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桂兰:为自己人生画上感叹号
2018-11-22
教育故事
“教书育人,倾尽了一生的心血。”覃桂兰认为自己的一生对得起党和国家的培养,对得起教过的学生和家长,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她秉承了年轻时的心愿——为了教育事业,不改初心,走自己的路!
有幸搭上第一班车
覃桂兰回忆说:那时候的我们高中毕业后面临的是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没有直接考大学的机遇。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才有幸重返校园求学。当时,大学招生数量极小,招生名额有限,一旦考上,那就是“天之骄子”,是真正的百里挑一。有人说,当年的高考题真简单,现在看来连初中生都能做得出来。而那个时代的我们:下乡几年,整天脸朝黄土背朝天,白天苦干农活,晚上还要学习时事政治,读报纸,我们这些高中生可是“宝贝”,晚上还要帮助不识字的农民兄弟姐妹、大叔阿姨扫盲。
“1977年,几年不摸课本的我们,突然听到恢复高考的喜讯,那真是悲喜交加啊!喜的是又有机会上学,忧的是很久不碰书本,能考上吗?”覃桂兰说,读高中时,她还是学习委员,成绩也不错,但在农村这几年,早把课本知识丢脑后了,看着原来学过的课本都发蒙。没有辅导老师,全凭自己在工作之余的复习,凭自己的基础支撑,总算上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班车!
为自己人生画上感叹号
当年,在大姚师范学校求学期间,每月12.5元的生活费补助,覃桂兰除了交9.5元的饭菜钱,剩余的钱除了买最便宜的生活用品外,都拿来买自己喜欢的参考书。覃桂兰说:“那时一天两餐,男生每月32斤,女生28斤,一周吃一次肉,每餐都是玉米粒和大米参半,说实话,很多同学都吃不饱;住宿条件十分差,没澡堂,公共厕所离得远。但是,同学们学习的劲头特棒,学校晚上9:30下晚自习关教室的灯,我们很多同学自己用空墨水瓶,打眼穿線,买煤油做灯,自觉学习买来的参考书上的知识,真是孜孜不倦。为当一个合格的教师,我们拼命学习,唯恐落后于人,真正做到了挑灯夜读,当时连我们的老师、校长都被我们的刻苦好学的精神感动了。我们这一届师范生毕业后,普遍成为教育战线上的骨干,也成了学校的样板,成为学弟学妹的榜样。”
覃桂兰说:“生活的艰辛我们熬过来了,学习上的自觉、刻苦、自我修养熬过来了。没有隆重的毕业典礼,没有难分难舍的泣别,背上背包,走出校门,满怀豪情踏上工作岗位,哪里艰苦就往哪里奔。那时的我们,是现代年轻人眼里的‘大傻帽。作为我们这一代,又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中专生,毕业后的分配是服从,没有挑肥拣瘦的机会,全身心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圆满感叹号。”
真心对待学生
“要想得到学生的真心和信任,除了要有教学上的技巧和教学成绩,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一颗对学生无私奉献的爱心。”在课堂上,覃桂兰是一位很严厉的老师——学生必须做到专心听课。在讲课的同时,她用自己多年积累的教育心理学,注意每一位学生表现出来的神态,以此来判别他们是否专心听讲。一旦觉察到没专心听讲的学生,覃桂兰就以突然提问的方式来吸引他。学生都有自尊心,答不出问题就会感到很尴尬。这样一来,听课的注意力就非常集中。所以,覃桂兰教学时学生不听讲的现象几乎没有,学生课堂上听懂了,布置的作业就可以做到少而精。和别班的学生相比,覃桂兰的学生做完作业后玩的时间较多;可是,每到考试成绩出来,学生成绩都名列同年级前茅。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兴起,覃桂兰所教的班级首先尝试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提前预习。教学时,覃桂兰先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上来讲课,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讲课、提问、答问的课堂气氛特别浓,兴趣极大;她则当“学生”,记录他们讲课时存在的问题,然后作教学小结时再做出纠正或指导。这样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除了教给他们知识,覃桂兰还注重结合自己所承担的科研课题《阅读与作文的衔接》,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她教过的学生,其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都可以算得上佼佼者。覃桂兰自豪地说:“升上初中和高中的几届学生,往往会告诉我,他们学习语文很有兴趣,十分轻松,不像其他的学生那样吃力无趣。”
本刊点评
“要全心全意教育好学生,那是要付出很多心血才行”“如果教育不出成果,那就是误人子弟”“虽然贫穷,可活得心安理得,对得起学生和家长,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哪怕工作再苦再累,工资待遇很差,也无怨无悔”,从覃桂兰朴实的话语里,看到一线教师对教育事业真正的热爱。只要真诚付出过,“不忘初心”的教育情怀和“务实较真”的执着精神,在每一个人身上都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