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视角下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2018-11-24刘永飞蒋红奇

大陆桥视野·上 2018年8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农产品农业

刘永飞 蒋红奇

21世纪是大数据世纪,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更是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和促进现代农业高质发展的重要手段。2018年4月24日,连云港市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农业与现代技术跨界融合,把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把云农场、移动APP等先进模式运用到农业经营中,让农业紧跟时代潮流和市场节奏。连云港市是农业大市,全市农村人口356.4万,占总人口的67.7%;农用地773.6万亩,耕地面积588.7万亩,分别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7.7%、51.5%。作为农业大市,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对其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开展探索性研究,探讨如何从“互联网+”的角度创新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为连云港市现代农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发展思路与对策,以彰显连云港市国家现代农业的示范效应。

一、“互联网+”对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极其重要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应用技术是“互联网+”的重要内容,实现“互联网+”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可更好服务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实现农业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联通,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推动连云港市从农业大市走向农业强市。

1.将现代科技要素融于农业发展模式,能更有效推进农业生产。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都是现代科技的代表。一是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通过将智能设备埋入土壤、配备机械化设备、安装摄像头等手段,对农产品生长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通过无线信号的传输,生产者能够实时掌控作物生长状况,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帮助生产者进行分析和决策。二是实现田间管理精细化。通过“互联网+”技术支持,农民可提前预判未来天气变化,运用传感技术对生长环境实时掌控,对温度、空气湿度、光照等因素提前预知,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防控。同时,借助现代化设备对反馈的参数进行有效分析,对可能出现的灾害、病虫害等,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2.将现代科技要素融于农业发展模式,能更有效推进产品销售。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电子商务规模持续扩大,在促进农产品及时进入市场、实现销售价值等方面作用不断凸显。一是实现农产品销售线上化。电子商务渠道从城镇地区向农村地区进一步延伸,农户将自家的产品(包括服务)在网络平台进行展示、订货、支付、售后等,不仅有效突破农业市场的局限性,也可降低销售成本,更有助于防止因交通、天气等因素造成的产品滞销。二是实现农产品销售安全化。借助“互联网+”手段,有助于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建设,构建起覆盖全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数字天网”,提升农产品品质,保障农产品舌尖上的安全。

3.将现代科技要素融于农业发展模式,能更有效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一是借助“互联网+”,将农民、农场、农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与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和技术推广等各个方面相结合,实现一二三产业的交叉重组,重新打造农业产业链。同时企业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加快企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循環模式。二是借助“互联网+”,农业经营主体可以更好获得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信息,不论是销售者还是购买者都能第一时间掌握实时资料,减少中间环节或过程,有效降低供大于求或者供给不足等情况的出现。

二、连云港市园区带动型农业发展模式成就及其不足

近年来,连云港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把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快速发展突破口,以园区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平原腹地科技农业示范园区、丘陵山区生态林果农业园区和沿海滩涂农业园区”为三大特色农业经济产业圈,形成了园区带动型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全市共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7家,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区3个。

1.取得的成就。

成就之一:粮食生产稳中有升。全市粮食总产连续5年超70亿斤,水稻、小麦高产增效万亩示范片辐射面积200多万亩,灌云县、灌南县建成“亩产吨粮县”。粮食生产持续丰收,2017年夏粮面积361.7万亩,亩产396.3公斤,总产143.3万吨。秋粮种植面积390.3万亩,亩产561公斤,总产219万吨。夏粮单产水平全省第一,所有县均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

成就之二: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优质稻米、设施蔬菜、特色畜禽、海淡水养殖、花卉林果等主导产业,赣榆泥鳅和蓝莓、东海鲜切花和草莓、灌云设施蔬菜、灌南食用菌等被授予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基地称号。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总数达13个,其中国家级8个。目前,全市高效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115万亩,占耕地比重19.5%。

