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
——我读余秀华

2018-11-24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林宇菁

新作文(高中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余秀华本真诗人

@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林宇菁

当我读到“阳光好的院子里,麻雀扑腾细微而金黄的响声”,当我读到“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这人间情事,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而光阴皎洁”,我的身心仿佛被带到明亮的春天或是纯白的飘雪里。我从未想过,这些对生活充满希望与爱意的字句,竟出自一位饱受苦难与疼痛的脑瘫诗人笔下。

余秀华的诗歌里有她自己的故事。她追逐爱情,追逐生活平静里细微的点滴美好,追逐生命最原始的模样。但现实生活却给予她不清晰的口齿,摇摇晃晃的走路姿势,以及不幸的婚姻生活。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这总让我想起电影《我的诗篇》里农民工邬霞那对生活明朗的告白:“陌生的姑娘,我爱你!”她们是何其相似,即使命运不公,生活不尽如意,但对生活,她们依然用尽全力去热爱,去拥抱。

总有人不明白:“她们为什么能在苦难之下仍对生活抱有热情?到底是什么在给予她们力量?”

其实,哪有那么多为什么。我们不如想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热爱生活?

康德曾说:“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难道说因为命运或生活的苦难与不公,我们便应该终身陷于苦痛与失望,热爱生活便成了一种奢求了吗?当然不是的,正如加缪笔下的西西弗用热爱反抗荒诞一般,余秀华也在诗作《雪》中这样写道:“被自己深爱,被自己出卖,被自己钉在十字架,被自己取下来。其实雪下不下来,都阻挡不了我的白。”并没有什么爱的力量,只不过是余秀华比其他大多数人看得更清而已:如何对待苦难,其实完全取决于自身,她是一个看透苦难的通达者,她知道,生命本应追求爱与美好,生命本应为自己而活。她把自己从苦难的挣扎中解救出来,去追寻生命的本真。她是一位灵魂的智者,始终清楚哪些才是生命的目的,所以她写道:“我一直没有被迷惑,从来没有。如同河流,在最深的夜里也知道明天的去向。”所以她写道:“嗯,我就飞成一只蜜蜂吧,多累,或死在路上,也是一肚子甜蜜。”

她说,幸福,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尽管她都明白这些,但她仍说,自己是一个“纠结的灵魂”。

她不想让别人看见她吃饭的样子,并时常忧心是否又掉了饭粒;她常常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卑,矛盾于自己离婚的选择。她说:“贞洁是多么可笑,多么讽刺,却还是让我一次次哭。”她的一次次矛盾与纠结,其实都源于追寻生命本真过程中世俗观念的抗争和冲突。人们不懂余秀华为何40多岁了还坚持与丈夫离婚,不懂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美好幻想。她深切地发问:“如何在如此的浩荡里,找到一粒白,住进去?”我们应当反思的是,世俗观念为什么会成为追寻生命本真过程中的阻碍?余秀华选择离婚、追求爱情的抉择为什么会遭到世人的非议?人生在世,什么才是需要我们坚守的东西?

正如村上春树曾说的那样:“我们终将土崩瓦解荡然无存。”余秀华告诉我们的,就是要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活出生命应有的模样:“对路过的人和灯持永恒之爱,在该掏出匕首的时候掏出花朵。”这并不需要什么额外的力量支撑,因为这便是生命最自然、最舒服的姿态。无论世界是否以苦难相待,都让我们回报其最永恒的热忱与阳光吧!

【老师点评】

余秀华的诗歌,透着灵魂的疼痛与真实,以及对爱的渴盼。带着对她的不幸生活与柔软诗句的疑惑,作者深入剖析了余秀华面对苦难的态度与坚守内心的勇敢,并给予深切的理解与支持。无论遭遇什么,都不应该失去对生命本真的追寻与对生活的热爱,这不仅是作者从余秀华身上读到的,也是想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文章思考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语言优美而富有哲理,情感真挚,引人共鸣。更难能可贵的是,由余秀华到她们,由“我”到“我们”,作者用更广阔的视域进行审美观照,升华了主题。

(指导老师:邬 双)

资料链接:

余秀华,女,1976年生于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诗人,曾获“农民文学奖”特别奖,代表诗集有《月光落在左手上》《摇摇晃晃的人间》《我们爱过又忘记》等。2016年,导演范俭以余秀华为拍摄对象执导电影《摇摇晃晃的人间》,记录她成名后近一年的人生历程,获得第29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纪录长片评委会大奖。

余秀华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行动不便,说起话来口齿不清,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2009年正式开始写诗。其代表作《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被《诗刊》微信号发布后,引发热议,人们惊艳于她的天才和诗歌的质朴滚烫、直击人心。她的诗歌主题多关于爱情、亲情、生活感悟,以及她的残疾和无法摆脱的封闭村子,人生的疼痛和残缺成为她创作的心灵之源。她的诗作既有古典诗歌的意趣,又有现代诗歌的抒情性,创作主体的真实意图通过富有意趣而灵动的语言传达出来;其诗没有凌厉的性别对抗姿态,也没有回避女性生存之痛,而是以鲜活的身体经验和生命经验客观地表现底层女性的生存之痛,以强烈的主体精神去展示人的价值和尊严。诗歌中充溢着爱的躁动与呼唤、爱的幻灭与实现等复杂的意蕴,爱情与其说是其诗歌的主题,不如说是引发诗人对存在、真理、死亡等形而上问题进行本体追问的核心命题。

人物评价

综合评价

余秀华及其诗歌在2015年年初的诗坛乃至社会范围内掀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波,评论声音众多,却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余秀华“脑瘫”患者的身份,而部分诗人、学者对余诗所做的批评各执一词,在缺乏对余诗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得出了偏激的结论。事实上,余诗源于日常经验,是对其个人体验的坦率书写。面对这些批评,余秀华希望人们更多地去关注诗歌本身,她对自己所经历的人生有着严肃的认知和体察,在当今这个“风”一样的社会流行中,余秀华呈现着一种定力,而这定力的核心就是写诗。余秀华的诗歌创作,不仅是书写权利的一次彰显,还暴露出了目前诗歌观念存在的矛盾和局限。当然余秀华的诗歌创作也存在局限,有待成熟,但其创作的意义却在指向自身的同时,折射到了整个诗坛。

名人评价

“她是中国的艾米莉·狄金森。余秀华的诗歌是纯粹的诗歌,是生命的诗歌,而不是写出来的充满装饰的盛宴或家宴,而是语言的流星雨,灿烂得你目瞪口呆,感情的深度打中你,让你的心疼痛。”(学者和诗人 沈睿)

“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诗刊》编辑 刘年)

“余秀华坐拥自己的世界,与境遇无关,与身份无关,她就是这样纯粹的诗人。”(诗人 马灯)

“用最摇晃的步伐写出最坚定的诗句,这些诗句像阳光透过了水晶,折射出她的灵魂和光芒,她不惧怕命运的不公带给她的伤害。选择在诗歌里释放自己。”(主持人 董卿)

猜你喜欢

余秀华本真诗人
The Poet on Earth
本真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粽子
无耻当有种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余秀华的慢写作
直观严谨相辉映,运动变化显本真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