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组织关系『空挂』问题当解
2018-11-23高文动
■高文动
大学生党员党组织关系存在较为普遍的『空挂』现象,对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导致『两不管』『难严管』『不会管』问题的发生。
据苏北某区调研发现,大学生党员的党组织关系存在较为普遍的“空挂”现象,以某区为例,组织关系挂靠在社区、年龄在30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767人,实际在该区工作生活的不到50%。长期在外工作的大学生党员因为种种原因逐渐成为社区里的“空挂户”,每年除了父母为其交纳党费外,绝大多数无法参加党的组织生活。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毕业急赶急无处转。每年6、7月份是大学生党员毕业接转组织关系最为密集的时间段,而据了解,早至5月底6月初,一些高校就已集中出具了应届毕业生的组织关系介绍信,落款日期却是6月底。而此时毕业生们尚未拿到文凭、走出校门,绝大多数并没有稳定的工作,唯一可供他们选择的就是将组织关系接转到居住地。
二是就业不稳定无法转。部分大学生党员在各大中城市寻找工作机会,跳槽时有发生,不稳定因素多,大多数外企、中小型私企没有设立党组织,有党组织的单位不愿接收尚在试用期内的大学生组织关系,而当地辖区亦不愿意接收临时租住的外地人,只能选择把组织关系继续留在父母居住地。
三是后期嫌麻烦不愿转。现有的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方式仍是以出具纸质介绍信为凭证,从市—区—街道—社区—支部,辗转于每一级相关单位,时常听到前来接转的人抱怨,“就为这一个东西费了多少口舌、跑了多少腿”。接转程序的机械固定模式,使得很多人选择把关系挂靠在社区,除非迫不得已,就再也不愿意转走了。
大学生党组织关系长期“空挂”,对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显而易见,一是出现“两不管”现象,大学生工作单位只管工资人事关系不管组织关系,父母居住地社区想管组织关系管不到具体人。人事关系与组织关系分处两地,社区党组织对党员的管理作用就不会直接、及时、具有权威性,党员教育管理难以落到实处。这部分党员由于接触不到组织生活,在心理上就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二是出现“难严管”现象,随着“空挂”群体的不断增多,增加了社区组织活动开展的不利因素,特别是到党代会选举、重要事项表决时,为达到规定比例,社区工作人员往往需要多番电话告知、言明利害,可最后专门回来参加的党员寥寥无几,对社区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工作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三是出现“不会管”现象,一些社区党务工作者业务不精通,加之有些大学生党员长期在外,人头情况不熟悉,有效管理的办法确实不多。
综上,我们建议:一是全面化摸排。开展摸底排查,建立“空挂库”,尽最大可能将组织关系全部纳入工作生活地管理;对在外地无固定工作和生活居住场所的党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实有困难的,酌情保留组织关系,确定一名直系亲属作为联络人,保持密切联系。二是电子化接转。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实现点对点接转,党员本人按网络提示,持介绍信直接到支部报到。对人事关系与组织关系异地的党员进行标识备注,并将数据发至工作单位人事关系所在地的党组织,没有设立党组织的,发至所在乡镇街道党(工)委,能够接转的及时帮助接转,确实无法挂靠的请对方协助实行“双管”。三是多样化服务。做好与当地高校对接,针对“空挂”预备党员无法按期转正问题,接转时发放《预备党员告知书》,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本人各持一份,提醒社区党组织定期考察,提醒党员本人定期汇报,同时开通了QQ群、微信平台,以保持经常性联系。加强社区党务工作者业务培训,相关部门与人才中心保持联系,确保个人档案与组织关系“同步走”,帮助有条件不再“空挂”党员接转关系,切实减少党员“空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