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新时代网络舆情工作的思考

2018-11-24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王鹏

办公室业务 2018年20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信息

文/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 王鹏

做好网络舆情工作,是办公室系统服务全局工作和领导决策的重要职责,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桥梁,也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充分认识当前网络舆情工作面临的形势,找准重点,为完成中心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当前网络舆情工作面临的形势

舆情是社情民意的反映,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古今中外,任何政党要夺取和掌握政权,任何政权要实现长治久安,都必须重视舆情。我们党从成立起就重视运用新闻媒体来传播真理、组织群众、推动工作。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革命要靠枪杆子和笔杆子,“共产党要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应该把报纸拿在手里,作为组织一切工作的一个武器,反映政治、军事、经济并且又指导政治、军事、经济的一个武器,组织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一个武器。”可以说,做好舆情工作在争取人心、赢得和巩固政权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互联网上的正能量充沛,网络空间清朗,网上舆情发生深刻变化。同时,网络硬件和关键设备发展很快,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尽管出现了这些积极变化,但网络舆情工作依然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一)移动互联网成为网上斗争的新战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手机网民规模7.53亿。中国网民规模已经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而10年前,中国网民规模仅1.4亿,手机网民规模1700万。在此过程中,网络舆论场也是沧海桑田,从博客、BBS,快速转移到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其中,微信日活跃用户突破10亿(全球);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3.9亿,且移动端占比升至93%;视频用户规模5.65亿,移动端占95%;移动客户端月度独立设备数近5.9亿。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信息膨胀和碎片化,加速了网络用户对于个性化、垂直化新闻资讯的需求。这种传播格局和舆论环境的持续深刻变化,使得舆论场更加凸显出自发性、突发性、公开性、多元性、冲突性、匿名性、无界性、难控性等特点,无疑使网络舆情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二)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快速迭代。大数据、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无人机等技术层出不穷,从深层次改变新闻的生产逻辑。当很多人还没彻底弄明白IT(信息技术)是什么的时候,DT(数据技术)时代已经来了。这些新技术新应用使信息发布和获取方式日益多样,即时传播、在场传播、多媒体传播更加普遍,信息传播更快、影响更大、覆盖更广、社会动员力强,既丰富了网络评论的方式手段,也使互联网社会风险的传导器和放大器作用进一步增强,对网上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网上海量信息中,如何使主流思想舆论不被冲淡、脱颖而出,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影响在网上相互叠加。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有研究显示,近年来70%以上的网上热点事件涉及民生问题。各种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在网上集中反映,经济问题政治化、国际问题国内化、一般问题扩大化、利益诉求情绪化、社会问题泛意识形态化倾向日益明显,网上舆情热点多发、燃点走低。此外,一些网站和自媒体罔顾“新闻真实性”底线,不求核实,但求最快,不求客观准确,但求语出惊人,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甚至把一些“洋葱新闻”当真事来报道,成为网络舆情事件的推手。

总之,当前舆论格局发生深刻改变。过去是党和政府办媒体,现在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互联网已经成为人民的舆论公器,“两微一端”成为舆论引导新平台,手机正在成为中国新的舆论场。这带来了社会变革,也冲击我们现有的观念、体制、机制和社会管理模式,是对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二、做好网络舆情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抓好舆情监测、分析研判和编报。办公室系统做好网络舆情工作,首要任务是为领导提供有价值的舆情信息。监测和分析研判是形成有价值舆情信息的前提,是做好舆情信息工作的基本功。当下舆情信息量巨大,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必须在海量的信息中“浪里淘金”,善于发现重点舆情,为各级领导筛选出有价值、有意义、有新意的舆情信息。要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本地区本部门的重点关注,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等各种渠道,广泛收集方方面面的反映,加以整理、分析,形成有分量的综合信息。要使舆情信息成为工作进展的“显示屏”、重大决策的“情报部”、发展趋势的“晴雨表”和社会问题的“预警器”,当好领导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二)妥善处置网络舆情。网络舆情重视不够、处置不当,极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甚至影响大局稳定。因此,办公室系统必须对网络舆情保持高度警觉,既要积极作为,又要稳妥有效,做到信息灵、反应快、处置得当。一是完善舆情处置预案。针对一般舆情和突发舆情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处置方案,明确舆情处置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工作方法、责任分工、时效把握和追究措施,把问题想在前面,统筹思考,运筹帷幄,避免舆情突发造成措手不及,影响处置效果。二是健全沟通处置机制。强化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完善与上下级、相关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同时要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和管理制度,规范新闻发言人制度,统一口径、一个声音对外,不说假话,不打乱仗,提升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三是分级处置,守土有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避免小事情变成大问题、一般性问题演变成政治问题、冷问题炒成公共热门事件、局部性问题变成全国性事件。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要坚决摒弃封堵思想。信息资源具有不可封堵性。蒸汽机发明前,马跑多快,信息有多快;后来火车跑多快,信息有多快;现在是电波、光波有多快,信息就有多快。过去是单向传播,现在是双向互动、多方互动,受众也是传播者。另外,人民群众也有知情权,封堵易造成恐慌心理,也易滋生谣言。长此以往,会造成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甚至抵触对立,后果严重。

