞技武术是否还能满足当前武术自身与文化发展的要求。武术是具有“文”与“武”双重特质的项目,武术的发展绝不能脱离本民族之根。武术走向世界,决不是否定自己的民族性,而是在发展中肯定自身的民族性。为使武术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武术走向世界的目标,我们必须做到:第一,正确定位武术。应注重武术的民族文化特质,而不是一味按照西方体育理念来大力发展竞技武术。否则,世界体坛只是增添了一项无足轻重的体育项目而已。第二,建立“打练结合”技术模式的训练体系。既要注重套路“练”的过程,还要增加拆招喂招,实现“打”的目的。总之,保持民族性特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武术。武术欲获得长久的发展,应给予其正确的身份定位,注重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质和建立“打练结合”的技术体系是当前比较切实可行的途径。

猜你喜欢

民族性特质套路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眼下有套路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