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幻想曲Op.12no2《冲动》的演奏版本研究
2018-11-22蒋金利
蒋金利
舒曼是浪漫主义时期钢琴作曲家中的佼佼者,其作品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就从《幻想集》第二首《冲动》的结构、节奏特色以及不同的演奏家对于作品的演绎入手,深度解析了《冲动》的不同演奏版本。笔者以Anton Gregoryevich Rubinstein(安东·鲁宾斯坦)、Maria Yudina(玛利亚·尤金娜)和Caroline Clipsham(卡洛琳·克里普歇姆)三位演奏家,演奏的舒曼幻想曲Op.12no2《冲动》的音响版本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
一、舒曼《幻想曲集》Op.12及no2《冲动》简介
(一)舒曼钢琴小品《幻想曲集》(op.12)
16世纪,意大利幻想曲开始流行。这一时期的作曲家都有着天马行空的创造力,所创作的音乐与众不同,他们独特的思想使幻想曲犹如梦境,体现出自由和即兴的特点,富有浪漫色彩。
舒曼《幻想曲集》(op.12)创作于1873年的莱比锡,是舒曼个人性格抒发的集中体现。舒曼把这部作品献给了英国女钢琴家安娜·罗培娜·莱特洛(Anna Robena Laidlav,1819-1901),来纪念他们愉快的交往。《夜晚》《冲动》《为什么》《奇想》《夜》《寓言》《奇幻的梦境》《最后的歌曲》,这八首作品组成了《幻想曲》的不同风格。从表面上看,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却各尽其职地展示出浪漫主义的独特风格。
(二)舒曼Op.12no2《冲动》的简介及曲式结构简析
舒曼幻想曲Op.12no2《冲动》这首小品演奏情感非常热情,与上一首小品《夜晚》情感风格差异十分明显,是舒曼不同性格的展现。在这首《冲动》中,仔细聆听,人们可以感受到它表现出舒曼内心情绪的波动和起伏不定,或者情感风格的宣泄,能感受到舒曼的奔放不羁和他对当时庸俗保守的风气的抨击。
《冲动》这首曲子的主要调式是降A大调,6/8拍子。其曲式如图1所示。
图1 《冲动》曲式图
该曲曲式为回旋曲式,一共由八个部分组成:四个主部、三个插部和一个连接。第一个主部A其结构为重复结构单乐段,共16小节,弱起开头,方整结构。插部一B为对比型,由三个小乐段组成,各八个小节,共24小节,弱起开头,调式为降D大调。主部二A1是主部一的变化再现,共12小节,调式为f小调。插部二C为对比型,共41小节,以降B大调为主,之后出现连接22小节。主部三A2也是主题的变化再现,共8小节,调式为主调降A大调。插部三B1是插部一B的变化再现,共24小节,调式降A大调。主部四依然是主题的变化重复,共8小节,结束在f小调主和弦上。
二、Op.12no2《冲动》演奏版本比较分析
(一)Op.12no2《冲动》演奏比较分析
这首乐曲全曲轻快、活泼、流畅,节奏鲜明动听。全曲以降A大调为主调式层层展开。1至8小节谱例如图2所示,降A大调,且一开始就是乐曲主题的流露。
图2 谱例1
乐曲情绪激动以强拍开始,主旋律清晰明快,被展示在中声部,左手演奏。第三小节主旋律接至右手,左手弹奏低八度接右手主旋律。第五小节开始第二个乐句进入,节奏有所改变,主旋律转换至高声部由右手弹奏,情绪较第一乐句较为缓和。作曲家在这一部分运用强、渐强、极强来表现整体情绪的激动亢奋的情感。
从节拍节奏上分析,乐曲以八分音符为单位拍每小节六拍,是一个复拍子,其节奏较密左右手同步,且右手有部分跳音演奏,更进一步加强了情绪的波动。
在这段演奏中,安东·鲁宾斯坦的音乐爆发力极强,旋律线条清晰,左手八度厚实有力,听觉上有非常浓厚的紧张感。玛利亚·尤金娜则气势恢宏,踏板连贯,切口转换一气呵成,给人听觉上具有极大的冲击力。而卡洛琳·克里普歇姆弹奏音符的颗粒感强,节奏律动感强,在爆发力上丝毫不输安东·鲁宾斯坦和玛利亚·尤金娜,力度不容小觑。
插部一为降D大调。是由三个小乐段组成,各八个小节。第一个小乐段是17至24小节,其谱例(截取片段)如图3所示,此时旋律线条分成三个声部,高音声部旋律线条由切分节奏交替进行,律动感强。
图3 谱例2
安东·鲁宾斯坦弹奏时轻柔婉转,声部突出,变化层次强,注重高声部旋律。玛利亚·尤金娜在这段的速度明显比安东·鲁宾斯坦轻快,充分表现出乐曲的主题情感和旋律的形象性。卡洛琳·克里普歇姆在这部分更注重情感的表达,音符之间的强弱、快慢、手指尖的控制都体现了她对音乐的理解。
