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洋之水 润千秋之城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治理纪实
2018-11-23刘秀峰摄影周西娟
文/刘秀峰 摄影/周西娟 李 勇
治理后的唐河污水库由污塘变成了荷塘和生态廊道
七八月的华北平原,暑气正盛。而在湿热蒸腾的白洋淀区域,唐河沿岸的安新县老河头镇西涝淀、东涝淀、前屯、后屯等几个村的村民们,在茶余饭后有了“新去处”。
说来奇怪,这个“新去处”却恰恰是曾经让他们避而远之40年的“臭水沟”——唐河污水库北库。
即使在治理期间,许多村民就经常跑来一看究竟,眼神里满是好奇,也是期盼。
如今,他们可以大堤上晨练散步、休闲看景,孩子们甚至下到库底去赏荷嬉戏。
“真不敢相信,几十天工夫,半河道垃圾不见了,原来臭烘烘的地儿,空气变清新了,河道里还长出了花草。”“终于可以开大窗户通风了,大人孩子们也都有了遛弯的去处。”
“新区成立了,终于有人管了。”
言语间,不难听出这场史无前例的治理牵扯了多少村民们的夙愿心声。而在更大的新区三县范围,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理念,
围绕白洋淀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家园保卫战”正在打响,
为“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夯实生态基底。
采用原位处理的方式,对库区存余的约15万方高液度工业废水达标治理,并用于库区生态修复用水。将来通过种植植物长效提取,降低库区内高浓度污染底泥生态风险。
水环境“一号工程”唐河污水库治理
根治四十年痼疾
唐河发源于山西省浑源县,因流经唐县后水流增大而得名,历史上称唐河为大清河的正源,在安新境内汇入白洋淀。
作为保津内河航运曾经的主干道,唐河西接保定府,东出天津卫,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这一水上交通线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几乎与此同时,国家开始第一次大规模治理白洋淀水污染问题。那一年是1975年,为拦截入淀工业污水,在位于安新县西南部的唐河行洪河道内,距两侧堤岸150米分别加筑小堤,形成三河四堤长约17公里、总容量1350万立方米的两个污水库,其中北库720万立方米,南库则一直未启用。
污水库原为处理保定市区工业污水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于1977年11月投入使用,原计划1979年停用,但是2017年6月底才实现彻底截污,运行期近40年。
这40年的痼疾,潜伏着怎样无知的风险?如何消除给周边群众带来的健康风险?更严重的是,库尾距离入淀口仅2.5公里,一旦遇到大汛或溃坝等情况,又将如何确保下游白洋淀生态环境安全?
雄安新区设立后,河北省委省政府、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唐河污水库治理工作,将其列为新区水环境治理一号工程。根治唐河污水库势在必行。
如此厚重的历史欠账,在2018年被彻底清算。
治理难度有多大
多年以来,除了工业废水的常年注入,污水库周边众多污染物也常年汇入。在治理之前,库里存有约14万方汽车与电线电缆拆解废弃物和冶炼渣等固体废物、约15万方高浓度工业污水,库区内无防渗和净化处理措施,污水仅靠蒸发、自然净化、下渗和污灌等方式消化,库内底泥、周边土壤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2017年9月8日,新区管委会和河北省环境保护厅共同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唐河污水库环境现状调研与评估报告》《唐河污水库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唐河污水库综合治理可研报告》。
2018年4月9日,中国环科院编制的《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通过。5月,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作为项目法人,组织中标单位进场施工。
然而,尽管准备工作如此充分,施工并非一帆风顺。此次施工过程中,现场探测挖掘出多枚疑似爆炸物,包括弹头、引信、炮弹尾翼、传爆管等。探测距离7.5公里,探测面积102万平方米,部分区域固体废物堆积高度达8米,库内淤泥深度达2米,在极度复杂的库区环境,排除这些疑似爆炸物,难度前所未有。
作业人员需要身着厚重且透气性差的防护设备,在河道泥塘里摸爬滚打。
在治理工地挖掘出来的地雷、传爆管、炮弹尾翼等疑似爆炸物。
对于疑似含砷、含铅的危险废物的收集更为困难,现场需要全封闭,挖掘的疑似危险废物装入双层包装的收集包里,在作业过程中工人们全要戴手套和防毒面具。
为了安全监管废物去向,300辆清运大货车都装有GPS定位。这些被清理出来的固体废物,被运输车拉到周边一些有专业资质的水泥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6月初,记者来到唐河污水库治理现场,清理完毕的河段,露出了干净的库底。截至6月底,唐河污水库一期污染治理主体工程基本结束,累计完成疑似爆炸物探测与挖掘面积102.5万平方米,发现疑似爆炸物4007枚;累计清理运输一般固体废物13万吨,疑似危废约8500吨。至此,近40年治污欠账,通过40天治理攻坚,赶在今年主汛期前基本完成。
