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田径项目开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8-11-25牛清婷
牛清婷
前言
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田径属于基础性体育项目,对于学生运动能力培养、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在体育全球化、奥运争光计划等背景下,以奥运会为蓝本的竞技体育项目成为我国体育开展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作为少年儿童学习的集中场所,更容易推广新的体育项目,从中挑选与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因此,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承担着学生运动能力、体育精神等培养任务,而且还承担着为竞技体育提供后备人才保障的任务。田径项目作为基础性项目,易于开展,在世界竞技体育竞赛中又属于我国弱势项目,因此大力开展田径项目、挖掘优秀后备人才成为了许多学校的目标。在这种背景下,学校田径项目的开展更偏向于严格按照竞技田径的标准来开展,虽然田径运动得以全面开展,但同时严格的竞赛标准也造成学生对田径运动爱好与兴趣的降低,致使其开展存在许多问题。在当下学校体育开展方向的流转中,田径项目在中小学的开展正面临着多样化体育项目的挤压。因此,关于中小学田径项目开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就成为了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基于此,本研究运用文献法、分析法等,对中小学田径项目开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期望为田径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价值。
1 中小学田径项目开展困境
1.1 困境一:改革中两种观点的博弈
针对田径项目在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田径项目不仅是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重要代表和形式,而且能够通过此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与品格,如苟定邦等人认为,“它作为体育文化的主流,离开了它的支撑,奢谈教学改革,是一叶障目的短视”。[1]但另一些学者则指出,田径项目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形式单调、内容死板,如推铅球、中长跑等,不仅勾不起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妨碍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热情。如史兵指出“田径运动比较古老,不适合现代年轻人的心理特征,学生不喜欢学田径”。[2]两种观点各有其道理,当前田径项目在学校教育中确实面临着各种新体育项目的冲击,但需把握基本原则,一方面不能消失在学校体育之中;另一方面确实应当对田径项目本身进行必要改革。
1.2 困境二:消减田径项目的中小学体育改革
虽然田径项目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遭到一些学者的批判,但它作为体育类基础性项目地位无法改变,因此在中小学体育改革中,田径一直是教育部主推的项目之一。如在新一轮的体育教育改革中,学校体育主推的“田径、游泳、体操、足球、篮球、排球和武术”,田径依然排在第一位。但是在具体的学校体育实践中,快乐体育、特色校园、地方体育文化等多样化的体育形式引入,严重挤压着田径项目的生存空间。如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一时的“快乐体育”、“放羊式体育教育”,本世纪以来各地兴起的健美操、啦啦操、花样跳绳、桥牌、象棋等。这种理念与上课模式使学生与教师都比较轻松,项目形式和田径相比也具有较大的娱乐性和观赏性,但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与精神品质的培养,正如学者指出的“以台球、象棋、桥牌、气功等项目充斥课堂,这种教学改革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或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和机能水平呢?”[3]另外,从《劳卫制》到如今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不仅田径项目占的比额越来越少,距离越来越短,而且政策导向也使中小学田径项目开展处于不利。
1.3 困境三: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的影响
近现代以来,在西方船坚炮利强势军事打击下,我国开始学生西方工业文明,从中体西用、洋务运动到全面改革,西方教育思潮与体育项目也开始被大量引入我国。田径运动正是在此一时期进入我国学校教育,最早出现在“在洋务派经办的军事学堂中”[4]。同关于以西方文化还是中国文化为本位争论的大的时代背景一样,新文化的引入必然造成传统文化的无形抗拒。在当时西方体育大举引入的情况下,以中国田径第一人刘长春奥运会比赛的失利为标志,掀起了“土洋体育之争”,从这时起关于中西体育开展的争论就伴随着我国体育的改革。田径作为西方体育代表的重要项目,加上我国田径项目在世界田径竞赛中的弱势地位,使我国田径项目的开展无论是在中小学教育,还是在社会推广中都不占有优势。加上我国传统体育观念中“重文轻武”、“尚静慎动”、“重参与轻竞争”及“出出汗又不打粮食的体育无用论”等体育观念的影响,使田径项目的开展更处不利。当前,虽然田径依然是学校体育项目主推的七大项目之首,但是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我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及中国文化热等背景下,“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又迎来了新的热潮,而田径项目的开展逐渐寄附于球类、武术、体操等项目之中。
