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碎片

2018-11-24

时代邮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李克农钱学森陈云

陈云谈“功劳”

陈云一生始终坚持“不居功,不自恃”的准则,将党和人民摆在首要位置,多次强调“不能把功劳记在自己一个人的账上”。1937年至1944年,陈云担任了7年的中央组织部长。在离任之际,继任者彭真及其他一些同志问陈云,有没有什么需要交代的。陈云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作了明确回答。他说,他的交代就是,“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要正确看待功劳,要摆正个人位置。

应该怎样看待功劳呢?陈云认为必须摆正三个因素的次序:“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陈云以党的历史生动阐明了必须摆正个人位置的道理。张国焘曾经指挥千军万马,做过边区政府主席,“但是当他离开了老百姓的时候,当他离开了党的时候,一个大钱也不值。”“他走的时候单枪匹马,干部统统离开他,警卫员也回到了延安,他一个人在清明时节雨纷纷中走了。”“个人的作用是有的,不过自己不要估计太大了。任何人离开了人民,离开了党,一件事也做不出来。”“我们是党员,在党的领导下,适合老百姓的要求,做了一点事,如此而已,一点也不能骄傲。”

陈云认为,在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全党上下必须摆正个人位置,正确看待功劳,凝聚起强大的力量。他说,全党的任务是要增加力量。“如果我们的同志都把心摆得非常正,非常实事求是,毫无个人主义,可以抵得十万军队,一百万军队,这是无敌的力量。”(摘自《人民日报》,文世芳/文)

李克农办报

《救亡日报》为抗日战争期间国统区文化界救亡协会主办,1937年8月24日创刊于上海。上海沦陷后,1939年1月10日迁至桂林出版,社长郭沫若,总编辑夏衍。抗战期间,李克农作为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处长,参与并领导了《救亡日报》在桂林的发行工作。

当时桂林为国民党桂系所控制,为争取《救亡日报》在桂林顺利出版,李克农利用各方人脉,陪同周恩来、《救亡日报》社长郭沫若拜会李宗仁、白崇禧,进行统战工作,希望他们对《救亡日报》予以支持。李宗仁、白崇禧表示欢迎并补助了一笔经费。

为筹集经费,李克农通过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从海外爱国华侨捐赠的经费中拨出1500元港币;李克农又从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仓库中拨出二三十令白报纸,加上郭沫若带来的一笔款项和几十令白报纸,确保了《救亡日报》的复刊和发行,报纸从1000余份增长到5000份。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李克农一面指示《救亡日报》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罪恶行径,一面指示报社工作人员随时做好应变准备。当得知国民党顽固派准备查封《救亡日报》后,李克农冒着危险来到《救亡日报》社,要夏衍等人尽快离开桂林,到香港建立对外宣传据点。

李 济深派人送来“清洗桂林,克农快走”的纸条。但李克农从容应对,在撤离前,于《广西日报》《救亡日报》分别刊载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撤销启事。由于卓有成效的统战政策,桂系部队对八办人员实行“礼送出境”政策。1941年1月21日李克农率工作人员撤离桂林,安全抵达重庆八路军办事处。(摘自《人民政协报》,王俊彦/文)

“笔下有情”车敏瞧

车敏瞧将军,山西垣曲人,1936年参加革命,1937年入党,1951年任志愿军第十五军政治部主任。戎马生涯中,车敏瞧参加多场大战、恶战,具备丰富的战时政治工作经验。

上甘岭大战爆发的当夜,秦基伟特意把车敏瞧叫去,研究干部配备问题。车敏瞧根据秦基伟的指示,拟定了基层干部三套班子的应战方案:一套在阵地上,一套在师、团保存,一套在军里培训,随时可以补充。车敏瞧言:三套班子的方案,体现了秦基伟准备打大仗的思想准备,打恶仗的拼命精神。

1952年10月23日下午,十五军二十九师战士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光荣牺牲。车敏瞧给予高度关注。上级准备给八十七团九连立功,却因邱少云的“出身”(俘虏兵)问题,有人对其评功有不同看法。车敏瞧在评功会议上举着一份战地《快报》大声疾呼:“邱少云,了不起!他是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整场战斗的胜利。”

