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分系优选混繁法繁育原种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2018-11-22王为然
王为然
摘要:棉花原种作为大田用种的源头之一,其质量优劣对于生产品种竞争优势的发挥尤为关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新疆棉花生产特点,在细化和改进原种生产相关技术环节的基础上,提出了棉花“分系优选混繁法” 繁育原种技术。该技术由“优株量化选择技术、优系南繁精选技术、三圃同繁精播稀植技术”三部分组成,实施后较传统的“三圃制”缩短近1年时间,品种种性得以显著保持或改进,繁殖系数明显提高。
关键词:棉花;种子繁育;精量播种;分系优选
中图分类号:S562.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143(2018)04-0007-05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18.04.002
0 引言
作物要优质高产,良种必为先。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根本,适宜配套的良种繁育技术不但能够高效、快速地生产出高质量的原种,还能有效延长品种使用年限[1]。棉花是一种常异花授粉的作物,为了保持品种优良种性、加快繁殖速度以适应生产对高标准种子的需求,种子生產者提出了很多原良种繁育技术方法。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 “三圃制”,它是我国1953年从前苏联引进,以改良混合选择法为基础的方法,由株行圃、株系圃、原种圃三部分构成,该技术长期成为我国棉花良种繁育的核心技术[2]。另一种是四级种子生产技术,其由“育种者种子、原原种、原种和良种”等环节构成[3],在我国也得以较大面积示范应用。目前,棉花的“三圃制”及“四级种子生产技术”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繁育周期长、繁殖系数低、品种种性保持差等诸多弊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国内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改良众数混选法、自交混繁法和三年两圃法等[4-7],以及与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大致相同“统保分繁”技术等[8],有效解决了不同区域的良种繁育问题。新疆棉花种子生产和内地有一定不同,除棉花生长环境因素外,其组织也更加多元化。如何快速、高质量生产出优质原种,从而进一步扩繁并迅速推广,是摆在棉花育种及推广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围绕新疆棉花生产特点,从优选单株到原种生产中的种子繁育技术入手,提出了“分系优选混繁法”繁育原种技术,以期能为新疆原良种繁育提供技术支撑。
1 棉花“分系优选混繁法”繁种程序
根据棉花经济性状遗传规律及生育特点,为保持品种群体遗传稳定与优化提高,在全面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分析总结,提出棉花“分系优选混繁法”原种繁育技术。该方技术是以单株和分系选择为基本手段,明确了单株优选技术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多个优株行圃、优株系圃、分系保种圃,形成了核心种子—基础种子—原种的生产程序,其繁种程序如图1。
2 棉花“分系优选混繁法”实施内容
2.1 优株量化选择技术
包括株型、叶型(色)、铃型(重)、衣分、子指、种型(色)、絮色、绒长、比强度、细度、整齐度等10余个必考(测)重要指标,同时根据品种特性进行专门性状的选择(如熟性、抗病、抗早衰、含絮力等)。根据考测结果,铃重、衣分和绒长、强力等主要性状以大于该品种标准株年度平均数1个标准差以内为选择参考标准,建立起单株优选标准体系。建议入选单株在100~150株左右。以新疆陆地棉品种新陆中84号和海岛棉品种新海43号的优选单株性状为例介绍分布情况。
2.1.1 陆地棉品种单株优选技术
首先以叶型、株型、铃型等植物学性状为主,在蕾花期和絮期进行2次棉花典型株选择。秋季收获500株左右,进行室内考种检测,淘汰不达标株。如以新陆中84号为例,铃重与衣分等产量性状分别参考其标准差0.44 g和1.64 个百分点、对大于平均值5.40 g和44.74%的1个标准差以内(0.4 g和1.6个百分点)单株入选,可适当放宽些标准;而品质性状纤维长度、强力必须大于平均数30 mm和29.6 cN/tex以上1个标准差(1.0 mm和1.2 cN/tex)以内的单株入选,马克隆值则在平均数以下的单株入选,整齐度必须大于平均数85.6%的单株入选(表1、图2)。
2.1.2 长绒棉品种单株优选技术