垃圾堆积如山的河道,散发出阵阵恶臭。为防止二次污染,挖掘机装车过程中,洒水车喷洒水雾抑尘,所有运输的卡车在装满后,都盖上了苫布。
7月,治理后的唐河污水库开始复绿。
7月份以来,项目治理已转入生态修复阶段。8个自然坑塘复绿,在旱地区域还种植了多种草本植物。昔日的臭水坑,华丽转身为一条生态廊道,一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风景线,呈现在白洋淀上游。
8月,唐河污水库两岸鲜花飘香。
污水沟变“环保教育基地”
宽阔的河道已经变绿,新生的花草在雨露中生长,河道中低洼处已经变成了一个个小型的荷塘。这是7月下旬记者来到位于西涝淀村附近的1号坑塘治理修复工程观景台看到的景象。
“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条污水沟,打开窗户刺鼻的腥臭味就会扑面而来,而现在污水已经成为历史,河道里满是绿油油的青草。”安新县西涝淀村60岁的季宝生说起唐河污水库发生的巨大蜕变很是感慨。
“未来可进一步建设成为新区的城市名片,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雄安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里已经变成了新区的“环保教育基地”,每天来这里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目前,生态恢复面积约107万平方米。沿地下水流场补打22眼地下水监测井,对周边地下水质量进行长期监测。
唐河污水库治理案例,不仅为雄安新区下一步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积累了经验,而且以此为契机,结合污水库周边乡村实际,为探索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打造美丽乡村,加快促进当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昔日纳污坑塘今朝鱼翔浅底
“红榜”上的赵岗村
“原来的垃圾坑现在水清了,里面还有好多鱼,已经成乡亲们休闲纳凉的胜地了。”雄县昝岗镇赵岗村村民刘红梅笑着说。
刘红梅说的垃圾坑,就是村西一个东西长280米,南北宽170米,面积71亩的坑塘。坑塘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是当时村集体砖厂使土区,2006年砖厂停产。坑内水容量14.3万立方米,平均水深约3米。近年来,坑塘周边积存了大量垃圾,环境脏乱差,群众意见很大。
治理后的赵岗村坑塘成为村民家门口钓鱼休闲的好去处
新区的设立,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赵岗村全力以赴,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和坑塘治理,共清理垃圾25000余立方米。2017年该村环境卫生通过验收后,已与北京环卫集团对接。目前,村内有保洁员5名,设立垃圾箱4个,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赵岗坑塘治理时,村里的生意人都积极出资,男女老少都积极参与垃圾清理,这是我们全村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说起赵岗村上了新区环境治理的“红榜”,村支书宋二华高兴地说。
工人正在修补坑塘护坡上的草皮
昝岗镇镇长李宏景介绍,2017年6月,昝岗镇发动干部群众,打响“纳污坑塘”治理攻坚战,累计投入资金290多万元,对镇域内12个有水坑塘和32个干坑塘进行集中治理。2017年9月全部通过环保部门验收。
“昝岗镇作为雄安新区五组团之一,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很高,虽然环境相比以前有了明显改善,但是我们的工作还要继续下去,为新区呈现一个更加优美的、群众满意的生态昝岗镇。”昝岗镇党委书记刘振岭说。
因地制宜 科学治污
在安新县,坑塘治理仍在热火朝天地推进。全县364处纳污坑塘全部建立台账,聘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专家,全面检测坑塘水质,制定科学整治方案。
“在具体实施中,我们遵守科学治污原则,形成先易后难、精准发力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治理思路。”安新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
对于治理难度较小的一般纳污坑塘,安新县政府设立奖补资金,由乡镇牵头自行治理,并由中科院团队和县环保局组成联合验收组,同步开展验收工作;对于治理难度较大的187个重点坑塘,安新则采取国内先进的EPC模式,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引进国内一流生态治理公司。这批重点纳污坑塘综合整治项目预计11月15日前完工。
在安州镇东角村东关南坑塘边,公示牌上明确写着治理责任主体、责任人,以及水体面积3000平方米,治理方式:水土共治、源头截污、原位修复、生态净化等信息。项目经理陈月介绍,该坑塘引入目前治理黑臭水体的前沿科技——石墨烯光催化氧化技术,以石墨烯材料为载体搭载黑色二氧化钛制成光催化网,铺在水体表面,借助自然光为能源,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
