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文化自觉与路径重构
2018-11-25孟祥龙吕明明
孟祥龙,吕明明
我国学校体育文化是构建“全民健身”与发展“终身体育”事业的重要载体;学校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长期各类的体育形式与活动形成的文化。学校体育文化作为“拟社会”的文化缩影,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现代社会对于体育文化的诉求与冲突;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校园文化形态,但伴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物质、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融入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多文化争鸣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
从社会发展的理性角度看,所有问题发生的根源都源于学校体育文化中个人、群体以及学校整体的对于体育文化观念的改变。近些年学生体质下滑和体育兴趣问题的纷争,使学校体育教育成为学生体质的槽点;随着江南style进校园、冬季长跑等现象的出现更舆论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问题上升到了教育文化的高度,这便出现了人人“谈文化”、人人“批体育”的社会现象。
1 “文化自觉”对学校体育文化的审视
1.1 学校体育文化主体的缺失
近代学校体育文化发展从辛亥革命时“去消沉的民气、文弱的顽风”背景下兴起的“军国民教育”到“五四”时期民主科学思潮影响下的“自然主义教育”,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面对严峻国内外紧张形势下举国的“劳卫制”体育制度,不难发现不同时期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源于集体、社会乃至国家的文化导向与社会诉求。近年来随着学生体质问题的突出,学校体育课程逐渐向着实证主义思潮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是体育中考制度下,中学学校体育课程的形式逐渐向着重视科学轻视人文的方向蔓延,其文化的发展是不完善的;另一方面在体育公开课的课程引领下,更多地体育课顺应着“时代趋势”的发展,其课程的形式无不体现出趋附国外教育的取向,在模仿与照搬国外学校体育课程及内容、形式的同时,缺少对其发展根源的认识,“拿来主义”的思想导致了学校体育文化的纷乱。
随着近些年国外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入侵,从社会、教育等多个角度反映出外来文化冲击,而面对国外文化理念的冲击,国内体育教育现状也发生了动摇,这也逐渐形成了“外来体育文化压抑本土体育文化的格局”。随着世界一体化的逐渐形成,多元的教育文化理念逐渐形成并发展,特别是“实证主义”、“自然主义”等教育理念的冲击使我国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多元化争论不休。“实证主义”思想试图用科学的理性去解释学校体育文化,使人们渐渐忽视了学校体育文化对于“人”的感性思考,衡量得标准将体育视为对物的理解,脉搏、心率等形式被归为了标准化规范,而渐渐失去了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性”的文化认同,从体育教育理念上忽视了“人”文化角度思考。而学校体育课程中“自然主义”的体现也往往反映在单一的体育课程展示,其发展的往往因缺少真正的“自然主义”文化氛围而显得水土不服。多样的教育理念并又有在我国学校体育文化发展中茁壮成长,反而呈现出了盲目的文化纷争。而寻其根源不难发现,在学校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失去了对教育文化底色的认同与反思会使文化的发展历程布满荆棘,没有社会的广泛认同与支持,不形成信仰、热爱和支持学校体育的社会、文化氛围,就很难从根本上扭转人们从心理上对学校体育的轻视与抵制。
1.2 “文化自觉”下学校体育文化反思
费孝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他在研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曾提出“文化自觉”,将文化自觉视为生活在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做到“自知之明”,明白文化的发展来历与过程,但不是文化回归。费先生认为“文化自觉”要在认识自己并了解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对自己文化的发展有清晰的判断,这对思考当下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往往反映时代的文化诉求,对文化的发掘不仅要反思学校体育的发展脉络,更要通过反思寻找我国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底色,在满足时代诉求的同时,以底色为文化发展的支柱,从而形成属于我国学校体育发展风格的学校体育文化内涵。
杜威曾形象的把学校比作一个小社会,涂尔干也曾将学校比作社会的缩影,学校往往反映出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必须尊重社会文化的选择,并在“文化自觉”中探索当下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支点;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热议话题,而“传统文化的重提”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过分弘扬,而是以“文化自觉”为基点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通过文化的弘扬与文化秩序的构件形成法律约束下人的自律。学校体育文化经历了多年发展历史,其发展根源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底色”,通过文化“底色”的形成,构建一种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体育文化秩序,并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点,在文化交融中形成文化的共同繁荣。