以长绒棉新海35号为例,在单株选择时,铃重与衣分等产量性状参考其标准差0.32 g和1.62个百分点、对大于平均值3.3 g和32.5%的1个标准差以内(0.3 g和1.6个百分点)单株入选,而纤维长度、强力必须大于平均数37.2 mm和43.5 cN/tex以上1个标准差(1.1 mm和2.8 cN/tex)以内的单株入选,马克隆值则在平均数以下的单株入选,整齐度必须大于平均数87.8%的单株才能入选(见表2、图3)。
2.2 优系南繁精选技术
为加快繁种进度,对优选100~150株中的特优单株50株左右,于当年10月底进行海南加代,并进行隔离繁殖和去劣保优,建议至少对特优株行进行自交。在次年三月份,进一步去掉劣势和异质性株行。对入选的株行首先进行一次优株、优株行单收,用于下一步在新疆种植成株系;对其余同类型株系进行全部混收,用于下一步建基础种子田的生产。
2.3 三圃同繁精播稀植技术
于次年4月进行三圃同繁工作。
2.3.1 优株行圃
对中选的150株左右中的剩余优株100株用于保种圃建设,亦可将海南南繁的优株纳入其中,剔除劣质和异质性株行。
2.3.2 优株系圃
对南繁株系进行扩繁。首先对种子进行人工精选,去除异形籽、黄籽、破籽等。对南繁特优株系种子采用精播、适度稀植,株距可由原来的8.8~10.0 cm,改为13 cm左右,以一膜四行为例,播幅宽1.5 m,理论密度由270000株/hm2降为195000株/hm2左右,使产量基本保持较高水平,可迅速扩大繁殖系数。
2.3.3 原种圃
将南繁混系在土壤、肥力较好,灌溉条件有保障的棉田采用精量播种,进行大面积扩繁,于当年秋季即可完成基础种子田的建设,生产出原种。
3 “分系优选混繁法”的应用效果
由于连续多性状进行定向优化选择,从而使棉花品种重要性状指标得到持续提高和综合优化,并且群体保持了较高水平的遗传平衡,因此后代种群具有优良的生产能力和适应性。
该方法从第二年起实行的是从优株行、优株系、原种三级同步鉴定选择。因此,具有快速提高品种重要经济与生物性状,以及快速繁殖高质量原种的效果。
对新陆中84号基础种子田的100个株行隨机选取500个单株的进行考种和测试。纤维长度大于30 mm的单株主要集中在30.0~30.9 mm、31.0~31.9 mm两个分布范围,各自分别占总选株数比例的38.5%和29.5%。纤维比强度大于30 cN/tex的单株主要集中在30.0~30.9 cN/tex、31.0~31.9 cN/tex两个范围,分别占各自单株比例的36.8%和29.1%。所选单株平均绒长达到30.8 mm、平均比强度达到30.5 cN/tex,分别较改良前增加0.5 mm和0.8 cN/tex。同时,单株铃数平均较改良前平均提高1.49个、铃重提高0.3 g、衣分高1.2个百分点。
长绒棉新海43号单株纤维长度在37.5~39.0 mm的单株占到77.5%,纤维强力在43.5~47.0 cN/tex的单株占到68.3%,较改良前所选单株平均值分别提高0.9 mm和1.5 cN/tex,平均结铃数提高2.5个,铃重基本相当,衣分平均值达到33.6%。
4 讨论与结论
4.1 “分系优选混繁法”与其他繁育方法的关系
“分系优选混繁”技术是在“三圃制”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借鉴了美国和埃及棉花良种繁育过程中采取的“提高选择压力、优中选优”的策略和国内的“自交混繁法”繁殖技术,在提高品种质量的同时,克服了原原种繁殖周期长的不利因素。同时结合了四级种子生产程序的部分内容,提高了原种繁殖系数,为企业大面积生产良种提供了支撑。
4.2 关于良种繁育的组织形式
从生产实际看,棉花原原种繁育最好在育种单位或技术条件、生产条件、组织管理等方面具有坚实基础的原种场进行,因为他们对品种的综合表现及存在问题最清楚。原种和良种繁殖区应由育种者和种子企业共同协商确定。
参考文献
[1] 陈伟,赵云雷,龚海燕,等. 转基因抗虫棉sGK中3017良种繁育技术[J]. 2017,36(9):124-125.
[2] 郭香墨,刘金生. 棉花良种引种指导[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3] 郭香墨,刘金生,丰嵘,等. 我国棉花良繁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 中国农业科学,1996(12):28-30.
[4] 孙善康. 棉花原种生产方法探讨[J]. 种子,1988(5):90-93.
[5] 金林. 自交混繁法良繁技术的推广应用[J]. 种子,1991(4):80-81
[6] 陆作楣,承泓良,焦达仁. 棉花“自交混繁法”原种生产技术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0,13(4):14-20.
[7] 黄秀国,潘晓韵. 棉花良种繁育方法比较[J]. 中国棉花,1992(2):22-24.
[8] 朱鑫,聂磊,朱一丹,等. 棉花良种“统保分繁”技术体制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2(4):24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