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党建扶贫工作中的三对矛盾
2018-11-23沈卫国
■沈卫国
近年来,兴化市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扶贫攻坚中的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问题仍然不少。
一是上头热,下面冷,少数基层党组织安于“守摊子”,不敢“闯路子”。2017年兴化市各级党组织累计帮扶资金2000余万元,帮扶项目820多个,市镇层面党建扶贫工作热度很高。与此不相适应的是,一些村(居)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却略显被动,“等靠要”的思想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经济薄弱村(居)党组织,往往习惯于固有程式,上面怎么布置就怎么做,思维定势、因循守旧,主观能动意识不强,脱贫致富意愿不高。部分基层党员干部由于自身年龄、精力、观念等方面
的原因,干事创业意愿不高,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带头富、带领富”的能力不足,进取意识不强,先锋模范和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太明显。
二是“输血”多,“造血”少,部分帮扶措施存在“急性子”,缺少“妙着子”。兴化市积极推行“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多元化发展模式,走“党建引领、党员示范、企业联动、产业助推”精准脱贫路子。但是,实际操作中,机关部门对基层和贫困人口的帮扶措施直接给钱给物比较多,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修桥铺路的比较多,偏重于“输血”。对于如何“造血”办法还不多,“扶上马”还能“送一程”的扶贫项目更少。同时,少数帮扶单位和个人工作标准不高,政绩观存在一定偏差,片面追求“短平快”,对如何早脱贫、快见效考虑得比较多,对如何打基础、管长远考虑得比较少,甚至有的单位和个人认为脱贫即脱钩,后续措施跟不上,导致有的村(居)摘帽后又戴帽、有的群众脱贫后又返贫。
三是采集易,甄别难,动态管理被“钻空子”,监管“有漏子”。兴化市各级党组织对建档立卡的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村进行数据信息采集,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挂钩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结对全覆盖。据调查,在2017年的动态调整中,兴化市共清退1295户、2039人,其中已脱贫640户、855人,未脱贫655户、1184人,基本清除了建档立卡的非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对绝大部分贫困人口能进行准确审核和甄别,但是部分贫困户作为受益者对党的扶贫政策持有依赖心理,不想丢掉既有的“实惠”不愿主动退出。部分脱贫户故意隐瞒收入,致使扶贫工作人员难以核实,动态管理数据产生误差,形成监管漏洞,让个别应该退出的受助人口钻了空子。
针对上述问题,一要明确职责燃激情。只有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扶贫攻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为精准扶贫、持续扶贫、实效扶贫提供强健的“起搏器”,让基层扶贫的热血沸腾起来。二要聚集资源促造血。充分利用党建资源,着力创新载体、广汇力量,探索党建扶贫的可持续措施,让受助群众彻底甩掉穷帽子、挖掉穷根子。三要健全机制促管理。着眼全面脱贫、长效脱贫,必须实施严格的动态管理。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健全机制,坚持整改贫困人口识别中存在的漏评、错评现象,做到动态识别、应进则进、应退则退、应扶尽扶,以识真贫确保扶真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