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打片对中国武术传播的双刃剑效应

2018-11-25张健龙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双刃剑特技中国武术

张健龙,王 维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指出中华武术、中国典籍、中华节目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可见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包罗万象的中华武术文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武术被搬上荧屏为受众提供了新的视觉盛宴,使中国武术的传播如虎添翼;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枝独秀,其蕴含的中国哲学文化与民族精神不是单纯的肢体打斗,而现在武打片无非将文化这一范畴进行了修饰与删除,使受众对武术的认知仅局限于打的范畴,由此可见,武打片传播中国武术却又对武术进行破坏,如何更好的传播中国武术是国家与人民所高度关心的问题。武打片的虽传播中国武术,将中国武术传播之世界,被世人所认识,但却又将武术推到了进退维谷的的尴尬处境,在当下,如何用好武打片这把双刃剑,对武术的传播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武打片的渊源与演进

武打片是中国独创也是首创,将中国武术与电影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东方特色的影视作品。对于以武术为题材的影视作品,给与的定义含糊其辞,以至众多人在发文时将其混用甚至误用。《电影电视词典》认为,“功夫片就是武打片,展现中国传统武术功底,主要表现拳脚功夫的影片”[1],而《中外影视大词典》认为,“武打片是武术片、功夫派的统称”[2],《电影艺术大词典》认为,“武打片是功夫片、武侠片、武术片的统称”[3],由此看来,武打片是以武术为题材的影视的统称,为不造成概念的误用,也为能够更广泛的概括该类影片,避免相互区分所产生的歧义,笔者认为,“武打片”一词更为全面,更具代表性。

1905年拍摄的第一部具有武打片雏形的电影《定军山》,为后来武打片奠定了宝贵的经验,虽然《定军山》的拍摄与制作较为单一,但为将武术搬上荧屏打下了基础。在上世纪20年代末,由于《定军山》取得了良好的观众效果,因此,在拍摄的神怪武打片《火烧红莲寺》时,开始尝试加入特技,而当时的特技十分的粗糙,演员的一个飞天动作,第一次使用了吊粗铁丝,虽然与后来的《中国电影图史》记载第一次吊铁索的《云海玉弓缘》不同[4],但也为以后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火烧红莲寺》神怪的制作,基本是由后期的美工师在胶片剪辑过程中画上去的,没有像现代高科技的电脑特技制作等。由于受当时科技的限制,电影虽广受欢迎,仍然没有大的突破,直到上世纪60年代,电影才开始有了不断的创新与跨步,也突破了仅限于鬼怪片的来回“翻阅”。1966年电影《云海玉弓缘》都是为了体现主人公高强的武术功底,第一次将粗铁丝改成钢索,通过叠印的方法来制作出影视人物腾云驾雾的视觉画面,为了使安全系数更高、效果更强,给观众更加逼真的效果,实现了电影由粗到精的第一部跨越;并且为了突出神怪的效果。在此后,由于“文革”中国大陆的武打片止步不前,而香港武打片开始进入黄金期。徐克导拍摄的《新蜀山剑侠》打破了60年代武打片的尴尬时期,通过对新的拍摄手法和特技的引入,为武打片带来了新机。在70年代初,李小龙拍摄的《猛龙过江》《唐山大兄》,都是真实的打斗功夫,并运用了自己独创的拍摄手法,不断丰富拍摄的镜头,使以武术为题材的武打片迅速火遍全世界,至今仍被武术人所追崇。八、九十年代开始,依然延续着实打实的真功夫,武打演员要有过硬的武术本领,才可进行演绎,如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成龙的《蛇形刁手》《醉拳》等武打片,无论是个人武术套路演练还是打斗,都是体现了演员本身过硬的武术功底。在以后的武打片拍摄中,不断加入现代新科技,1987年对电脑特技的引入,使武打片进入了新的巅峰期,如《倩女幽魂》《龙门客栈》,在技术上不断的革新,使呈现效果更佳真实,观众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都增加了武打片对武术的传播作用。而自2000年开始,武打片很少有“拳拳到肉”的演绎,基本是电脑特技来完成,而演员不会武术也可以演武打片,扮演武林高手,可以展示所谓的拳脚与兵器功夫,实则令人跌破眼镜。自21世纪以来,很少能看到真实武术影视作品,这也是武打片从起源发展至今科技带来的利弊效应。

