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互式电子音乐作品创作的声音设计与实现

2018-11-22吴晨业

微型电脑应用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电子音乐乐章线条

吴晨业

(英国班戈大学 音乐学院,上海 200032)

0 引言

科技的飞速发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音乐创作的方式以及其表现形式。1948年,法国作曲家Pierre Schaeffer创作的“Etude aux chemins de fer”使用录音、剪辑、拼贴声音的方式,开启了电子音乐历史的先河,拓宽了音乐创作的空间,极大地丰富了创作材料。正如“Etude aux chemins de fer”与后众多的电子音乐作品一样,作曲家已不再局限于乐谱,音乐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电子设备和电声技术,这种全新的创作思维和创作方式使得作品的表现与欣赏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音乐不再通过表演者的演出来传递给观众,取而代之的是由音响组成的“音响乐队”。作品将现代科技融入传统油画,并将传统音乐作曲手法与电子音乐相结合,探索交互式的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

1 作品架构及理念

作品《四季》一共分为4个乐章,4个乐章独立又统一。

第一乐章春,以鸟声为素材,以aba的结构表现了刚刚立春,寒风依然凛冽的景象。a段宁静而悠远,描述了一副早春的景象。b段插入了第四乐章冬的元素,形成对比。

第二乐章夏,以海浪和水滴作为素材,相互对比前行,从一开始的独立存在的个体,到互相打断,最后融合在一起。

第三乐章秋,用了风铃和钟声元素,将声音弹性化处理,表现了一种热情、丰富、繁忙的景象。

第四乐章冬,运用了冰裂的声音素材,以aba的结构表现冬天寒风呼啸的景象,在曲子的最后又回到第一乐章鸟鸣的声音,预示着冬天即将过去,春天来临,与第一乐章相呼应。

1.1 创作前准备

在正式创作前,作者对于整个作品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和设计,首先设计了使用声音的原材料,不同季节采用了印象中会出现的声音,并进行采样。在整个电子音乐的制作过程中,前期对声音的采样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采样时对录音音质严格要求,才能在后期的制作中有更好的体现。

声音采样部分,因为有部分声音是无法在录音棚内实现的,如海浪声,鸟叫声,所以用了室外录音。

室内录音,使用了两只电容话筒(Nuemann-U87),以XY制式的摆位方法来进行声音采样,这样的摆放位置不会存在时间差和相位差。在录音过程中,因为一些声音很难采集,所以采取了拟音的方式,例如用捏塑料瓶来模仿冬天冰块裂开的声音。室外录音方式,采用了有线性录音技术的录音笔SONY PCM-D50进行采集和整理。

1.2 重塑声音

首先,拿到录制的声音,对所有的声音进行分类。对于声音的频率,声音是否有音头、音高,做一个大致的归纳。其次,对于所有的声音进行降噪处理,让所有被选用的声音是一个干净的状态。再次,利用GRM Tools插件,将同一个声音素材进行多次不同效果处理的尝试。例如,将一个短促的声音,改为长线条的声音,把延续很长的声音改成具有颗粒感的,有律动感的声音,具体的改变手法将在下文进行详细阐述。最后,根据设计好的机构,将声音有序的组织在一起,让零散的声音组合成一个有特征的“声音对象”。

2 声音处理手法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主要针对作品中所出现的作曲技法进行分类阐述并举例说明。

2.1 声音音响结构

(1)融合分离的短音响

在作品表现“秋”的第2秒时出现的一组有弹性的声音,这是通过对原始素材风铃的剪辑,并运用GRMTools中的Pitch Accum,Delay等几种手法组合而成,使得这个声音音响结构具有一个有趣的节奏感,并贯穿这个这一段。

用Pitch Accum调整音头的过程中,运用两个独立并且同时存在的Transposer来改变输入声音的音高,并设置了不同的延迟时间,调整了Pan的方向,录制了手动调整的过程,如图1所示。

(2)拆解长线条的声音

在作品“春”的第45秒出现的断断续续的声音,这是利用GTMTools中的Shuffling效果器,将原来长线条平缓的鸟鸣声拆解并重叠,使得单一的声音具有群感,如图2所示。

图1 手动调整音头过程

图2 单音重叠出群感

2.2 声音形态

“动作是一种能量运动的轨迹, 它激发发声体, 创造频谱形态的生命形式。从主体以及注视中的听者的角度看, 音乐的动作过程既是触觉、视觉也是听觉。此外, 它具有本体感受: 即, 它与紧张和松弛的肌肉有关,具备力度与阻力。”[1]声音形态的多样性能组合构建出不同的乐句,例如作品中通过形态的组合形成的“打断乐句”和“转移乐句”。