1.3 学校体育文化精神的的反思
思想与方法的贯彻与实施需要雄厚的文化基础作为铺垫,而学校体育最基本的职能之一就是体育文化精神的传递。学校体育作为体育与教育的下位概念,其既拥有体育的属性,同时兼备文化教育的功能,作为文化观念、意识的体现,学校体育文化精神能够反映出学校文化的内在面貌,如果学校体育单单以身体锻炼与体质健康为准则,而失去了对学校体育文化精神追求必然导致学校体育文化的“先天不足”。
纵观我国体育文化发展历程便知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中统一性、等级性、以及政治性的影响,传统体育文化中形成了以身心兼修、以和为贵,甚至过于内化的传统体育精神。但随着鸦片战争开始,西方竞技体育对我国体育教育便产生了深刻地影响,特别是“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的民族诉求使西方体育精神成为了一段时期内学校体育乃至举国文化精神的救命稻草。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对于学校体育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成为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依托,通过学校体育教育过程形成应有的社会文化精神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学校体育文化精神弘扬主要是丰富文化的内涵,对于学校体育文化内涵的重新认识与准确定位是学校体育文化精神建设的必要前提。费孝通先生曾说过:文化就是所在人群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与性质有生活环境与生活形式来决定所以在面对学校体育文化精神的选择中不能离开我国延续五千年的文化根基——传统文化精神。例如:我国古典著作《易传》通过:“自强不息”、“刚健而文明”等描述,将文化精神表述为:坚韧、自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虽然体育卫生条件成为限制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劳卫制》的引入符合当时学校及社会群众以及国家安全的需要,其在服从国家意志的同时展现出拼搏、友爱、强壮之美等具有时代性的学校体育文化;在整体实力不突出,强手如云的女排比赛中,“女排精神”的再次发扬事业的体育文化精神有了新的诠释。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文化精神展现正式我国学校体育文化精神建设的核心所在,在当下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不完善时,通过“文化自觉”反思我国学校体育文化精神的发展,将学校体育文化精神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支点,是扩大体育文化认同感,实现学校体育文化全面发展的地重要手段。
2 我国学校体育文化发展路径构建
人的社会属性是文化产生的本源,从这个角度出发,文化与人类的社会属性是重合的,所以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得良性发展离不开对文化定位的重新思考与判断。学校体育文化良性发展的路径源于对文化根源的反思以及对文化现状的了解,所以在寻找体育文化发展路径的问题上不能脱离受众对学校体育的文化共识,这种共识的基础便是形成文化自信。
2.1 学校体育的“多元一体”化发展
在剖析现代学校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内外学校体育教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源于多元的文化环境,各种教育文化实体无一例外的以一种“多元一体”的形态构成,我国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就是要思考“多元一体”的核心内涵,使我国学校体育文化在“多元”的前提下保证“一体”的核心要义,即从中华民族的文化整体出发进而与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从而强化“多元一体”的核心文化理念与文化支柱。
在“多元”化的全球文化客观背景下不同文化的、不同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认同是“多元”文化最强的凝聚力;例如作为现代全球体育的文化焦点,现代奥林匹克体育文化同样形成于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下的文化交融,在现代奥林匹克28个大项的项目安排中就包含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各个时期产生的体育项目,其各个项目自成个体,其项目文化背景与其他体育文化项目便拥有者明显的不同,但作为28大项目的每一子项目又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与奥林匹克发展的文化重合,其避免战争,向往超越的精神逐渐与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等文化发展相融合,而这也形成了奥林匹克文化的共同繁荣。
