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陶俑——取材现实的艺术创作
2018-11-23撰文采访嘉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杨武站
撰文◆张 敏 采访嘉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 杨武站
“汉承秦制”自然也包括艺术品的制作在内,有人认为,汉俑的陶塑艺术直接受到秦俑艺术的影响。
秦俑和汉俑虽然在取材于现实适度夸张和绘塑结合的制作方式上有诸多相同之处,然而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汉俑在承接秦俑的塑造手法上另有侧重和发展。多种因素导致了秦汉俑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
陪葬品可以视作一个时代的缩影。由“俑”作为一个突破口,通过对秦汉俑风格异同的对比,我们或许可以从中窥探出那个时期的社会制度和审美倾向。
西周晚期 木俑 梁带村502号墓出土 现藏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
秦之前的陪葬俑
商和西周时期,盛行人殉,大量的活奴隶和活士兵被用作殉葬。人殉制度伴随着春秋战国时代奴隶制的崩溃而结束,“俑”作为陪葬品也大致产生于这个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以茅草等扎束成人形来代替真人的殉葬方式,这是后来“俑”的雏形,也被称为“刍灵”。这种模拟人形的陪葬俑在之后开始普遍使用,并开始用泥、陶、木头来制作模拟人形。
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里存着四件西周时期的木俑。这四件木俑出土于梁带村墓地M502墓室的四角,高约80厘米。考古专家表示,在此之前,发现最早的木俑是春秋晚期的楚国,最早的陶俑出自战国早中期的秦国。这四件木俑可以说是截止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俑。
秦 立射武士俑 陶质 高187cm 秦始皇陵东侧一号兵马俑坑出土本图摄影:罗忠民 图片来源:中国美术全集秦汉雕塑篇
春秋战国时期的俑,陶俑大多见于北方,木俑大多见于南方。陶俑是塑造后再进行烧制,形体小而壮实,制作粗糙;木俑是雕刻后再进行彩绘,形体大而瘦长,制作精致。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形成和巩固的重要时期,因而对之后两千多年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秦汉的艺术同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秦俑艺术便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的一个典范,其注重绘塑结合,雕刻手法写实,充分体现了雕塑艺术在秦代的飞跃发展。汉俑多施彩绘,形体相比秦俑较小,造型丰富生动,形成独特的陶俑艺术风格。
杨家湾 汉兵马俑 咸阳博物馆藏
秦 跽坐俑 灰陶 高65cm 1973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区图片来源:中国美术全集秦汉雕塑篇
从杨家湾汉兵马俑说起
1965年秋,咸阳市红旗公社杨家湾大队社员在平整土地的时候,发现了大批彩绘陶俑。后来经过有关部门清理,在十一个墓区随葬坑里,出土了583件汉代的骑兵俑、1965件人俑、410件盾牌模型、1110多件鎏金车马饰等陪葬品。
这批陪葬品出土于位于汉高祖刘邦长陵和汉景帝刘启阳陵之间的两座汉墓,因为靠近长陵,考古学家认为这两座汉墓应该是长陵的陪葬墓。这个陪葬墓区有坟冢七十三座,出土大量汉俑的这两座汉墓在葬区的西南,编号为四号、五号墓。
东郊杨家湾汉墓发现的汉代兵马俑坑中所出土的陶俑,是当时所见汉墓中数量最多的。如此多汉俑的出土,在当时轰动了学术界。因为著名的秦始皇兵马俑于1974年3月被发现,而杨家湾汉俑的发现则比秦始皇俑早了将近9年。
杨武站说:“杨家湾汉兵马俑的发现对于考古界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它早于秦兵马俑9年左右被发现,这对研究秦汉的帝陵制度有很大的学术意义。首先,杨家湾出土发掘的汉兵马俑许多都是带有兵器的,这对研究汉代的军事制度来说非常重要。另外,杨家湾汉俑出土的时候颜色保存比较好,对研究汉代的服饰风格也有特别意义。”
咸阳杨家湾汉长陵陪葬墓 汉兵马俑 现藏咸阳博物馆
陪葬俑的类别由什么决定?