2 武术在武打片的内容呈现

2.1 写实的武术习练与打斗

自上世纪初,武打片在我国被创立以来,中国武术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搬上荧幕,被世人所熟知,拳种、门派、习练方法各不相同,但都秉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第一部具有武打片雏形的电影《定军山》的拍摄,掀起了以中国武术为题材的影视拍摄狂潮,即使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也不断有武术题材的影片被拍摄出来。上世纪70年代,李小龙拍摄的《唐山大兄》《猛龙过江》《精武门》等几部电影,将中国武术推向了世界,使受众眼前一亮,深刻的对中国武术产生了强大的好奇心;而李小龙在《唐山大兄》中,扮演的人物角色,当自己受到欺负时,一忍再忍,而当同胞工友受到欺凌与迫害时,无法压抑心中的怒火为工友抱不平,在国外不能将罪犯绳之以法时,他决定用自己的拳头来惩治罪犯;而在拍摄时,李小龙使用了自己独创的李三脚,使受众在当时也在不断模仿,包括他令人恐怖的嚎叫,成了当时的一个标志,被后人不断模仿至今。在《猛龙过江》中,李小龙展示的拳脚功夫,直截了当、拳拳到肉,没有多余动作,而扮演他的对手则是美国空手道冠军霍夫曼,两人的真实对打,让观众沸腾。1978年由袁和平导演的《蛇形刁手》,成龙在影片中展示的中国传统武术,将中国武术的传统套路进行了灵活组合,在实战中以杂耍的风格进行打斗,根据对手的进攻将武术招术拆解应用;直到1983年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无论是他在剧中的个人套路演练还是在单打独斗表演,都能让受众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才是中国真功夫,与此同时,《少林寺》的口碑使这部电影迅速火遍全国,掀起了中国练武狂潮。1994年由刘家良导演的《醉拳2》,将醉拳的习练和技击要领展现的十分透彻,而最重要的一点不是武术的杀伤力,而是国人练武的目的是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本领。同年底,由陈嘉上执导的《精武英雄》,李连杰所扮演的陈真,满怀着家仇国恨,一忍再忍,在和周比利饰演的杀人机器藤田刚的对决中,两人的打斗没有电脑特技的引入,完全是拳拳到肉的对抗,两个硬汉不仅武术技术的对抗,也是武术智慧的对抗,双方的身份也完全不同,一个是侵略者一个是保卫者,是正与邪的对抗,而邪永不胜正,而《精武英雄》的上映,其真实的打斗,在当时社会背景的衬托下,展现出了华夏儿女的英雄气盖。

2.2 虚构的武术习练与打斗

自20世纪90年代21世纪以来,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在各个领域的不断应用,使各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电影的应用是十分频繁,但也给观众增加了视觉冲击效果,然而,在武打片的频繁应用,使人们的武术童话世界梦想得到了实现,大大满足了人们的视觉需求,然而,这对人们认识武术并非益事。1992年李惠民执导的《新龙门客栈》,我们能看到众人物“漫天飞武”“上天遁地”隔空杀人等所谓的神功,更离谱的是一名厨师一把菜刀能够在一瞬间将人的肉与骨头剥干净。同年,陈嘉上执导的《苏乞儿》,周星驰饰演的苏乞儿在与徐少强饰演的赵无极对决时使用了金庸小说中的降龙十八,而整个打斗场面大都用特技包装完成。1993年王晶执导的《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一个被束缚在石头上的武林高手,通过用内功控制藤蔓,将武功绝学传给张无忌;张无忌在与对手的打斗时很少有肢体接触,几乎都是靠着特技完成的技击效果。同年由朱延平执导的《神经刀与飞天猫》,整部电影除了搞笑部分之外,在打斗场面大量的加入特技。1994年由吴勉勤执导的《六指琴魔》,仅仅靠一把琴就可以隔着相当远的距离杀人于无形之中,而要弹此琴必须要有一定的武功修为。1998年由刘伟强执导的《风云雄霸天下》,在剑圣与雄霸的一段对决中,剑圣靠多年的武功修炼,能够将身体和灵魂分离,且功力之高难以形容。而雄霸的三分归元气更是无坚不摧,集内力与手掌达到了可视的境界。2000年由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李慕白在的轻功更是了得,能够蜻蜓点水、踏雪无痕。2002年张艺谋执导的《英雄》,章子怡与张曼玉所饰演人物,在打斗时,没有看到一点功夫的真实打斗场面,整个过程除了对特技的大量使用,很难让受众看到功夫的本来面貌。2011年陈嘉上执导的《四大名捕系列》也没有避免飞天遁地,隔山打牛,一招可杀百人的虚夸套路。

3 双刃剑效应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至今学术界没有给出关于双刃剑效应的定义,根据文章的研究需要,笔者将通过有关双刃剑效应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并根据下定义的规则,试着给双刃剑效应下定义。

唐建民认为,双刃剑效应是人赋予的与人密切相关的,而最终归于人的问题[5]。潘立伟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出,人是社会的主题,双刃剑效应是对人的作用[6]。沙莎,王伦安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出,科技的产生及运用对人产生的影响[7]。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归纳总结,得出双刃剑效应的定义: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人对事物的掌控与运用,对自身所产生的双重影响。根据本文研究需要,本文中的双刃剑效应是指,在当今社会,武打片在传播武术过程中对受众产生的双重影响。

