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导语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018-11-24文树军
文树军
【关键词】 政治教学;导语;目录;故事;情境;提问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2—0121—0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体现在课堂中的每分每秒,尤其是课堂教学的“导入新课”环节。笔者在政治课导入新课的方式上做了一些尝试,也做了一些总结。
一、目录分析式
目录是一本书内容的缩影、脉络和知识框架,是一本书的灵魂所在,把握目录这条主线是教师上好课,更是学生学懂知识的关键。教师在导入新课这个环节上可以通过对目录的分析,理清知识结构和思维脉络,顺理成章地进入新课学习。例如,在讲《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这个重点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分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因素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这些知识,进而懂得价值规律。近年来的高考主观题设问也多以目录中的单元标题、课标题、框标题等为知识范围发问。如2017年高考全国二卷文综40题第(1)问: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科技领航者实现科技创新的主体原因。其中“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就是《生活与哲学》第十课第一框第二目的标题。
二、温故而知新或者承上启下
“温故而知新”,即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对前一二节课所学旧知识的回顾、复习过渡到对即将要学习新知识的教学上来。由于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知识之间,特别是同一模块内部的章、节、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因此,这种导入方式能增进教学的连贯性,既不会使学生觉得本节课陌生,也不会使学生觉得本节课的知识与前一二节课所学的知识脱节,自然而然地认识到教材的内容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浑然整体。例如,在讲《经济生活》“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一框题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以及这一资源配置方式存在的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举例说明,以加强认识),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资源配置的一只“有形的手”——国家的宏观调控。
三、通过故事或者举例設置悬念
悬念诱思,即教师通过先讲述故事或者列举生活中的实例,然后从中巧妙地设置一两个悬念,以此激发和诱导学生的求知欲。现在的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进行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对教学能否成功至关重要。安排这种悬念诱导式的教学导语,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产生跃跃欲试的强烈意识,他们对教师所讲的故事或者实例有很多的感慨要抒发,从而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愤而启之”“悱而发之”的状态。例如,在《生活与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这一框知识的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先给学生简要地讲述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皇宫里宣讲哲学的故事,而后设置悬念:“莱布尼茨提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可是又说‘世界上也没有完全不同的树叶。这两种说法不是自相矛盾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大家的看法是怎样的呢?(短暂停顿,观察学生表情)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如此一段简短的导语,可以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其积极思考,并能使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
四、利用情境切入课堂教学主题
情境切入是指教师从课堂的某种具体情境入手,如某个(些)学生的言谈举止、教室的布置或变化、班级刚开展过的某种活动等,或者教师有意识地对某种情境稍微加工处理,随机应变,灵活自然地加以概括、总结、点拨,然后迅速地切入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例如,在讲“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内容时,恰好窗外的沙尘暴弥漫整个校园,使人感到压抑和烦躁,笔者趁机告诉学生: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接受自然给予人类的这样的“恩惠”,人与自然应该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人类应该怎样做,才会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和谐呢?这种由具体情境切入教学主题的导语,因势利导,自然顺畅,其效果当然也比较好。
五、提问吸引式
即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节课教学中来。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强化对旧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另一方面,能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及时作出有意注意、积极思考等心理的自我调整,把学生分散、无序的思维转移、吸引到本节课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得及时、适度,从而使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的教学质量获得了可靠的保障。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