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秋天美景学写作技法
2018-11-24张坤
张坤
描写景物是作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同学面对美景时却不知从何下笔。下面选录一些著名作家关于秋景的描写。在写法上,有的精细描画,有的粗犷勾勒,有白描,有比拟,有的用抒情笔调抒写,文笔优美,有的娓娓道来,质朴自然。有的景色表现环境,有的衬托人物,有的映衬主题,有的渲染气氛,有的和人物的行动结合起来描写……总之,这里选录的几例,各有特色,百态千姿,美不胜收,我們从中既可以学到一些写作技巧,又可以从中获得艺术享受。
秋 雨
倘是雨天,也只是雨毛毛呀毛毛雨,那淅淅沥沥的清琴丽韵声中,眼见那秋草湿得沉重,眼见那落叶流金溢彩,眼见那苍苔上的地软肥圆鼓胀,你就感叹在如今的浮躁世界之外,居然有此清心宁神的一方净土,实在是休闲人的福分。你可以不撑伞,任凭湿润沁入心隙深处,那冠状的动脉,那脑血管的梗塞,那糖尿病的烦恼,那肥胖症的累赘,立时就通了,松了,轻了,就焕发青春了。
好在这雨说停就停了。路也不泥泞,山道也不滑脚,偶有一石如杌,你可以稍停坐上去,不用衬什么手绢,那白格生生的石质凉格沁沁地爽,连痔疮也要根治了去;说话中间沣峪沟里就起了雾,先是一丝一缕,从鸣若佩环的潭边,从别墅楼宇的红瓦顶上,从松林晚照的亮隙间,从老枯肥硕的草窝子里,拉丝一般,纺线一般,抽穗一般,织锦一般,那雾的条条绺绺就弥接起来,在屋顶盘旋,在树梢缠绕,如透薄的丝织品,人就疑心是七仙女在晾晒她新裁的天帛;可一眨眼的工夫,这些淡的薄的雾气就蒸腾起来,在低空,粘连,凝聚,浓缩,成白生生的一团棉,一团面,旋转着上升,边沿也越来越光滑,就出落成一朵漂亮的云;沟边,崖边,林边,一团一朵的云就这么生长着,升腾着,从你的脚下升到高空去,在湛蓝的天幕上排列、行走,演义高秋的万千景象。(孙见喜《天云》)
作者对沣峪庄园的秋雨进行特写。细腻生动地描绘了那如毛的、清琴丽韵声的秋雨和雨中的秋草、落叶、苍苔。这一切是那样的甜美而宁静,足以使人驱逐浮躁,祛病消烦,心清神宁,身心愉悦。然后作者用“好在这雨说停就停了”一转转到了更让人销魂的秋雨后的路上。路不泥泞,道不滑脚,那路边“白格生生的石质凉格沁沁地爽”的山石则更具神韵,坐上去居然连痔疮也要根治了。
本段写景最主要的特点是将眼前的真景与内心想象相结合,如作者既写了“拉丝一般,纺线一般,抽穗一般,织锦一般”的雾,又想象成雾是“七仙女在晾晒她新裁的天帛”,这样虚实结合,把景物描绘得形神毕肖。
东北农村之秋
八月初头,麦黄了。看不到边儿的绿色的庄稼地,有了好些黄灿灿的小块,这是麦地。屯落东边的泡子(注:大池塘)里,菱角开着小小的金黄色的花朵,星星点点的,漂在水面上,夹在确青的蒲草的中间,老远看去,这些小小的花朵,连成了黄乎乎的一片。远远的南岭,像云烟似的,贴在蓝色的天边。燕子啾啾地叫着,在天空里飞来飞去,寻找吃的东西,完了又停在房檐下,刷洗它们的毛羽。雨水挺多,园子里种下的瓜菜,从来不浇水。天空没有完全干净的时候,总有一处或两片雪白的或是乌黑的浮云。在白天,太阳照斜射着,热毛子马,熬得气乎乎,狗吐出舌头。可是,到下晚,大风刮起来,高粱和苞米的叶子沙拉拉地发响。西北天起了乌黑的云朵,不大一会儿,瓢泼大雨到来了,夹着炸雷和闪电。(选自周立波《暴风骤雨》)
这段景物描写得很有特色,我们看,“绿色的庄稼地”、“金黄色的菱角花”这是静态的景物;“飞来飞去的燕子” “热毛子马”、“吐出舌头的狗”还有那“瓢泼的大雨”这是动态的景物,作者在这段描写中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我们再看,小块的麦地、开着小小的金黄色的菱角花这是近景,“远远的南岭,像云烟似的,贴在蓝色的天边”这是远景,在这里有远景有近景,有空中有地面,错综纷纭,生机勃勃。这是东北农村初秋的景色,作者描写得有声有色。由于是初秋,所以还残留着夏的余炎,连骤雨也带着夏意。
这段描写启示我们在写景时,不能固定某一个死板的景色,而要放眼远看,远近结合、动静结合,这样的景物描写才能绘声绘色,引人入胜。
团泊洼的秋天
秋风像一把柔韧的梳子,
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
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
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
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
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
向日葵低头微笑着,
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
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密集的芦苇,
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选自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本段关于秋景的描写也很有特色,它的特色表现在诗人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新颖贴切的比喻,摹写自然景物的颜色、动态,静中有动,把团泊洼色彩缤纷、生机勃勃的宁静优美的秋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如同亲眼所见一样。