成就之三:外向农业快速推进。在全国率先启动 “一带一路”连云港国际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2017年获批全国首批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成为江苏省唯一一家入选的试点城市。连续两年承办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共建有国家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4个、省级5个、示范基地19个,省级以上出口示范区(基地)数量全省第一。海淡水产品、调味紫菜、黄桃罐头、速冻蔬菜等一批拳头产品出口量全国领先,农产品出口额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成就之四:农产品品牌创建成效显著。东海、灌云两县入选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重点县。建成东海鲜切花、灌南食用菌等24个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启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启用省内首个市级农产品区域品牌“连天下”,“三品一标”获证产品累计达1200多个,“三品”产量占比全省第一。

成就之五:一二三产融合步伐加快。全市发展家庭农场2067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9家;合作社5855家,工商登记成员104.5万人;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为2家、48家,市级180家。获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10家,省、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分别达9个、50个。

成就之六: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南农大等10多所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中国农科院东海农业综合试验站等共用平台,支撑食用菌、花卉、泥鳅等产业快速发展。所有涉农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基本达到省定“五有”建设标准。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7.23万人,培育程度达34%。

2.存在的不足。

连云港市园区带动型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在农业生产和销售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不足,创新已是必需。

不足之一: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农业部经管司张红宇表示,我国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是美国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1%,是世界平均效率的64%。对于连云港市来说,种植一亩小麦,亩投入成本就达到520元。如果1亩只有500斤的话,按每斤1.2元,1亩600元,只赚了80元,相当于白种一年。如果是承包经营大户,估计还要赔个土地租金。在个体趋利性思维诱导下,农业低效化使得农业成为最没有吸引力、诱惑力的产业形态。

不足之二:农业生产者素质不高,偏老龄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离开农村,前往城镇地区现代产业部门就业,“妇女、儿童、老人”成为农村留守的主要人口构成,农村农民中绝大多数的人群都逐渐趋于老龄化。可以说是,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提种地,90后压根是不会种地,留守在农村坚守种地的农民大都是60后了。而那些外出农民工并不一定会选择回乡务农养老,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最后一辈农民”之后,农村有可能出现无人务农的困境。目前,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78.5万人,农村老年人口68万,90%以上都在从事农业生产。

不足之三: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度不高。全市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还处于低程度、浅层次阶段,整体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农业资源的经济效益放大效应不强。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辐射力不广等问题仍较突出。目前全市仅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0家,销售额超10亿元的企业仅5家,规模小,带动力弱。菜瓜果茶等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有近120万亩,占比接近20%,但我们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总量还不大,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只有1.9,全省平均2.7,而且产品科技含量比较低、附加值也比较低,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程度还不高。

不足之四:农业科技创新应用能力较弱。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不高,创新力不足,现代农业是农业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没有科技创新,就谈不上农业现代化。近年来,虽然全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17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8%,但仍比全省低接近3个百分点。科技人才匮乏,特别是高层次专业科研人才极其缺乏,现有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等问题。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供给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实生产的需要,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三、大数据时代创新连云港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大数据时代条件下,对连云港市园区带动型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发展要坚持“互联网+”的思维,不断推动“互联网+”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全面服务农业全产业链体系,构建出“互联网+”园区带动型的农业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在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等构建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以科学规划设计为引领,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高度重视。要深刻认识到全市从“互联网+”的角度创新农业产业模式的潜在优势、重要意义,继而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把服务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二是明确发展定位。在大数据时代下,全市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应当依托“互联网+”,以“创新转型升级”为主题,打造“信息化、科技化、智能化、融合化”的现代农业体系。三是做好规划设计。从全市三农资源、信息技术资源出发,明确全市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的现状、面临问题、存在优势,明确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思路、目标、举措。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统筹规划“互联网+”现代农业实施意见和推进方案。

