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研究
2018-11-24三明市清流县社会劳动保险管理中心黄炳辉
文/三明市清流县社会劳动保险管理中心 黄炳辉
社会保险属于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工作岗位的人口提供一定的收入或补偿,保险内容主要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类。社会保险制度在实施期间,会形成一定的档案资料,以下结合实践,探讨了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途径。
一、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历史必然性。针对社会保险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能解决以下问题:第一,档案数量大。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人们的就业提供了更多机遇,因此参保人数明显增多,相应地社保档案资料数量也在增多。信息化管理利用专业设备取代人工操作,不仅能提高管理效率,而且能避免资料文化破损,延长档案的使用寿命。第二,使用效率低。以往档案资料采用实物形式,由于收集、整理、保管不便,因此流通和使用效率低。单纯以档案资料的调阅为例,工作人员手工操作和档案查询需求之间不匹配,会延长办理时间。第三,管理不科学。对社保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具有明确的流程和标准,在归集、整理、查阅、维护等方面,能解决应归不归、应档不档的情况,满足新形势下社保档案管理的需求。
(二)社会现实性。第一,社会环境。社保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不仅是档案管理的发展前景,也是实现管理创新的契机。尤其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机构必须抓住这一机遇,通过科学规划,促使管理工作健康快速发展。第二,技术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为代表的新型技术,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其中,网络技术的升级,是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前提,提供了必备的硬件条件。第三,政策环境。早在2002年,国家就提出《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将档案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体系中。2011年,在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将数字化档案资源建设,作为档案工作的首要任务,促使社保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二、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途径
(一)提高档案意识。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提高档案意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其一,加强领导,发挥带头作用。档案管理机构的领导,应该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分析社保档案工作的特点,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设备等资源,形成积极的文化氛围。其二,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板报、官方网站、微信群等途径,介绍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和标准,为实际管理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降低管理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完善管理制度。以《档案法》《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为准,结合档案管理机构的实际工作情况,制定本单位的档案管理制度,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特点。以档案的分类为例,按照专业类别的不同,可以分为人事、文书、业务等类型;按照载体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文字、图片、影音等类型。不论哪种类型的档案,均要从归集、整理、保管、查阅、保密等方面,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此外,社保档案服务于参保者和整个社会,管理制度的制定,应该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管理经验,促使管理人员熟练掌握业务,提高服务水平。
(三)加快软硬件建设。在硬件建设上,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结合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配置各种硬件和软件,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以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为例,应该构建统一的社保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档案资源共享,设计出档案办理、公共服务、监督管理、决策支持等多个功能模块。另一方面要加强维修养护工作,不论是计算机、网络,还是专用软件,均具有明确的使用要求和寿命。工作人员在档案管理期间,应该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落实九防措施,既能保证档案资料的安全性,又能延长软硬件的使用时间,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四)引进专业人才。社保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档案的归集、检索、调阅等操作,均由计算机完成。因此,工作人员除了掌握和档案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了解网络病毒的防范措施。专业人才的引进,首先要改进人才聘任机制,管理机构可以和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优先选用知识体系扎实、具有实习经验的毕业生,从源头上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其次对于现有工作人员,应该落实培训学习,采用外出进修、专家讲座等形式,提高档案管理的技能水平,改进服务态度,能适应新形势下档案管理的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提高社保业务档案管理水平,能促进我国社保事业健康长远发展。文中分析了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现实性,前者能解决档案数量大、使用效率低、管理不科学等问题;后者具有社会、技术、政策等环境的支持。具体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应该提高档案意识、完善管理制度、加快软硬件建设,并引进专业人才。如此,才能满足新形势下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实现信息化建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