这段景物描写启示我们在写景时可以用多种手法来表现景物的优美,如“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作者在这里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高粱的特征,同时也使语言幽默风趣,读了让人忍俊不禁。
泉城秋色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字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欣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潮业已澄净得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正是着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汽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选自刘鄂《老残游记》)
作者写的泉城秋色,层次分明。先写千佛山,后写明湖,再写街市。忽听一声渔唱,由远望而俯视,转折自然。语言色彩鲜妍,写山光,五彩缤纷;写水色,明净可爱。这段秋景描写启示我们在写景物的时候,一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这样才能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二要在寫景时抓住景物的特征。
秋霞圃寻秋
安徽省临泉县城中南路学校泉河文学社 刘东明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秋霞圃,开始了寻秋的漫游。
走进大门,首先迎接我们的是颗颗明亮光滑的鹅卵石铺成的甬道。甬道两旁,相间种着香樟与枫树,绿树丛中已有几片红叶点缀其间,煞是好看。我独自一人围绕着碧绿如玉的桃花潭逛了起来,只觉得仿佛到了另一个天地,眼前顿时一片明艳。一簇簇婀娜多姿的菊花,一颗颗散发着清香的枫树、香樟掩映着条条湖汊。我慢悠悠地在一片深深浅浅、明明暗暗的绿的氛围中缓缓地走。啊!我头顶上还悬挂着一颗颗小珍珠呢!原来是晶莹透亮的葡萄藏在绿叶间。突然我的思绪升华了:原来秋霞圃的秋,就在于它独特的绿!
绿是生命的象征,生命难道不是美的最本质的特征吗?
在我悠闲地欣赏着大自然的杰作时,不知不觉已走到桃花潭西角。在距潭十米处,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八角楼阁,像泊在这桃花潭上的一艘精致的游船。啊,怪不得有“舟而不游轩”的雅名。不过,这个名字倒引起了我的联想:咦,如果称它为“舟而游轩”该多好啊!那么我就能乘上这条游船,荡舟桃花潭、游览秋霞圃了。
欣然走入亭阁,发现亭内悬一幅大匾,上用金字烫着“池上草堂”四个大字。厅榭幽雅,窗明几净,倚在亭阁上向下鸟瞰:啊!桃花潭的水真绿啊,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涟涟秋水,给人几丝凉意,瞧!桃花潭上,零星地散着几片残荷,叶缘已发黄,但颗颗晶莹的水珠却调皮地藏在上面;残荷下,红色的金鱼漫游其间,两旁的枫树,落下参差斑驳的影子——黄、绿、红、白、黑!
秋霞圃的秋美,不正是因为它包孕着无数个活泼的生命吗?
出了池上草堂,我沿着桃花潭自西向东。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大群人围着,忙奔了过去。这是个大洞,洞口上方龙飞凤舞地写着“归云洞”三字,犹如三朵飘移、洁白的云朵。洞口又窄又小,每次只能一人进出。我略微低一下头,侧身钻了进去,我心中一阵欣喜,加快步子向亮处走去,走了十来步就出了洞。外面阳光灿烂,真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哟,山洞口原来还有桂花环呢!远望,她枝间密缀金钟般的桂花,像在欢笑中迎来了秋天!
哟,这不正是秋霞圃新奇美的象征吗?这难道不是她秋色的缩影吗?
我围绕桃花潭又游览了涉趣桥、仙人洞等,最后来到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厅前。厅中挂着刻有“山光潭影”四个刚劲大字的巨匾。我欣然走了进去,在大厅小憩。啊,假山和桃花潭悠然可见。这样的山环抱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岸边一片枫林,亭台楼阁,使人感到像是走进一幅山水融为一体的美妙画卷。我恍然大悟,怪不得此亭叫“山光潭影”呢!
哦!我终于悟出秋霞圃秋天最美的所在了:它不仅是静谧、安宁,而且是巧夺天工的一种创造,建设新生活的一种创造!
走到秋霞圃,我仍依恋地向后望着。突然,一个灵感冲了出来:对,等到深秋时,一定再游秋霞圃,再到枫林;最好是落日时刻,那时那刻,一定是秋霞满天的“秋霞圃”了!
这篇《秋霞圃寻秋》中既有相对静止独立的景物“点”,如“甬道两旁,相间种着香樟与枫树,绿树丛中已有几片红叶点缀其间,煞是好看”;也有使景物具有流动的“线”,如作者写景先由大门开始,由大门而甬道,再由甬道到两旁的香樟与枫树,继而便是绿色掩映的菊花、葡萄和湖汊。一直游到“桃花潭”、“池上草堂”,最后来到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厅前。这样的景物描写,使得文章逻辑清晰,取得了动静结合、详略得当的艺术效果。同学们在平常写作中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