3.1 正面效应

武打片发展对武术文化传播起着重要载体作用,同时对武术教育起也有很大作用。自李小龙电影兴起成龙、李连杰、吴京等武术明星的崛起,通过武打片将中国武术推向了世界“大舞台”,使中国武术得到了世界范围的传播,而中国文化被世界所慢慢熟知并不断开始学习汉字、了解中国,至今不断出现的世界汉字热等,中国武打片起到了相当大的载体作用。除了传播文化之外,在电影《少林寺》影片中,众僧练习的基本功,可供观众模仿学习,而李连杰饰演的觉远和尚在兵器的演练上可供有一定武术基础的人借鉴学习。它不仅是让受众认识武术,更要让受众学习武术中所承载文化价值以及伦理思想等[8],李连杰主演的《精武英雄》,表现的不仅仅是以武强身健体,也是对爱国思想的教育。而成龙的杂耍电影,有效的将暴力弱化,转化成幽默的形式,不仅如此,成龙在电影开头部分,基本都是从纨绔子弟,调皮捣蛋开始,在练功时也从不马虎,每一招每一式都清晰可学。

武打片的的兴起,使武术技术理念从原来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进行了视听化转换,使武术神秘的面纱有了更具象化的东西,使人们能够从视听两个感官进行判断分析其中的奥秘,便于人们对武术的了解和学习,更利于武术的传播。

武打片不仅仅传播着武术,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了就业空间,成就了新型武术文化产业[9],如武术指导,武打演员、武术替身等等,而武打片的武打演员和武术替身需求量特别大,这也为习武者提供了新型的工作岗位。武打片不仅传播着中国武术,也对受众起到了寓教于乐的影响,使人们对武术的认知起到了积极的效应。

3.2 负面效应

随着电脑特技的不断植入电影,武打片给观众视觉震撼不断刷新,而高科技的不断注入,使中国电影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使受众对武术产生“误读”[10]。荧屏上的武功高手们飞来飞去,以一己之力抵挡千军万马,凭一身功夫迁入军事重地犹如无人之境,凭一把利器可杀入皇宫威胁皇帝,而这种类型的影片数不胜数,令观众大跌眼镜,这种玄虚武术的影片,大大损害了中国武术,使未成年人误以为中国武术本就是这样,产生错误的认知。

除此之外,武打片对侠文化进行了艺术化修饰,凡称侠者必武功高强,品德高尚,而那些所谓的大侠们凭借着所谓“中国神功”随心所欲[11]。而“侠”在《说文》中记载“侠,俜也。从人,夹声”。韩非子把“侠”定义为:“弃官宠交谓之有侠。”《韩非子·五蠹》曰:“儒以文乱法,文以武犯禁”对侠开始了有了记载,司马迁在《史记》记载:“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对“侠”给出了很高的评价,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也赋予了“侠”不同的含义。而武打片中的“侠”容易使受众产生对侠的误读。同时,影片武术与现实武术的虚实落差,往往会造成观众对武术的认知偏差,而武术本身没有变,是人们对武术的认识变了,给武术传播带来了负面效应。

4 结语

武打片自兴起至今,它的产生与发展带着文化原罪,对武术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它传播着中国武术,使中国武术从一个小圈子走向了大舞台,人们略有耳闻到亲眼所见的认知跨度之大,作用之强亦是空前的;然而,武打片不仅传播着中国武术,也再不断的伤害着中国武术,艺术化的改造让武术面目全非,失去本来面貌,浮夸、虚假的技击效果和招术,让武术的现实发展进入瓶颈的关口,使人们对武术的认知由现实过渡到虚幻的境界,甚至难辨虚实的境界。虽然武术片是我国的独创,但对中国武术的传播起到了不可泯灭的巨大作用,但也为武术的带来了可怕的影响。为此,既要考虑视觉效果也要考虑对武术传播的影响,中国武术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仅为了获取经济回报而至我国传统文化而不顾,这必将会以传统武术为开端,对传统文化造成不会挽回的伤害,因此,用好武打片这把双刃剑,对中国武术传播起到更多的正效应。

参考文献:

[1] 朱玛,吴信训.电影电视辞典[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8.

[2] 汪流.中外影视大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272.

[3] 许男名,沈善.电影艺术词典[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17.

[4] 中国电影图史编辑委员会中国电影图史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5] 汤建民.论科技双刃剑效应产生之成因[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03):22-24.

[6] 潘立伟.论社会阶层分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双刃剑”效应[D].兰州大学,2007.

[7] 沙莎,王伦安. 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双刃剑效应及其哲学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2008,(02):273-274.

[8] 严华,王国志. 繁荣背后的冷思考:论武侠影视对中国武术传播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2):17-20.

[9] 曾杨. 武侠影视对武术传播的影响[J].新闻界,2015,(10):42-46.[2017-10-09].

[10] 李牧,谭广鑫. 香港武侠电影的历史变迁及对武术传播的影响[J].体育学从刊,2016,23(01):36-40.

[11] 王岗.体育的文化真实[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03.

猜你喜欢

双刃剑特技中国武术
The performer of bamboo drifting on the river 霓裳青山间,一苇渡绿江
工作狂领导对团队绩效的双刃剑作用机制*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巧用“特技镜头”写美文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直了集
知识是把双刃剑
特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