2.以提升支撑能力为导向,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基础网络提速升级。建成“有线无线一体化”的高速、安全、可靠的基础网络。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应用,推进“光网城市”建设,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网络的部署,实现光纤宽带“村村通”,大幅提升农村宽带接入水平,建设省内一流、苏北领先的高性能宽带网络。二是推动云计算中心建设。以“一心一园五节点”为重点,构建科学合理、定位明确、功能完善的云计算资源布局,提升全市信息化支撑能力。加快市高新区云计算资源(服务)中心和市开发区云计算产业园建设,推动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赣榆区和徐圩新区云计算中心“五节点”建设并提供公共云服务。鼓励市高新区、市开发区及大中型农业相关骨干企业建设“农业云”,加快形成开放型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服务平台。三是推动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以育种育苗、田间管理、产品加工、保鲜直至物流、市场销售等大数据开发利用为核心,制定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服务目录,构建数据共享、交换开放平台, 建设汇集农业发展动态信息的大数据中心。四是构建智慧农业科技信息系统,发挥智慧农业示范效应。基于大数据技术,研发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大数据分析成果发布权威,为地方农科所、市镇两级政府、涉农企业、农民群体等提供农业领域的第一手资料及对应的业务指导与服务。

3.以智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建设和应用。

一是加强农业物联网仪器产品的配置。在各类现代農业园区、科技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规模养殖场购置或研发农业物联网仪器产品,加强促进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智能控制、信息服务的设备和软件开发,推广出一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促进远程监控可视化、管理决策智能化、生产控制自动化。二是促进行业全产业链应用。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引导市场经营主体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总结推广一批智能农业建设的典型模式,促进各类农业主体运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模式改造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三是构建行业服务平台。启动构建智能农业行业服务平台,探索创新技术集成、数据处理、技术指导等全程运营服务模式,开展数据采集、监测分析、质量溯源等服务。

4.以区域品牌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

一是加快平台建设,提升电商应用水平。通过现代互联网及软件技术,积极引导涉农电商企业构筑具有港城特色的电商交易平台,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产业化增速。二是推进特色产业与电商融合发展。与各县区特色产业发展、品牌发展相结合,积极打造特色产业全产业链电商发展模式。三是加强农业电商人才培育。持续开展电子商务“万人培训”,继续组织对农村知识青年、大学生村官、返乡务工人员、退伍军人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电商知识培训。

5.以农业大数据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管理服务网络化。

一是搭建完善农业大数据平台体系。加快连云港农业大数据中心系统、农业信息网、农业综合执法系统、农业专家服务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智慧畜牧业云平台、农业资源管理系统、政务平台、农业物联网系统、农业“四情”监测系统、品牌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等11个互联网系统平台的建设和应用。二是发挥各类农业数据的功能。完善我市村县数据采集体系,拓展物联网数据采集渠道,加强和利用遥感、传感器、智能终端等技术装备,实时采集农业资源环境、生产过程、加工流通等数据,支撑农业精准化生产和销售,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在线化。三是完善农业大数据标准体系。构建涵盖涉农产品、资源要素、产品交易、农业技术、政府管理等内容的数据指标、样本标准、采集方法、分析模型、发布制度等标准体系。四是构建农业舆情监测管理体系。加强对数据整理、分析建模、预测预警、数据脱敏等信息处理,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建立完善的重要农产品和特色优势产业市场监测指标体系和预警预测分析系统,研判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形势,组织专家解读市场热点问题,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手段,及时对市场运行风险进行预警,帮助农民识假辨假,防止生产盲目跟风和市场过度炒作。建立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供给体系,更好地指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五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促进品牌农业发展。基于互联网平台,对各类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的各阶段信息进行快速采集、信息管理、条码打印、数据上传、辅助决策等,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以实现从源头把控农产品品质。

6.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互联网+”农业产业模式创新提供内生动力。

一是加快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做优农村第一产业。深入实施科技兴农行动,强力推进农业科技化,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廣应用。二是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能力。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大型化、集团化,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强力推进品牌化,科学地对农产品进行分级优选,努力打造品牌核心竞争力,树立农产品的品牌形象。三是深度挖掘农业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做活农村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田园综合体为平台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农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流通服务,鼓励各类服务主体把服务网点延伸到农村社区,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

(作者简介:刘永飞,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讲师。蒋红奇,连云港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注:本文系江苏省社科规划办2015年度省市协作一般项目《大数据时代视角下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5XZB00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农产品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农业产业基金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2013年广东热区社会经济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农业产业发展的电子商务契合度分析
农产品争奇斗艳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