“出哪种类型的俑和墓主人的身份有很大关系,如果墓主生前是军事将领的话,那么他的墓葬中一定是军事性质的俑的数量比较多,如果是文官,其陪葬坑出土的俑基本很少会有军事性质的俑。例如汉阳陵周应墓中出土的俑,基本都不是军事性质的,而是侍从、奏乐的男俑和女俑比较多。”杨武站说。
杨家湾汉墓中,出土了大量军事性质的俑,也就是我们一般常说的兵马俑。虽然其一号坑和二号坑中也出土了大量生活陶器和其他类型的俑,但总体来说,杨家湾汉墓中,兵马俑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非常引人注目。
杨家湾汉墓是长陵的陪葬墓,这是不可否认的一点。但墓主人的身份之谜,却始终没有解开。
如果从其出土的随葬物来看,如陶器、漆器和车马器,均有西汉早期的特征。填土中还发现了吕雉、文帝时期的四铢半两钱币。所以考古专家初步推断这两座汉墓应该是文景时期的陪葬墓。而从这两座汉墓中出土的大量汉兵马俑来看,有考古学者曾经认为,这两座汉墓很有可能是周勃、周亚夫父子的墓葬。
杨武站说:“杨家湾汉墓是长陵的陪葬墓,并且它的墓葬位置比较靠西。西汉早期的帝陵形制一般是皇帝陵园在西,陪葬墓在东,根据与皇帝的关系亲近与否,从帝陵由近及远依次排开。杨家湾汉墓不仅出土了大量汉兵马俑,而且出土了200多片玉衣上的玉片,由此推断,这两座汉墓中可能是有金缕玉衣或者银缕玉衣陪葬的。汉代文献有记载,可以使用金缕玉衣陪葬的身份基本都是诸侯王或者列候,并且是皇帝御赐。杨家湾汉墓曾经被盗窃过,所以墓主人身份不能完全确定。最早有人认为,杨家湾汉墓是周勃、周亚夫父子的墓葬,我们目前从陵墓制度来考察的话,这两座汉墓也有可能是周勃夫妇的墓葬。”怎么一眼识别秦汉俑差别?
由“汉承秦制”作为一个切入点,似乎已经成为研究秦汉艺术的永恒规律,汉俑和秦俑在艺术上的异同同样成为一个无法绕过的学术话题。直观来看,秦俑和汉俑首先在体量上显现出了巨大差距。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实际身高基本在170cm至181.5cm之间,而汉兵马俑的实际高度一般在50cm至60cm左右。
杨武站说:“汉俑跟秦俑最大的区别就是汉俑体量较小。体量小的话首先在用工和用料上的成本就会减小。另外,汉代的俑基本都是用模子将身子和四肢做好,到细节部分再进行绘画,这样的制作过程,相比秦俑一个个进行塑造,会稍微快一些。”
西汉初期 彩绘陶射俑 灰陶彩绘 高51cm 1950年出土于陕西咸阳韩家湾
西汉 塑衣式彩绘男侍俑 现藏汉阳陵博物馆 摄影:动脉影图片来源:网络
汉俑体量较小是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汉初提倡节俭,对于陪葬的俑相比秦代自然会缩小比例,根据目前出土的汉俑实物来看,汉俑的普遍体量基本是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
但这其中又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点,即西汉初,帝陵基本气势宏大,除了汉文帝霸陵因山为陵不起坟丘之外,其他十陵都筑有高大的覆斗形夯土坟丘,一般底部约150至170米见方,高约20至30余米,以汉武帝茂陵的坟丘最大。
如此浩大的墓葬工程,显现出汉朝的强盛国势。然而这一点似乎没有体现在俑的体量制作之上。杨武站认为:“西汉帝陵气势上的‘大’和汉兵马俑的‘小’这两者之间并不冲突。西汉帝陵的封土较大,是因为封土的形制有相关规定的,即有一个等级制度的作用在其中。这个问题要分成两点去看待,第一是西汉的陵寝制度,第二是西汉陪葬品的质量。总的来说,西汉相比秦朝比较节俭,但是却无法脱离当时森严的阶级等级制度,这是其时代的局限性。”
汉俑是否走向“商品化”?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维护帝王的权威而出现的,汉武帝在采纳了独尊儒术的建议之后,整个汉代的大一统趋势大大增强。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统一,帝王的权利进一步加强。
