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儒家思想中的民族精神在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2018-11-25

体育教育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儒家竞技

屠 萍

(武汉体育学院 竞技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指出: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1]因此,儒家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丰富的内涵,为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行为示范。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其民族精神。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需要民族精神作为支撑,运动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更需要民族精神作为引导。

1 加强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运动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只有不断提高运动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才能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的新局面。

1.1 加强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是运动员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一方面,运动员良好的思想道德是不断取得优异成绩的需要。对运动员来说,体育运动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战胜自我,挑战人类极限的过程。运动员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经受着各种考验,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昂扬的斗志,没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另一方面,这是运动员健康成长,融入社会的需要。长期以来,竞技体育成绩都是衡量一个运动员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家庭、运动队、社会都将竞技比赛成绩作为运动员成长成才的唯一指标,忽视了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在利益的驱使之下,由于道德失范成本过低,激励机制过于单一,法制建设滞后[2],少数运动员视金钱、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弄虚作假、肆意妄为、法制意识淡薄。运动员退役之后,走入社会,可能会难以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1.2 加强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需要

我国已经进入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历史时期。体育强国的建设,是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是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体育强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力量,更需要无数体育人,特别是运动员的力量。优秀运动员在赛场上彰显的拼搏精神,能够激发广大群众对体育的热爱,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2017年8月27日,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运会开幕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坚定自信,奋力拼搏,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更好发挥举国体制作用,把竞技体育搞得更好、更快、更高、更强,提高为国争光能力,让体育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3]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体育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与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成为展示国家形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窗口,成为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而作为体育事业的主要参与者,运动员的素质、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1.3 加强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就是要以培养人的优良品质和健康人格为首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只有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加速,一些青年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诚信危机、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公德意识淡漠等问题[4]。运动员作为人才培养的对象之一,理应走在社会的前列,成为社会成员学习的对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内在修养,是时代对各类人才提出的内在要求。

2 儒家思想中的民族精神是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2.1 以“天下为公”思想培养运动员的爱国情怀

儒家的《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话的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来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天下为公”就是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个人要关心集体利益,要献身于国家和民族的共同事业。“天下为公”的观念,是爱国主义的思想基础。从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到岳飞的“精忠报国”。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事事关心”。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千古绝唱,无不闪耀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在“天下为公”思想的激励之下,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以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心系国家和人民。

目前,在我国“举国体制”之下的竞技体育,仍然承担着为国争光,展示中国综合国力,振奋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的使命。要加强运动员对“天下为公”思想的认识与理解,让他们把个人的利益与国家的前途联系起来,热爱自己的岗位、集体和祖国。以振兴我国的体育事业,实现我国的体育强国梦为奋斗目标,加快我国现代化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2 以“厚德载物”思想培养运动员的包容意识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意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载育万物和生长万物。儒家倡导的“厚德载物”这一思想,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为善,要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竞技赛场上的成功,不仅需要对手之间激烈的竞争,更需要彼此之间亲密的合作。这个合作,是运动员和不同群体的合作,包括与队友的合作,与教练员的合作,甚至包括与竞争对手的合作。随着体育的全球化,我国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也需要不同群体、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这就要求运动员在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他人学习,学习队友和教练先进的经验,学习对手和他国的长处,为我所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尊重彼此的差异,团结协作,共同致力于体育事业的发展。

2.3 以“自强不息”思想培养运动员的竞争精神

“自强不息”一语,出自 《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体的运行,表现出刚健有为的特性。一个有道德的人,就要做到自我奋发,永不停息。儒家的“自强不息”精神,在《孟子·告子下》中有很好的诠释。“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自强不息”精神,是我们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它曾激励我国无数的仁人志士,在战胜自然灾害和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不畏艰难,砥砺前行,创新进取,勇攀高峰。在竞技体育的赛场上,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就表现为永不言弃,顽强拼搏的竞争精神。竞技体育的突出特征就是竞争性[5],它强调在竞争中要超越自我并追求卓越,不断挑战和突破人类的极限。运动员要实现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梦想,就必须要有强烈的竞争精神和竞争意识,永不停息,不懈奋斗。

2.4 以“见利思义”思想培养运动员正确的利益观

义就是包括了“正义、平等、奉献”等丰富思想内涵的优秀传统道德,是对人们言行正当与否作出的价值评判。运动员的道德素质得到提高以后,在实践中就会主动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义的标准,是否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益。利是生存必需,正当的、适度的利益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义和利虽然共生共存,但往往不可兼得,一旦二者出现严重矛盾,就会面临取义必须舍利,为利必定害义的两难选择。儒家对此态度鲜明——舍利取义。义属于极高的道德范畴,是人的社会属性的集中体现,公平正义的维系,奉献精神的传递,社会的和谐运转,都需要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就高度重视道德建设,义与利的关系,包含着两重内涵。首先,二者是一种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其次,二者是一种物质利益与道德原则的关系。儒家有很多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儒家的伦理思想中,“居仁由义”可以说是道德的理想境界,个人追求物质利益之时,不能违背义,要受到义的制约。运动员以此为利益的评判标准,能够培植他们为国奉献,舍小家为大家,在赛场上为国家、为民族负重拼搏而毫无怨言。

3 以儒家思想中的民族精神丰富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

3.1 加强儒家思想中的民族精神的宣传

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强化意志品质教育。将儒家民族精神的宣传,通过开展升旗仪式、特色班会、主题党日活动、每周队会等形式,在日常工作中进行灌输和培养。并形成教练员、辅导员、文化教师的联动机制,将管理与教育有效融合。坚守“思想品德过硬、竞技水平优异、综合素质突出”的运动员培养目标,积极发挥儒家民族精神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3.2 充分利用新媒体扩大受众

为提升运动员思想道德的教育成效,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宣传儒家民族思想。如:制作相关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手段。儒家民族精神的学习和传播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又要融入新的时代内容,在传播的方式上要紧跟时代发展,通过运用新的媒介进行宣传教育。支持和鼓励在训练场、赛场、文化课教室增设道德教育的文化专栏,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每天定时推送儒家名言警句,让运动员在训练中感受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并内化为提升竞技水平的行动。

3.3 坚持典型示范和言传身教

营造“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氛围。在教师、教练员中开展“教书育人,德艺双馨”等主题活动,引导教师和教练员争做教书育人、竞赛训练的模范。通过教师课堂讲授、教练员言传身教,将中国传统的儒家民族精神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儒家民族精神的真谛。同时,也可以在运动员中开展励志的主题教育活动,鼓励运动员勤奋拼搏,勇攀高峰,使儒家民族精神转化为爱国奉献、顽强拼搏的实际行动。

4 结语

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关系运动员个人的前途,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发挥运动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找到传统文化与运动员教育的结合点,为我所用,不断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儒家竞技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竞技精神
花与竞技少女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竞技体育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