1.4 困境四: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问题
虽然一些学者坚持以竞赛的模式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推广田径项目,以培养学生走、跑、跳、投等基础身体运动能力与竞争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品格,但面对学生不喜欢田径课的现状,一些学者和教育实践者还是以尝试着变换教学内容、方法等方式进行着田径教育改革。这样一来就使中小学田径教育面临着新的争论,不以田径竞赛为标准开展的还是不是田径项目,或者说趣味性的身体竞赛活动是否应该归类于趣味体育。另外,关于田径课程的快乐与挫折问题、竞赛人员参与比例、量化评定与实施、课堂教学与练习比重等问题,都是当前中小学田径项目开展面临的尴尬问题。
2 解决中小学田径项目开展困境的可行对策
针对当前中小学田径项目开展所存在的上述困境,我们认为应当改变以往唯竞赛田径标准为模式的教学观,以兴趣为先导,在指导思想与理念、项目优化与创新、教师素养与教学等方面进行改进与提高。
2.1 对策一:改进指导思想与理念
科学统一的指导思想与理念决定着田径项目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方向与开展特色,也是解决改革中各种观点博弈、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等的根本所在。因此在该方面,应当坚持田径项目对于培养学生走、跑、跳、投的基本运动技能教育,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竞赛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认真挖掘和研究田径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加强对“快乐本身蕴涵着痛苦,痛苦中产生出快乐”[5]“体育所产生的快乐和痛苦两重性”等理念的宣传,使学生在思想境界与层次上有超越性提升,而不是单纯的“出汗不打粮食”的田径无用论认知。以实用理性与精神品格来激发学生认识和学习田径项目的兴趣。
2.2 对策二:项目优化与创新
作为一种“舶来品”的田径项目,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开展是以照搬的形式进行,缺乏与本地文化的结合,在这种意义上说,田径项目也需要与本土文化相结合,进行本土化转变,即进行项目优化与创新,改变以往以现代奥林匹克为模式的标准化推广方式。当前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在将体育游戏运用在田径教学中,同时田径教学的游戏化探讨也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另外各种趣味性的田径运动也兴起于社会活动中。这些都是对田径项目优化与创新的具体实践与探索,对于增进田径项目的多样化发展、减少过于严肃的竞赛体制、提高学生田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意义。
2.3 对策二:提高教师素养,改进教学模式
教师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的好坏,良好的教师素养不仅能够给课堂带来活跃的气氛,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喜爱,还能够积极改进课程内容,扩展课程知识。针对以往田径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手段单一等困境问题,中小学田径教学应当通过培训、编写教材、优质课交流等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素养,以向教师传达新的田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信息。在政策引导与竞技设置方面,鼓励和引导教师与本地文化相结合进行田径项目内容创新,改变唯竞技的标准化田径教学模式。
3 结语
田径作为培养人体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能力的手段,由于项目本身特点、竞技标准的影响等因素,在中小学体育课中正面临着开展困境。本研究认为其困境主要表现在“观点博弈所造成的无所适从、逐渐消减的田径课程、中西体育观念的影响、教学内容与方法等亟待更新”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应当改变以往唯田径竞赛标准为模式的教学观,以兴趣为先导,在指导思想与理念、项目优化与创新、教师素养与教学等方面进行改进与提高。
[1] 苟定邦,董林,聂东风,等.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5):679-680.
[2] 史兵.田径教学的困惑与对策-兼论体育教学内容改革[J].体育文化导 刊,2004,(8):49-51.
[3] 苟定邦,赵琳. 我国普通高校田径教学改革的困境思辨与对策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02):235-239.
[4]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室.中国近代体育史简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5] 贝霍夫斯基.叔本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