(1)打断乐句

在乐章“春”中,浪和水滴的声音相互打断、干扰,但在不断对比发展中,融合在一起。

(2)转移乐句

在乐章“秋”1分29秒中,颗粒性的低频引出持续长线条的低频,而颗粒性的低频由之前颗粒感的高频引出。这种由高频到低频,颗粒感到长线条转移的过程,使得声音更具逻辑和关联性。

2.3 蒙太奇手法的应用

“在音乐中, 蒙太奇 (字面意思为“组合”) 或声音拼贴 ( “粘在一起”) 是这样一种技术:新标记的声音对象或组合, 包括歌曲在内,是通过拼贴也就是蒙太奇创造的。”[2]《四季》的作者也将这种手法结合到电子音乐的写作中去,将许多不同频段的声音剪辑分开,然后在重新排列成为一组新的声音。例如,在“秋”这一段,将开头具有‘impluse’和‘vacillating’[3]的材料作为主题、中心的乐段,不断发展派生出长线条的声音。音乐一直到2分22秒将作品开头的几种声音元素密集地排列组合在一起,繁衍出新的节奏状态,使得整体音乐的发展更加具有连贯性、统一性与关联性。

2.4 空间手法的应用

“幻听音乐中的空间形式是基于审美创造的“环境”,该环境通过源绑定和频谱形态关系,构造出转型感知突发事件”[4]作品在“冬”中,也同样运用了空间感来营造冬天特殊的环境。从2分13秒至3分20秒持续性的低频进入,由起始地单一线条材料,经过有序的声场的叠加,音响频段越来越丰富,线条层次越来越复杂,直至最后又回到低频单线条的音响。在这个片段,使用了几层“持续性”声音材料的相互叠加,夸张化地表现一种黑暗的状态。这种空间状态的营造是整个“冬”部分的主要创作手法。

3 音乐可视化

3.1 交互技术的定义与分类

“交互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之间的动作,这种动作对对方产生作用。”[5]按照交互的对象可分为人人交互、人机交互、机机交互以及组合交互。

在《四季》作品中,表演者与ipad进行了人机交互,将画面和音乐相呼应。原本的电子音乐通过处理,产生不同的程序代码,从而造成不同的图像效果,这种将声音与画面连接起来的技术是通过傅里叶变换算法完成的。[6]

3.2 通过处理,实现声音可视化

为了实现声音可视化,作品《四季》的部分画面在处理时运用了傅里叶变换算法。将音乐输入“处理”中,通过傅里叶变换的算法,提取音乐中的频段赫兹与分贝大小的数据参数, 从而实现画面的不断变化。

在画面的选择和设计中,结合四季的主题,选用了赵无极的抽象派油画作为背景,做了四种图像处理,加上画面上手动控制和音乐可视化的图形来表现四季的概念。在第一乐章“春”中,表演者触摸屏幕产生的图像,给人一种万物生长的感觉,表达了春天的意蕴。在第二乐章“夏”中,通过音乐控制变化的部分运用了星云表现长线条的浪涛,而到了水滴画面,则是表演者通过手动控制。白色圆点的闪现表现了声音中水滴发散是的颗粒感变化。第三乐章“秋”中,动态和声音弹性都较为复杂,所以采用了变化的3d魔方来表现声音中比较有方向性和弹性收缩的声音。在第四乐章“冬”中,利用黑色射线覆盖和消散的感觉来表现声音中的厚重轻响变化。这些“处理”的代码如图3所示。

使用声音来绘画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实践,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声音可视化领域。本项目探索了音乐可视化领域,为今后音乐可视化的研究探索出一个新的方向。

4 总结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科学理念的不断创新,交互式电子音乐逐渐兴起,电子音乐不再是将声音样本预制好再通过扬声器传递给听众这种单向的模式,而是将很多新的媒介元素不断加入其中,形成了一种更加多元的表演模式。作者也不再只是作曲,而是开始设计拥有更丰富变化的音乐表现形式。作者将交互式电子音乐、传统油画与编程软件结合,通过对于电子音乐与交互技术手法的专业学习,将现代电子音乐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呈献给观众。

图3 Processing工程截图

当然要把电子音乐、交互、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想要达到整体有机融合的艺术效果,更加需要对于作品交互技术,电子音乐处理手段有更深入的探究。该作品不但进行了电子音乐创作,更加入了声音可视化等多媒体人机交互的手段,实现声音与影像的共同效应下,文化与科技的交互。

科技的发展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路,传统的电子音乐也需要不断发展。笔者将继续学习声音处理手法,探索多媒体交互技术,将通过更多的尝试,来表现传统与科技相结合之美。

猜你喜欢

电子音乐乐章线条
浅谈电子音乐在电影配乐中的体现与运用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如何提高电子音乐的艺术鉴赏价值
谱写肌肤新乐章
线条之美
电子音乐视觉化分析的多元理论与视角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20世纪西方音乐概览(之十三)电子音乐
烧脑的线条
舞出线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