上甘岭战斗一结束,车敏瞧即组织师以上干部集中半月余,汇报基层英雄事迹,总结基层战斗经验,人人讲故事,人人谈体会,遂有黄继光、邱少云等战斗英雄名播四海。

“文革”中,车敏瞧首当其冲被“打倒”;1976年“靠边”,被强令当“顾问”;1977年底复职后,于任内力主彻底为错划的右派分子平反改正,于党委会上大声疾呼:“一个人被打成右派分子,将影响他一家子,连累好几代人。我们一定要有错必纠,有冤必平,决不留尾巴。”

车敏瞧晚年极喜作诗,有诗集《铁叟蕴声》出版,著名诗人臧克家作序,赞道:“桑榆之年,壮心不已,发为诗歌,笔下有情。”(摘自《北京日报》,吴东峰/文)

郭松龄缘何倒戈反奉

1925年11月22日,奉系高级将领郭松龄在滦州宣布反水,向张作霖发动进攻,行动虽然失败,却给奉系集团以沉重打击。

郭松龄(1882—1925),早年曾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反清革命。民国成立后,他南下广东参加革命,并与孙中山相识。郭松龄返回东北后,加入奉军,在东三省讲武堂任教,深受部属的爱戴,也博得了张学良的信任。

当时,奉系各派互相倾轧。他们分新旧两派,新派首领为杨宇霆,旧派首领为张作相。新派之中,又有士官派与大学派之别。士官派以杨宇霆为中坚,大学派以郭松龄为首领。奉系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失败后,新派逐渐得势。

张作霖一直迷信“武力统一”,杨宇霆等士官派也主张“逐鹿中原”。而郭松龄则反对派兵入关,认为是劳民伤财。郭松龄曾向张作霖力陈:“我们在东北有这样大的地方,经济富庶,人口有三千多万,尽够我们干的。”但张作霖不予采纳。

1925年10月,郭松龄奉命作为奉军代表赴日参观“秋操”。当时,张作霖正派人赴日乞援,并传闻拟派代表与日本签订密约,以承认“二十一条”为条件,换取日本供给大批军火,用来进攻冯玉祥。郭松龄十分气愤:“我是个军人,以身许国,不是个人的走狗,我不能昧着良心服从乱命。”

得到奉军在江南惨败的消息后,郭松龄认为武力反奉的时机已经到来,便立即返国。郭松龄和冯玉祥、李景林结成了“反奉三角同盟”。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在滦州宣布起事,发起了反奉之战。(摘自《河南工人日报》,贾晓明/文)

钱学森最看重的荣誉

钱学森是享誉中外的科学家,是我国“两弹一星”的主要奠基者、开拓者和组织者,一生获得的荣誉可谓数不胜数,但在诸多荣誉中,他最看重的、也最令他激动的只有一项——“优秀共产党员”。

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表彰大会,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他应邀发表讲话:“今天我还不是很激动,真正激动的是前不久我看了王任重同志为《史来贺传》写的序。在这个序里他说,中央组织部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5个人作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当时我心情激动极了。我激动的是,我现在终于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了,而且与劳动人民中最先进的分子连在一起了。”朴素的话语中洋溢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自豪和喜悦,充满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钱学森用一生的实践,展现了“优秀共产党员”的胸怀与作为,诠释了“优秀共产党员”的真正内涵。

钱学森早年留学美国,功成名就,却历经磨难在1955年回到祖国。1958年初,他郑重地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1959年1月,经中国科学院党委批准,成为预备党员,并于同年11月12日转正。多年夙愿终于实现,他非常高兴,也很激动,从此以后,党员标准、党性原则就成了他严格遵守的行为准则,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从来没有放松过。(摘自《学习时报》,李建波/文)

猜你喜欢

李克农钱学森陈云
钱学森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李克农三戏侦缉队长
钱学森
Gait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resurfacing hip arthroplasty compared with metal-on-metal bigfemo-ral-head tot ip 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