而在安州镇南关村村西南坑塘,则采用了微纳米曝气+微生物底泥改良剂技术,安装喷泉曝气机的目的是使表层水体与底部水体交换,为水体增氧。
“坚持科学治污原则,按照‘一坑一档一策’要求,新区全面排查整治辖区纳污坑塘810个,有水坑塘589个,干坑221个。”河北省环保厅监察专员、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局长介绍,截至目前,三县已完成坑塘治理383个。对治理后的纳污坑塘,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修复,以利用促管理,以利用促保护,杜绝污染反弹。预计12月底全面完成。
喷泉曝气机正在为水体增氧
随处可见的坑塘,已变成了美丽的荷塘。
“洗脸”工程让家乡崭露新颜
“真的很不一样,看着乡景、乡情,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所有的烦恼就都没了!”
贴吧网友曾对李广村面貌焕然一新之后发出如斯感受。
李广村是白洋淀东岸上一个行政村,因西汉“飞将军”李广曾在此屯兵御寇而得名。该村包括四个自然村,原属任丘市鄚州镇,后来鄚州等三镇划归雄安新区,由雄县代管。
李广村因其地理优势,成为华北明珠白洋淀旅游区的一个重要村落。然而,诸多因素造成这个千年古村破败落后的状况:垃圾遍地、街道狭窄、矛盾不断。
2017年《雄安新区及白洋淀流域环境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方案》出台,确定了10个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开展“洗脸工程”。该工程聚焦入淀河流两岸和新区三县村庄各类垃圾,采用无人机航拍和组织力量现场摸排相结合,大力实施河道清洁专项行动。
目前,涵盖白洋淀淀中村和淀边村的环境一体化综合治理工程即将全面展开,成为白洋淀综合整治攻坚的一个亮点。如今,沿着千里堤走进李广村,到处都是白墙灰瓦,十分整洁,古色古香的设计有着“江南水乡”的味道。曾经的“老大难村”已容貌一新,成为远近闻名的水乡模范村和“美丽乡村”。
这是通往在建项目容城垃圾处理厂的道路,之前尘土飞扬、路况不整,如今平坦整洁。
2017年5月,是北京环卫集团正式入驻雄县的日子。雄县城区内重点路段、外环线重点路线的环卫保障工作以及184个行政村城乡一体化项目的道路清扫及垃圾收运工作都由该企业接管。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建成后,园区道路清扫及垃圾清运工也由该企业负责。
“环境就是未来,我们将凭借‘首善要求、首都标准’核心竞争力,为员工树立‘雄安因我而美丽,我为雄安添光彩’的价值观,为雄安新区创造绿色、低碳、舒适的生活环境。”北京环卫集团雄县项目部经理王达表示。
今年5月,雄安新区发起环境整治大会战行动,三县各级干部和志愿者广泛参与,农村环境有了较大改观。6月,对三县进行航拍时又发现44个垃圾问题,已由当地县政府整改。
目前,新区三县农村环境有了较大改观,“洗脸工程”仍在深入推进。
“‘不留退路、改革突破、坚决问责’的要求,体现了雄安新区治理好白洋淀的决心和意志。这是压力和挑战,更是激励和支持。”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统计,2017年以来,雄安新区三县河道和村庄共排查各类垃圾344.5万立方米,已全部清运。其中河道垃圾218万立方米、村庄垃圾126.5万立方米。同时,全面排查取缔非法入河排污口,雄安三县共封堵非法排污口85处。
铁腕施治 律令畅通
近日,安新组建了一个神秘的“飞行小组”,来自环保局和13个乡镇的队员,经过专业培训后,正式加入环境执法队伍。15台环境执法无人机及配套环境监测设备,成为监控、取证和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天眼”。
安新,环抱白洋淀,1914年安县(安州)与新安各取其名之首字合并为安新县,现辖9个镇、3个乡,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废旧有色金属集散地、最大的鞋业生产基地、最大的羽绒集散地。
由于产业结构原因,制鞋下脚料、含金属固体废物污染较为严重。在“明察暗访”等手段的基础上,安新县购入这15台环境执法无人机,并配备了图像采集系统、图像传输系统、红外热像仪、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等设备。
与此同时,在整个新区范围,是从国家生态环境部、河北环保厅、新区生态环境局到新区三县的环保执法的密集开展。
借势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回头看”,截至7月10日,已接收并转交三县政府20个批次37个举报案件;2017年5月至10月,生态环境部督察组按照逐村督查的模式,交办问题674个。2018年4月起,继续开展督查,当前正在进行第12轮检查,检查散乱污企业、畜禽养殖、生态环境部交办问题及纳污坑塘点位1549个,检查共发现问题143个;省环保厅驻点督察,发现问题243个;现场检查点位286个,发现问题点位196个。2018年新区生态环境局联合公安局开展百日执法攻坚行动和利剑治污行动。截至7月20日,百日执法攻坚行动组织三县互查发现问题280个,已全部交办三县政府进行调查核实,落实整改,依法处理。