“文化不是可观察的行为,而是共享的理想、价值和信念,人们用它们来解释经验,生成行为,而且文化也反映在人们的行为之中”,所以对文化发展的考量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与生活的反思中。作为“多元”文化交融的学校体育文化,更应该在发展过程中突显我国数千年教育的文化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底色文化的引领下实现文化“多元”的融合,真正从“多元一体 ”的角度提出我国学校体育的文化理念,达成“共识”的文化繁荣。
2.2 制度化的我国特色学校体育文化路径的选择
用理性的视角观察教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教育的发展并非由个体理性达成,而是以文化反思与梳理为纽带,利用制度化的文化发展为路径,进而达成教育文化的发展。所以在构建学校体育文化繁荣的过程中制度性的文化传播是构建扩大文化影响力的关键。学校体育文化发展要结合当代社会的人文需求与文化诉求,将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结合。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清晰地将体育文化建设定义为现阶段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反映出社会体育文化建设中制度性的导向与引领作用。现阶段国家与社会对于体育发展的诉求已经上升到了历史的新高度,伴随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文化的约束力需要制度的保障,要通过制度的建立形成文化的良性引导与约束。
在制定文化性的制度要求时应把握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两个核心要素:首先强化制度下的体育符号性标识,即在认识与了解学校体育发展历程中重视“文化自觉”,在日常的学校文化宣传中强化体育的文化软实力,通过追溯历史构建学校体育的“符号”性标识,将体育课堂与校园体育文化相统一,并从理念上在校园文化中转变一般学生对于体育——单一身体锻炼的意识,将体育文化的宣传转变成一种身与心的文化共同体,形成如“美国肌肉文化”、“日本剑道”文化类似的属于我国文化传承的学校体育文化理念与秩序,在身体练习的基础上传承并强化属于校园文化的内在属性,通过学校体育“符号化”制度的构建发展和凝聚社会文化的共同价值观。其次在学校体育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强调对于多元文化的整合,而不是对传统文化盲目的依赖与崇拜和对外部文化的过度依赖。在构建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警惕对单一文化的过度崇拜。
我国是拥有多元民族文化的国家,而学校教育又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所以不同学校应依据学校文化发展、区域文化特点形成构建制度性约束下文化底色,这主要是为了增加所在文化的自我生存能力,为争取在新环境、新时代背景下取得自我的文化地位,使学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不再趋同符合,而是形成不同地区不同历史发展下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张力。这种“自觉”文化的张力应做到不局限于历史,不困惑;在文化交融时对未来发展不迷惑、不茫然,这恐怕是思考我国学校体育文化现状所必须坚定的信念。
3 结语
对我国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重新思考认识到 “文化自觉”在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中有着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体育文化的“自觉”中反思“拿来主义”现象下文化与环境的缺失,在吸收与借鉴的同时大力加强自主文化的传播与引导,在文化的发展中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校体育文化的价值格局;在多元文化交融中坚持文化的底色,形成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有效秩序,利用制度与秩序的合理张力保持文化发展的活力,使学校体育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形成我国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生命力。
[1] 王少春,白真,张博,闻一平.中外体育文化相遇的发展格局[J].体育科学.2011(5):79.
[2] 张文鹏,王健.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政策的演进:基于政策文本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5(2):22.
[3] 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经典珍藏版)--<反思·对话·文化自觉>[M].上海人民出版社:419.
[4]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N].新青年.1917.
[5] 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经典珍藏版) [M].上海人民出版社:12.
[6] 《周易全书》[M].线装书局:2010.
[7] 张勇,古明明,Dwright Perkins.《文化变迁、制度演进与改革和发展》[J].北方论丛.2008(5).
[8] 王少春,白真,张博,闻一平.中外体育文化相遇的发展格局[J].体育科学.2011(5):79.
[9] 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反思·对话·文化自觉>[M].上海人民出版社: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