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释意理论下影响外交口译的因素

2018-11-24刘瑛

北方文学 2018年26期
关键词:因素

刘瑛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领导人也频繁参与各种外交活动,外交口译的作用日益重要。由于外交口译的独特性,其对译员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拟从釋意理论的角度分析影响外交口译的因素。

关键词:释意理论;外交口译;因素

一、释意理论

20世纪60年代,达妮卡·塞莱斯科维奇提出释意理论,也称之为达意理论,是产生于翻过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的学派。该理论认为讲者传达的是源语的意思和观点,而不是语言形式。译者不仅需要主动的理解、思考和处理源语信息,同时还要恰当的用目的语表达信息,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达到意思的真正的转达。因此,释意理论将口译分为三个过程:源语理解、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译语表达。其中核心就是脱离源语语言外壳。释意派认为,译员在积极听取理解源语信息之后,要采用听众能接收的方式表达理解的思想。口译的过程就是释意的过程,脱离源语语言外壳既是对源语理解的结果,又是目的语表的基础。因此在整个口译过程中,译员要始终抓住源语的整体信息,跳脱出源语的语言形式和符号,根据自己所处的情景,对语言进行思维加工,进而译出基本思想。释意论已经成为口译理论研究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二、释意论下影响外交的因素

(一)讲者

讲者负责产生源语信息,释意理论认为,讲者地位、政治观点以及专业会决定源语信息的内容,有关讲者的因素可分为如下几点:

1.身份。演讲者的语言需要符合其身份地位。在外交场合,讲者通常是政府发言人、部长、外交官等,他们代表着整个国家,他们的发言可能直接影响政治状态。音系,政治身份决定讲者的语言通常是严肃、正式且严谨的。换言之,他们使用的通常可称之为外交语汇。了解江浙的身份可以帮助译员做好准备工作,理解源语信息。

2.政治立场。讲者对某事件的观点、判断及态度,就是他所持有的政治立场。尽管有时候如西方国家不同政党有不同的政治立场,但是基本原则都是有利于国家利益。一般来说,外交场合的演讲总是离不开政治的,讲者实际上是代表国家传达政治立场。选择不同的立场意味着讲者对语言的选用也会不一样。

3.目的。释意论认为,译者首先要理解讲者发言的目的,才能理解源语信息。具体来说,目的决定讲者的内容。译者知道目的后,可以分析讲者的源于信息,更好的理解讲者意思,因而能更好的译出目的语。

4.文化背景。外交场合中,参与者都有不同文化背景,其也会反映在演讲中。比如,在高级别双边或多边会谈,或记者招待会中,温家宝前总理总是喜欢引用中国的诗词谚语来表达观点。他的中国文化背景决定了他的演讲中一定会具有一定的中国文化特色。所以译者需要了解讲者的文化背景,更好准备口译工作。

(二)听众

听众是口译活动中另一重要的参与方,正如释意派所认为的,目的语需要以听众的接收为基础。换言之,听众能否完全理解目的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交流的目的。有关听众的因素可分为如下几点:

1.身份。外交场合的听众通常也是政府官员、记者或某领域的专家学者等。他们的身份决定了目的语的接受度。一方面,他们的专业背景知识能修改和补充目的语,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译员,但另一方面,他们对译员的要求也是相当高,对目的语要求更准确、完整以及及时。

2.文化背景。听众的文化背景一般与讲者的不同。比如说,中国政府举办的记者招待会,演讲者提到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是很正常的,但是听众可能对中国文化或中文了解甚少。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需要考虑到听众不同的文化背景,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处理源语信息,比如英文相对应的表达、直译后解释说明等。这样,听众才能理解源语的意思。

(三)译员

译员作为讲者和听众的桥梁,在外交口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译员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口译活动。有关译员的因素,分如下两部分分析:

1.语言知识。语言知识包含源语和目的语的知识。译员必须学好本国语言才能进入口译行业。具体来说,中英外交口译中,中文和英文是译员的工作语言。中文属于汉藏语系,然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者在表达、语言分风格、语法规则上存在巨大差异。对专业译员来说,掌握好两种语言是进入口译业的前提条件。

2.认知性知识。除了语言知识外,认知知识也是影响外交口译的重要因素之一。塞莱斯科唯奇认为口译员必须“有领域内的足够知识才能更好的分析源语”(1978:61),这种知识我们可以理解为认知性知识,也被称为语言外知识或背景知识。它包含了主题相关的知识,以及存储在短期和长期记忆里的某一特定领域的背景知识。记忆、经验等都会影响认知性知识。对于外交译员来说,提前了解主题相关的知识以及讲者的立场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在双边会谈中,提前了解一个国家的基本信息如历史、地理位置、邻国关系、自然资源及经济发展状况,能帮助译员选择最佳词汇输出目的语。另外,文化背景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总结

总而言之,释意论认为口译过程中,不应拘泥于源语的形式和文字符号,抓住源语意思,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输出听众接收的目的语。因为可以得知,影响外交口译的因素一定涉及了口译活动的三方,即讲者、听众和译员。具体了解这些因素,能帮助译员更好的准备外交口译活动,完成口译任务。

参考文献:

[1]塞莱斯科维奇.口译技巧[M].孙慧双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78.

[2]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1.1

[3]蔡小红.口译评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10.

[4]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曹艳华.释意理论关照下记者招待会口译[D].山东大学,2011.

[6]张韵菲.中国外交口译面面观[D].厦门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因素
高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
解石三大因素
条约解释中的拟制因素
展会经济的“三实”因素
影响进化的因素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流星花园》的流行性因素
热性惊厥首次复发的相关因素探讨
桥梁伸缩缝损坏因素与加固
超越与反叛——论王尔德唯美主义中“恶”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