6月28日,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综合整治攻坚动员大会召开,党工委、管委会对白洋淀综合整治提出了要求,划定了工作路径。会议提出:白洋淀治理要“不留后路”“改革突破”“坚决问责”。
铁律还需铁腕,铁腕施治方能铁律亨通。7月7日,白洋淀上游流域综合整治调度会在保定市召开。会议要求充分认识白洋淀流域综合整治的重大意义,雷厉风行、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坚决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7月25日,省环保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白洋淀上游及其周边生态环境大排查大整治专项执法检查行动,统筹省、市、县三级环境执法力量,以混合编组、异地执法、交叉执法等方式,突出污染源头整治,严查偷排偷放、超标排放等行为。
2018年可谓是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攻坚年。《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综合整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和《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流域环境污染状况大排查实施方案》等文件陆续发布,“六大专项攻坚任务”和“八大排查行动”成为行动指南。随着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和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社会多方力量的广泛参与,一套涵盖整治目标、时间节点和验收标准的整治计划,在雄安正落地见效。
协同治理 联动发展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首古诗为我们描绘这样的情景:一江之水,且清且长,两位古人一水之连却是万里阻隔,但又能够一脉相通,与君共饮。
现实版的江河治理,因种种原因可谓困难重重。然而,在白洋淀区域,近来的两则新闻让人点赞——其一,京冀两地联合执法,携手治理大清河白洋淀流域水环境;其二,由农业农村部设立,多方参与的“白洋淀水生生物资源环境调查及水域生态修复示范项目”,在雄安新区启动实施。
可以肯定,围绕恢复“华北之肾”功能,协同治理、联动发展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而且未来协作和联动也将会越来越紧密和见实效。特别是设立雄安新区,为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实现白洋淀上下游溯源治污、源头护水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多源补水 共同“解渴”
2017年11月16日,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开始试通水,黄河水经过沉沙池过滤,随后一汪清水北上,最终流入河北白洋淀。年均向河北白洋淀生态补水1.1亿立方米,对改善雄安新区水环境、保持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将发挥重要作用。
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和保护规划图
今年4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向受水区实施生态补水,白洋淀及其上游河道可获生态补水1亿立方米。此次生态补水,让干涸36年的瀑河水库重现生机。除瀑河生态补水外,位于保定市境内的王快水库和西大洋水库也多次联合为白洋淀补水。
区域协同 流域联动
白洋淀上游所有河流均属于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上游山区河段水质较好;下游平原河段天然径流较少,有的全年断流,主要接纳沿线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水质较差。
8月7日,记者来到府河安州水站,看到抗日时期建成的闸门还在使用,而安州水站就建在闸门旁边。
安新环境监测站副站长杨继朝介绍,府河安州水质自动站仪器已到位,现已联网运营,对流经府河的水体在入淀前适时监测。同时,新区还谋划建设8-9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在淀区重点监测点位和上游河流入淀口全部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
摄影/杨继朝
摄影/杨继朝
位于白洋淀上游的保定市,今年上半年10个国省考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稳中向好,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水体断面比例达到50%,丧失使用功能(劣于Ⅴ类)的水体断面比例为20%。
