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屋变迁
2018-11-23韩友娟
■韩友娟
华屋村的变迁让我们多了一份欣喜,少了一份愧疚。全国的贫困地区如果都能像华屋这样,在享受国家扶贫政策的同时,多一点情况分析,多一点具体措施,多一点真抓实干,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指日可待。
到江西原中央苏区参学,不经意间总有一种感受:战争年代,苏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但是,改革开放已经40年,苏区的发展依然落后,人们生活还是相对贫困。然而,随单位到瑞金华屋村现场教学,改变了这样的感受。
华屋村,地属瑞金市叶坪乡的黄沙村。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因整个村庄姓华,故称华屋。苏区时期,全村43户人,家家户户有人参加红军。在一次“扩红”中,全村17名男青年同时参军,参军前,他们到村后的小山上每人栽下一棵松树,表达对中国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后来,当地人把这17棵松树叫做“信念树”。这17人在长征路上全部壮烈牺牲,尸骨难寻。如今亭亭如盖的“信念树”,成为烈士亲属们祭奠亲人的唯一遗物。
进入华屋村,印入眼帘的是一幅具有强烈反差的农家变迁图。左边是村民居住的一片青砖白瓦独栋三层小楼,右边则是村民留下的几间低矮破败的土坯房。新旧对比,折射出华屋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华屋村的变化起始于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的正式出台,“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加快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农村道路建设等任务,国家从政策上给予了苏区大力支持。然而,村民们不仅要住新房子,还要找到新路子。在“山上种油茶毛竹,田间种烟山药,房前屋后养蜂养土鸡养生猪”的产业综合发展思想指导下,华屋村民亲手推开致富大门。这次去华屋,“黄沙村华屋贫困户脱贫公示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全村贫困户共有25户,姓华的22户、姓汤的2户、姓毛的1户,大多数家庭是因病、因学、因缺劳力导致贫困。如贫困户华春发家,家庭人口4人,致贫原因:夫妻都是文盲,缺技术,儿媳因家庭困难出走,女儿还在读小学。村里指定了帮扶责任人(刘焕林),制定帮扶措施,明确初步成效:1.联系办理发展产业贴息贷款3万元,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问题;2.加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蔬菜3.5亩;3.组织参加种养技术培训;4.享受产业扶贫资金5000元;5.帮助发展农村旅游,建设农家旅馆;6.由上级政府统一出资90元购买补充医疗保险。2015年种植收入3.2万元,实现脱贫。该户预脱贫时间为2015年,实际脱贫销号时间为2016年元月。华屋25户贫困家庭,虽然致贫的原因不一样,但贫困家庭均有具体的帮扶责任人,制定详细脱贫措施和脱贫时间。截至2017年元月,25户贫困家庭已有14户实现了脱贫,完成全村脱贫任务56%。
当初我党建立苏区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主要是在省界交汇地,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国民党统治相对薄弱的地方。当年,苏区人民为革命做了贡献,现如今,改革开放的成果也应惠及苏区人民。华屋村的变化让我们多了一份欣喜,少了一份愧疚。全国的贫困地区如果都能像华屋这样,在享受国家扶贫政策的同时,多一点情况分析,多一点具体措施,多一点真抓实干,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