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语金嗓子,筑就团结路
—— 云南广播电视台民族频率六十三载
2018-11-23罗嘉
□ 文 / 罗嘉
翻山越岭的电波,传递的并不仅仅是资讯,它还承载着党中央、国务院对边疆人民的深情厚谊。自1955年6月开办以来,云南广播电视台民族频率一代代工作者前赴后继、辛勤耕耘,在63年发展历程中,书写了云南民语广播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壮丽篇章,并以集新闻性、教育性、知识性、文艺性于一体的优质广播节目,获得了国内外广大听众的高度赞誉,为推动我省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作出了卓越贡献。
·傣历1380(2018年)年勐腊县泼水节现场·
关上车门、系好安全带之后,岩甩冬并没有着急发动汽车引擎;而是从上衣口袋里掏出手机,将其放在一旁的固定支架上,找到“傣泐金湾”微信公众号,点开当天西双版纳傣语(以下简称“西傣语”)新闻广播的在线音频。
一阵欢快的象脚鼓开场声过后,男女主播清脆和缓又极富磁性的标准傣语声,通过手机扬声器娓娓传出,弥漫了整个车厢。
·西傣语主播岩庄丙在播音·
尽管在正式录播之前,云南广播电视台民族频率(以下简称“民族频率”)西傣语部的工作人员已经将当天的播音文字稿逐一审校了不止一遍,力求做到翻译上的零差错;但岩甩冬还是会习惯性地在下班回家之前,把当天的新闻录音从头到尾再听一遍,看看其中有无讹误与不足之处。回到家中之后,他还会抽出一些时间去查看听众留言,并在微信群里与粉丝展开互动。
在民族频率这个团队中,像岩甩冬这样将民语广播工作带到私人生活中的员工并不鲜见。事实上,他们不断在多重身份之间来回做着切换:外出采访,他们是记者;编辑稿件,他们是翻译;录制节目,他们是主播;下班回家,他们是听众;线上互动,他们是群主;研讨民语,他们是专家。
很多时候,在明月高挂之际,他们仍在走村入户做走访;在万籁俱寂之中,他们还在奋笔疾书赶稿件;在黎明破晓之时,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转战下一个采访点……可以说,民族频率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早已与民语广播工作融为了一体,以至于就连他们本人,也很难说清楚在一天之内,到底为工作花费了多少时间。这所有的付出与努力只为达到一个目的:让我省民语广播节目不断臻于完美。
虽然工作与生活在民族频率同仁们身上表现得并不那么泾渭分明,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缺乏时间观念。相反,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界限,那就是——每天必须在节目首播前把基本工作全部处理完毕,以保证节目能通过电波,及时传递到云南边境地区,让生活在那里的总计超过190万人口的傣族、傈僳族、景颇族、拉祜族群众能以耳熟能详的本民族语言,收听和了解到最新的要闻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岩甩冬在直播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