该市的传统涉水重污染行业加强升级治理,天鹅化纤重污染工序完成淘汰,蠡县传统制革已全面退出,满城造纸和高阳印染实现整合升级、集中治理。剩余的保定钞票纸厂、望都蒙牛、涿州新兴化工等34家直排河企业,全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一级A标准,并安装了污染物在线监测设施,实现了实时在线监测。
“协同治理,就是坚持广泛参与、协调联动,凝聚白洋淀综合整治的强大合力,建成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典范城市。”雄安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治理白洋淀必须强化协同治理,健全跨区域联防联治机制,强化省内城市之间协同治理,新区及周边和上游地区将协同制定产业政策,实行正面清单制度。
“白洋淀综合整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强化京津冀协同治理,又需要推动流域协同治理。”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人说。
目前,省检察院与省河湖长制办公室联合开展为期一年的白洋淀及上游河流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检察监督活动正在有序开展。未来,随着京津冀三地优化流域产业结构,“控源—截污—治河”的治理系统,有望将白洋淀水质逐步恢复到Ⅲ—Ⅳ类。
今年以来,现代化的监测监控仪器来到白洋淀。5月以来,府河安州水站落成,原有采蒲台水站升级改造,此外还新建了烧车淀、圈头、光淀张庄、南刘庄4个点位浮船站。一批现代化仪器开始适时监控白洋淀水质。
创新机制 长治长效
压力倒逼 任重道远
2017年雄安三县排查“散乱污”企业12098家,取缔关停9853家,整治改造2245家。2018年新排查“散乱污”企业514家,要求全部停产整治,严禁出现污染反弹。
然而,即便如此,7月30日,在安新县三台镇山西村,新区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仍发现一家制鞋企业无照经营、无证排污,当即责令该企业停产整治。而之前该企业曾被查处,厂区西侧连接萍河的排污口被封堵。
同样是在安新, 5类历史积存工业固废约64.27万吨(据估算,老河头镇历史积存废铝灰约29.07万吨,芦庄乡历史积存废钢渣约10万吨,三台镇、安州镇、安新镇、寨里乡、圈头乡等制鞋下脚料约25.2万吨)。目前,虽然部分清运,剩余部分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招标有资质企业分类处理,但环境荷载仍然巨大。
纵观新区三县,境内现存量垃圾约有526万吨(含陈腐垃圾和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的垃圾),且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700吨/日。此外,一边是入淀河流水质尚未达到功能区标准,一边是三县污水处理厂的超负荷运转、淀中和淀边村污水处理站效率低下或直接排放,环境维护压力与日俱增。
新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些部门环境意识淡漠,监管不力,甚至因短期、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生态利益,造成违法排污反弹,这也是环境治理难点之一。生态恢复和环境质量改善工作依旧任重道远。
创新机制确保长治先效
“新区之新,在于要打造成体制机制的创新高地。具体到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上,新区坚持科学治污,让白洋淀焕发新的生机。”雄安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雄安新区总体建设规划》积极参与编制《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今后将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
6月28日,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召开了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综合整治攻坚千人动员大会。会议提出:白洋淀治理要“不留后路”“改革突破”“坚决问责”。7月7日,又在保定市召开了白洋淀上游流域综合整治调度会。
在第47个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美丽雄安 我是行动者”系列环保活动走进校园,走上广场,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之后,人人皆是行动者。摄影/杨 雪
摄影/赵克琪
8月17日清晨,雄安新区白洋淀高铁站站前广场,几十名环保志愿者正在捡拾垃圾,虽然太阳晒得大家汗流浃背,但他们干劲不减。“通过发起环保公益活动,倡导贯彻雄安新区绿色发展理念,维护好白洋淀站作为雄安新区窗口的形象,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这,是志愿者们的心声。摄影/刘向阳