主部二是主部一的动力再现,调式转回到了主调式降A大调,情绪气氛又卷土重来,将主题不断升华。在主部二尚未结束时,出现了变化式的主题模拟,在主部二倒数两小节中,出现了几个还原记号,为插部二调式调性发展做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旋律连接自如。
安东·鲁宾斯坦在这段表现情绪高涨,紧张感加强,在结尾处突然渐弱,左手旋律明显,注重整体的情绪变化。而玛利亚·尤金娜在力度和情绪上的爆发,体现的紧张感和神秘感,在这段更胜一筹。左手的低音八度、旋律流动和力度,弹奏得流畅自如,听觉上更有激情。卡洛琳·克里普歇姆演奏这段在结尾更注重情感的表达,温和细腻,与下一段情感的抒发相辅相成。
插部二,作曲家运用复调手法贯穿其中,其谱例(截取片段)如图4所示,调式转至降B大调,运用传统的和声进行连接转化,使得情绪变得舒缓、平和。节奏规整稳定,旋律高声部呈线性流动,连贯且优美。从第62小节乐曲形成四个声部,高声部拉着主旋律流动,中声部和低声部成级进向上走向,和声音效丰富、饱满、流动。
图4 谱例3
安东·鲁宾斯坦在这一段复调表现中展示出强大的音乐功底,层次感强,和声饱满动听,听觉上和声效果突出。而玛利亚·尤金娜表现情绪比安东·鲁宾斯坦柔和,更加突出高声部的旋律表现,和声流动自然清晰。卡洛琳·克里普歇姆在這段的演奏技巧、突出的重点和表达方式与玛利亚·尤金娜颇为相似,都注重高声部旋律,高声部旋律配合整体和声,听觉上丰富流畅。
72小节开始,旋律节奏有了戏剧化的改变,从四声部级进转成活泼诙谐的跳音,其谱例(截取片段)如图5所示,呈献给听着有不一样的音乐感觉,接着左右手经过一个大跳旋律呈下行流动,以这样的方式共有三组四个小节的短句。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作曲家所给出的表情力度记号,更加表明自己的情绪情感。这些乐句中要注意小的细节,连奏、跳音、断奏、时值、节奏要把握到位,演奏准确,细腻地体会小的乐思,使音乐更真实更动人地展
现出来。
图5 谱例4
安东·鲁宾斯坦在这三组短句中,跳音向上跳动迅速,至高点下行时表现轻柔流动,使前后有了鲜明的对比。安东·鲁宾斯坦在弹奏跳音时追求干净利落,而玛利亚·尤金娜在力度方面更加注重,前后对比更加强烈,体现出不断挣扎和纠结的情感。卡洛琳·克里普歇姆在这段中跳音弹奏的活泼灵巧,情绪层层递进,节奏控制较好,但下行的音乐处理不如安东·鲁宾斯坦的细腻丰富。
主部三、插部三、主部四都是之前部分的变化再现,其表现手法和演奏特点也是同符合契。作曲家在这些部分的再现中让听众感受到情感的升华,感情的再次表达至曲终。
(二)三位演奏家对速度的比对研究
通过音频和视频材料研究,笔者计算出三位演奏家演奏舒曼幻想曲Op12no2《冲动》的各部分演奏时间,如表1所示。
演奏速度在音乐表现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演奏同一首作品时,不同的演奏家会在作品的一定时间范围内自由发挥,且演奏速度的快慢可以体现出不同演奏家对于同一首乐曲的不同理解、不同性格的诠释和不同风格的展示。在舒曼幻想曲Op12no2《冲动》中,三个演奏版本演奏的时间分别为:安东·鲁宾斯坦3分33秒;玛利亚·尤金娜3分12秒;卡洛琳·克里普歇姆3分10秒。通过对三位演奏家的演奏速度研究,笔者发现,演奏共用时的不同是表现在每一个部分的情绪表达、渐弱渐强的个性发挥和自我对乐曲的理解,但其主要段落部分演奏速度是大体相同的。其中,安东·鲁宾斯坦用时最长,他在插部二和连接的部分中,演奏速度上有较大的自由发挥,而玛利亚·尤金娜和卡洛琳·克里普歇姆演奏速度相当。
三、结语
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风格冷静克制,带着严谨的学院派风格,他对于舒曼的《冲动》的演绎在技法上比较严谨,对于节奏的控制和踏板的运用还有切口的转换都非常精湛。卡洛琳·克里普歇姆的演奏风格包罗万象,虽然技巧已经成熟,但对于舒曼幻想曲中的《冲动》的感情把握还不够深刻。玛利亚·尤金娜则以激情和强烈的力量闻名。在对于同一首曲子的演绎中,她通过了自己的体会,所弹奏出来的曲子比起安东·鲁宾斯坦,对于舒曼的《幻想集》中的变幻节奏和强烈浪漫主义感情色彩的表达更出类拔萃。在交错的节奏和幻想曲中,天真可愛的童稚形象表达独树一帜。
(海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