这一点也在汉代的陪葬制度和陪葬品上体现出来。
杨武站说:“从对汉阳陵、茂陵、平陵、杜陵等西汉帝陵的发掘来看,许多陪葬墓的陪葬品都是皇家制作的。例如汉阳陵其中一个陪葬坑出土的陪葬品和帝陵出土的陪葬品有许多非常类似的特征,由此我们推测,许多陪葬墓的陪葬品都是皇帝赐用。用俑陪葬在秦汉时期,并不是普遍现象,这个时期的墓葬制度并不允许除君主之外的其他人随意用俑来陪葬。不同于唐俑已经完全实现商品化,大型墓出俑,小型墓也出俑的情况。秦汉时期的陪葬俑并未实现商品化,以杨家湾的汉俑为例,我个人认为其陪葬品基本都是帝王赐用。”
虽然没有文献明确记录关于用俑数量的相关制度,但关于修造陪葬坑的制度却可以找到相关记载。杨武站说:“汉宣帝时期,辅政重臣霍光去世时,皇帝曾赐枞木外藏椁15具,也代表霍光陵墓可以修建陪葬坑15个。”
从根本上来说,汉代用俑陪葬仍然是封建阶级等级划分在墓葬制度上的表现,而这其中,则处处体现出帝王权利的高度集中。
取材现实的艺术创作
以兵马俑为例,秦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由于每个陶俑的装束和神态都不一样,所以秦兵马俑素来有“千人千面”之称。而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汉俑实物在人物神态上,似乎都与秦俑有着微妙区别。基于此,有人将秦俑的审美特性定义为写实,将汉俑的审美特性定义为写意。
杨武站认为:“秦俑和汉俑都是写实。只是秦俑更侧重于‘塑’,而汉俑更注重‘绘’,从根本上来说,无论是哪个朝代的俑,都无法脱离当时的现实。包括俑的色彩搭配、服饰特点,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俑的风格不可能是凭空想象的,它一定是从现实里抽取一部分再去想象。从这个层面来说的话,秦俑和汉俑都是基于现实的艺术创作。”
秦俑和汉俑虽然都基于现实运用了夸张和提炼的艺术表现手法,但是两者夸张和概括的程度却是明显不同的。阳陵汉俑中有一位跨马披甲的老妇人,被称为“夕阳余晖下的巾帼英雄”。在这位老妇人的塑造上,制作者采用了特别大胆的夸张手法,使之鼓如半个皮球,而她的眼睛则被挤到一线沟里去了。像这样大胆的夸张手法,在秦俑里还尚未发现。
西汉中期 兵马俑 灰陶 高者54cm 低者25cm 1984年冬发现于徐州市郊狮子山乡狮子山村 图片来源:中国美术全集秦汉雕塑篇
西汉 彩绘跽坐女俑 陕西省汉阳陵陪葬墓园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杨家湾出土的汉俑是西汉早期的代表风格,到了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汉俑基本都是着衣式的。着衣式汉俑非常华丽。身体是陶质,加有彩绘,四肢是木质的,所穿服饰皆为有机质,至于兵马俑一般都会身着用皮革制作的铠甲。”杨武站说。
着衣式陶俑指的是装有木质手臂、身着丝麻或者皮革之类有机衣物的陶俑。因为衣物难以保存,现存的着衣式陶俑基本呈裸体状,所以也成为“裸体俑”。着衣式陶俑表面有彩绘,面部和躯体为橙红色、灰色或者黑色,头发、眼睛等为黑色。这类陶俑是西汉帝陵中独有的陪葬品,其他各个时期的陵墓中至今都没有发现。
由于秦俑注重‘塑’,汉俑注重‘绘’,单独制作的秦俑艺术价值必然会更高一些。而由于汉俑基本都是由政府机构统一制作,一旦有流水、工厂化的倾向,那么艺术价值必然会打上折扣。但汉俑中也不乏生动非常的实物形象。汉阳陵周应墓出土的塑衣式彩绘跽坐女俑,粉面含春,丹凤眼目视前方,鼻梁挺直,樱桃小口点朱丹,黛色眉,发髻施黑彩,容貌俏丽。呈现给人们一位训练有素、恬静端庄的侍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