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的目光关注学生成长
2018-11-22杨献军
杨献军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教育注重面向个体。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智力潜能,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语言。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多用爱的眼神关注他们成长,欣赏并包容他们,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纵观古今,教育的方法是纷繁多样的,但关爱学生是师生情感融洽的前提。教师只有真心爱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为他们解决问题,在教育中倾注了爱,学生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内心的需求。
记得曾经带过一个学生叫源源,二年级时从外地转学来到我班。她母亲带着瘦瘦小小的她来到班级时,她低着头。我询问她姓名,她还是低着头不看我。我认为刚到一个新环境,孩子有些害羞就没过多在意。在后来的学习中,她从不举手发言,总爱低着头,遇到事情只是默默哭泣。看着这样孤僻胆小的她,我觉得应该多抓紧时间走近她,了解她。于是,课下主动找她帮我拿教具,并借此和她聊天。可她总低着头,只是嗯嗯回答。我仔细观察,发现她的上唇处有较明显的缝合痕迹。后来悄悄找她的母亲了解情况,原来源源天生腭裂,病情较严重,整个上颚到上嘴唇裂了一条缝。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只做了两次修补手术,所以说话还是含糊不清,外人初次接触是听不懂她说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越来越内向自卑,很少和外人交流,甚至一些康復训练也不愿意配合医生。看着眼前这个瘦小敏感的孩子,我心情有些沉重——七八岁正是阳光下最快乐的时光,她却背负着痛苦,暗自伤心。身体的残疾不应该剥夺心灵的快乐,影响她的人生态度。
七八岁正是融入社会的开端,一定要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打开她的心结。首先和班里的几个开朗的女学生私下交流,让她们帮助源源,下课主动找她玩,让感到同学的善意。接着,在班级策划一系列励志的主题班会,向孩子们介绍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和澳大利亚的尼克·胡哲,用他们的事迹告诉学生:当面对命运的不公平和挫折时,抱怨和逃避是没用的,要勇敢的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这样才能快乐地生活下去。孩子们被这些事迹感动着,课下主动查找一些身残志坚的事例。水到渠成,我向同学们介绍了我们班也有一位勇敢的孩子,小小年纪做了两次手术。当同学们用敬佩的眼光看着她时,她涨红了小脸,第一次没有低下头去。看着她那亮晶晶的眼睛,我感到一些欣慰。课后又联系了学校心理老师给她进行心理辅导,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她一天天开朗起来,上课主动发言了,虽有时听不懂她说的话,其他同学没有嘲笑她,有的担起了翻译员。
后期我看到新闻报道上海红十字会免费给唇裂孩子做手术的,把信息告诉她妈妈,后期她妈妈又陆续带她到上海做了3次手术,班级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给她写信,鼓励她。她妈妈后来含着泪告诉我们,孩子每天忍受巨大的痛苦坚持做康复训练,说要早点说清楚话,要读她写给我们的回信,感谢我们对她的鼓励。在六年级毕业典礼上,她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发言,感谢母校给予她的鼓励和帮助。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下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可见老师在孩子的自我形象的形成起至关重要的影响,为孩子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每个学生的心灵好比一扇未打开的窗户,老师用爱心为学生打开这扇窗,清风徐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就会发现那是一个迷人开阔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
“师爱是一切教育的源泉。”当我们用爱的目光看待学生时,我们会欣赏孩子幼稚的想法和行为,会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用四块糖果对闯祸的孩子进行一步步自我反省式的教育,面对顽皮的孩子,他不温不火,温暖而又充满智慧,细细想来陶行知是“育人之道,爱心为先”。通过教育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敏感的,都渴望受到老师的关注,得到老师的关爱。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甚至一个眼神,都是信息,都会被学生接受、储存、反馈,都会给学生以信心或伤害。例如,美国有位六年级老师曾在一位学生毕业成绩单上写下这段话:“如果学习使你快乐,请继续努力!邀我参加你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可好?”后来这名学生从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毕业,她多年一直珍藏这句小学老师的鼓励,毕业典礼举行之前她专门写封感谢信,感谢小学老师在小学就对自己的启迪,她也如愿启蒙老师所愿,邀请老师参加自己的博士毕业典礼。老师之爱能唤醒孩子的心灵,开启心智,当我们用爱的目光关注学生,不仅是付出的辛苦,也会有甘甜的回报,这回报是孩子们绽放自信的笑颜,充满活力的生命。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五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