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图书馆古籍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
2018-11-24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马楠
文/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 马楠
古籍记载着我国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研究利用古籍,是一项具有历史使命的艰巨而长期的工作。自2005年国家启动了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以来。古籍保护和研究、利用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古籍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取得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古籍破损老化严重、研究挖掘不深入、藏和用的矛盾等。这些都需要古籍专业人员来实施和完善。但古籍保护、整理、修复等专业人员的缺乏以及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又更为突出。因此,加快培养和充实古籍保护专业队伍,并提高其专业素质已刻不容缓。
一、图书馆古籍保护专业人员的现状
(一)古籍人才培养的经费保障不够。古籍的保存环境、修复、保护设备、人员的专业培训,都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目前是古籍人员的专业培养缺乏专项经费保障,加之古籍人员待遇低,从而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导致人员断档及严重短缺,极大地制约了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古籍保护与整理、开发等复合型人员严重缺乏。图书馆古籍整理、开发工作就是对古籍的分类、编目、版本鉴定以及校勘、辨伪、辑佚等工作,以上工作都需要古籍工作人员掌握古代汉语知识、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现状是从事古籍工作的人员,专业单一,结构不合理。古籍复合人才缺乏,成为古籍保护工作面临的一大瓶颈。
(三)古籍修复人员的严重匮乏。我国现存的古籍文献中,大多数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霉蚀、虫蛀等大规模老化的问题,因此要通过更加有效的手段对古籍进行抢救性的保护。修复技术可以延长破损古籍的寿命。而现状是我国古籍专业修复人员数量少、专业素质不高等,并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和空白。
(四)古籍数字化人员的专业知识缺乏。多数图书馆的古籍文献仅限于收藏,馆藏古籍利用率低。古籍数字化有助于馆藏古籍的利用并有效保护古籍文献,但是目前古籍数字化只是尝试阶段。同时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古籍开发研究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急需培养。
二、加强图书馆古籍专业人员多方面的素质培养
从实施中华古籍保护工作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一套普查、修复、研究、利用的古籍保护工作机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要问题是图书馆古籍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并严重短缺。因此,各级图书馆必须重视古籍人才培养,争取专项经费并加大投入。首先要选拔热爱古籍事业和敬业的专业人员。通过学历教育、公共和社会化培养等联合培训方式,重点加强古籍人才专业素质的培养,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以留住人才。使古籍人才队伍达到专业化、梯队化、年轻化。具体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专业素质的培养:
(一)古籍保护、整理、开发利用专业人员的复合型素质的培养。古籍保护、整理、开发利用是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具体工作就是著录、鉴定版本、古籍分类等,之后还将进行深入的整理和研究、利用。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同时要积极参与高质量的古籍整理出版等工作,以上工作都对古籍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古籍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目录学、文献学、版本学、中国史等基本专业知识,成为多学科、全面型的复合人才。因此,抓紧培养复合型古籍人才,是古籍整理和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的强有力保障。
(二)古籍修复专业人才素质的培养。因古籍年代久远,破损、老化、虫蛀等问题日益严重,加强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已迫在眉睫。古籍修复工作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求古籍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理论功底和心理素质。还要求掌握古籍鉴定、化学、造纸学、古籍装帧等相关知识,并且要有较强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我们应采取多渠道、多层次、专业化的修复人才培养模式,使古籍修复人才的数量和素质得到大力提升。
(三)古籍数字化人员素质的培养。随着网络技术及信息数字化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古籍整理、开发利用之中,通过数字化加工和网络存储实现了珍稀古籍的再生性保护。使读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光盘等阅读古籍文献。同时采用数字化、影印、出版等手段提供古籍资源文献服务。以解决古籍藏与用的矛盾。近几年,有不少图书馆推进了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和全文数字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就要求图书馆着力培养懂古籍和数字化的人才。要求古籍数字化工作人员掌握计算机数字化处理技术,还需要学习有关古籍文献分类、编目及版本鉴定等知识。并了解古籍文献保护技术,以此避免数字化过程中古籍损害等问题。这都对古籍数字化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图书馆古籍保护、整理、开发利用工作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事业,建立一支高素质古籍保护队伍,是古籍事业长期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对于古籍人才培养应当深入挖掘以及重点培养,才能使古籍保护、整理与修复事业得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