8月4日是周六,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人顾不上休息,与北京一家生态环境治理公司进行技术磋商和问询。这是近一段时间以来与他对接洽谈的第6家公司,洽谈内容为如何推进淀区垃圾、厕所和污水一体化综合治理。
“对于白洋淀来说,最大的污染源来自岸上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水和垃圾。实施控源、截污措施并彻底消除污染源,是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的重要前提。” 受新区生态环境局委托,某公司组建专业团队,深入淀区村调研。该公司表示,希望新区将白洋淀区域农村污水、垃圾、厕所等环境问题一体化综合系统治理项目作为重点突破口,按照“第三方运营、第三方监管、政府考核付费”方式,为新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系统治理提供经验和样本。
“白洋淀环境综合整治必须创新机制,探索长治之路。”该负责人介绍,雄安新区在白洋淀环境综合整治中引入市场机制,企业作为治理主体,确保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可持续,百姓参与,政府监管,形成一盘棋。
“过去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修修补补的环境治理方法现在行不通了,新区各级各部门必须胸有大格局,寻求新路径,探索长治之法。”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雄安新区打造的“全域秸秆焚烧自动监控体系”, 33个乡镇共布设99套监控摄像头,其中安新县区域41个,容城县区域19个,雄县区域39个,基本全域覆盖,有效减少秸秆和垃圾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
雄安新区智慧水务模块汇入新区范围河流、堤防、泵站、降雨量等多类数据,结合CIM平台已有三维倾斜、地质、地形图、智慧生态等数据建成智慧水务电子地图,可服务于新区各类工程,以可视化的方式展呈各类数据,满足各层级决策需要。
追责机制与长效机制正在建立
7月12日,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就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对安新、容城两县主要领导进行了公开约谈。
“要举一反三,建立完善长效机制,确保整改问题不反弹、污染问题不重返。”雄安新区主要负责人要求,要靶向施治、找准病根、对症下药,认真剖析和梳理存在的问题。
社会的长治久安,需要走长治之路,建长效机制。要使白洋淀成为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典范,需树立大格局意识,通过创新机制实现长效监管。
日前,两则消息引起关注。一是新区设立100亿元的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专项基金;二是新区面向全球招选生态湿地先进治理技术,筹建白洋淀主要入淀河流府河和孝义河入淀口生态功能湿地,资金和技术瓶颈由此破题。
此外,引入第三方监管机制,形成规划和建设、工程和项目动态调整机制;深化各级河长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加快推进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地方立法,研究出台白洋淀流域管理条例或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至此,一揽子关乎新区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的长治之策,正在随着新区战略和一系列重大项目实施,前所未有地密集推进。可以想见,在未来正来的同时,新区之“新”也将以雏荷般的清新、阳刚、暖意拂面的姿态浮出水面。
“适来适去一苇间,四时风浪舒心颜。须知人世无多事,撑得虚舟心自闲。”这是明朝诗人笔下的《白洋大湖歌》。遥想那时的大湖,闲适,自在,风平浪静,云卷云舒。
今日的白洋淀,仍是华北平原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国家重要湿地,是省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华北明珠”“华北之肾”。随着雄安新区的成立,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环境治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未来的大淀将迎来她前所未有的容颜,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也将还原成鱼水关系那么自然。
正在改造提升的容城县城西污水处理厂。该工程是南水北调沿线污染治理和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有效保护白洋淀生态环境、保证容城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占地面积38670m2。一期工程于2015年4月完成环保验收,处理规模2万吨/日,二期规划处理规模达4万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