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日凉城县强对流天气诊断分析
2018-11-24陈海英
陈海英
摘要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15年8月1日凉城县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属一次飑线过程,破坏性强大;主要由斜压锋生所产生,高空较强冷平流使垂直温度梯度变大,低空较强暖湿气流促使水平梯度变大,高低空冷暖平流构成锋区;斜压锋生的强烈抬升构成动力强迫,促使强对流天气出现。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内蒙古凉城;2015年8月1日
中图分类号 P45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0-0203-02
凉城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乌兰察布市南部,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凉城县年平均降水量392.37 mm,年平均蒸发量1 938 mm,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降水较多,易发生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突发性雷暴天气常引发洪涝灾害,给当地农牧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还会造成严重人员伤亡事件。本文对2015年8月1日凉城县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以期掌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机制,为开展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及暴雨洪涝灾害防御工作提供有利指导依据。
1 天气实况
2015年8月1日16:00—18:00,乌兰察布市东部和南部大多数区域发生强对流天气,26个自动站雨强达20 mm/h。其中,凉城县部分区域出现短时强降雨、小冰雹、雷暴大风天气,大风级别达8~10级,瞬时最大风力为30.5 m/s,凉城县天成乡雨强达53.6 mm/h,暴雨引发山洪,发生2起伤亡事件,共造成4人死亡、1人失踪。灾情发生后,凉城县委、县政府启动灾害处置预案,迅速组织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人员到达现场展开救援工作。
2 天气形势
2015年8月1日凉城县强对流天气属于一次飑线过程,破坏性十分强大。飑线主要处于贝加尔湖南边的蒙古冷涡东南区域的西南气流中,为槽前型飑线。我国东北区域有一高压脊,对冷涡的移动起到阻挡作用,低层副热带高压区域的北界线主要处在北纬35°左右,同时在南部孟加拉湾有台风出现,台风外围的暖湿气流伴随着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气流不断朝凉城县输送,西南气流起到增温减压作用。在地面气压场上,8月1日14:00主要受低压带控制,20:00构成蒙古气旋,凉城县主要处在冷锋前部,同时700 hPa槽线比地面冷锋要超前,故此次强对流天气为第二型冷锋天气。由上述可知,此次强对流天气主要是斜压锋生所产生的,高空较强的冷平流使垂直温度梯度变大,低空较强的暖湿气流促使水平梯度变大,高低空冷暖平流构成了锋区。斜压锋生的强烈抬升构成动力强迫[1]。
3 物理量场
3.1 水汽条件
分析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中高层与中低层空气平均相对湿度(图1)可知,中低层(700~850 hPa)平均相对湿度保持在65%左右,中高层(500~600 hPa)平均相对湿度处于72%~84%范围内,中高层水汽条件较好。
分析500、700、850 hPa温度露点差分析可知,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前低层温度露点差为4 ℃,中层温度露点差在10 ℃左右,高层温度露点差在4 ℃左右,高层与低层湿度较大,中层有干值区分布,这对于短时强降雨、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十分有利[2]。
3.2 不稳定条件
对离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区域最近的呼和浩特站探空资料进行分析,并且采用2015年8月1日14:00呼和浩特地面温度与露点对探空资料做时间上的订正可知,在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前期,对流不稳定能量为2 590 J/kg,K指数达到了36 ℃,抬升指数为-6.2 ℃,说明测站上空附近区域存在着较强的热力不稳定能量,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3-4]。
3.3 环境风的垂直切变
2015年8月1日14:00 200~500 hPa纬向风速差约为0 m/s,700~850 hPa纬向风速差约为6 m/s,200~500 hPa经向风速差约为-5 m/s,700~850 hPa经向风速差约为-3 m/s,在强对流天气发生期间,高低层纬向风切变呈增加趋势,但变化不够显著,经向风切变逐渐变弱,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以短时强降水为主,无较强垂直风切变。
4 结论
(1)2015年8月1日涼城县强对流天气主要由斜压锋生所产生的,高空较强的冷平流使垂直温度梯度变大,低空较强的暖湿气流促使水平梯度变大,高低空冷暖平流构成了锋区,斜压锋生的强烈抬升构成动力强迫。
(2)此次短时强降雨、大风、冰雹的站点均处于地面辐合线附近。
(3)高层与低层湿度较大,中层有干值区分布,对短时强降雨、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十分有利。此次强对流天气以短时强降水为主,无较强的垂直风切变。
5 参考文献
[1] 田秀霞,邵爱梅.一次河北大暴雨的华北低涡结构和涡度收支分析[J].暴雨灾害,2008,27(4):320-325.
[2] 任轶,沈新勇,张云平.豫西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1,34(1):67-72.
[3] 吴小芳,伍志方,叶爱芬.广东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J].广东气象,2011,33(1):5-7.
[4] 李浚河,耿建军,张淅妍,等.2013年北京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6,10(2):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