(三)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当前媒体格局深刻变化,舆论生态日趋复杂,舆论引导的难度加大,需要准确把握舆论导向,讲究策略,综合运用好时机、技巧和方法,把该说的说到位,让该冷的冷下去,争取最好的效果。一是旗帜鲜明讲导向。网络舆论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灵魂和生命线,是第一位的要求,决不能出现偏差。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二是要把握好“时、度、效”。“时”就是要掌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根据舆情变化选择合适的时间节点;“度”就是力度、分寸,要拿捏好舆论引导的数量、角度、尺度等;“效”就是效果、实效,要真正从讲求实效出发,增强网上舆论引导的亲和力和贴近性,让网民看得进、看了信。三是要主动设置议题,敢于发声。议题设置、选题策划要吃透上情、下情、国情、世情,还要掌握网络舆情、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尊重受众接受习惯,把党和政府想说的、媒体关注的、公众关心的话题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多一些亲和力、互动性,多用网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把大道理讲活、讲生动、讲具体,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真情温度,既讲覆盖率、也讲有效性。

(四)重视网络评论工作。网络评论是增强互联网舆论引导力的重要抓手,其主要目的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简而言之,就是“讲理”,在网上宣传舆论工作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阵地是宣传舆论工作的基本依托。办公室系统要抓好单位官网和“两微一端”等网评阵地建设,用好政务微博、微信,占领网评主阵地、主战场。另一方面,宣传思想工作,内容为王,内容优势是最根本的优势。加强网络评论工作,最重要的是要生产优质网评内容。要通过生产优质内容,传播正能量,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作用,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三、加强网络舆情工作者队伍建设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培养网络舆情工作者的软实力,是提高舆情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网络舆情工作者要勤奋学习、注重积累、知行合一,不仅敬业,而且专业。

(一)政治过硬。过硬的政治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对党绝对忠诚,坚定不移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冷静清醒,有站位,分得清红色、灰色和黑色,巩固和拓展红色地带,控制和转化灰色地带,遏制和改造黑色地带。要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当冲锋陷阵的“战士”,不当置身事外的“绅士”。

(二)兵谋帅事。网络舆情工作特别是舆情信息工作,主要是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服务。舆情工作者决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选自己“喜欢”或“偏好”的信息,应学会换位思考,善于“兵谋帅事”,跳出工作的小圈子在大局中找位置,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和高度筛选信息,切实提高信息收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善于“登高望远”,能够从政治上、宏观上、战略上、理论上看问题,挖掘普遍性、规律性、关键性的舆情。

(三)懂网用网。网上斗争是一种新的舆论斗争形态,必须讲究战略战术。网络舆情工作者要把“懂网”作为一门必修课,把“用网”作为一项基本功,把“上网看看”“在线聊聊”“网上蹲点”作为信息化条件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研采访的重要途径。要探究互联网传播规律,了解网言网语,擅长网来网去。要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

(四)默默奉献。网络舆情工作很辛苦,且这些工作大多是幕后的、默默无闻的,要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甘当幕后英雄。对于高质量的网络引导和舆情处置,要不张扬、不炫耀;对于付出很多,效果不佳的引导任务,要经得起批评,不泄气、不抱怨,认真总结教训,及时弥补不足。只有付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努力,才能收获“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信息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数字舆情
订阅信息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展会信息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