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概念之新论

2018-11-22吴国运高春刚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格斗武术人体

吴国运 高春刚

1. 引言

武术的概念是武术文化发展的基石,对武术概念的本质问题进行探讨,有利于武术文化的正确发展,为武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具有根源性意义。正确定义武术的概念对引导武术理论的发展方向和武术运动的发展方向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意义。

2. 武术概念的解析

武术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特有属性,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搏斗和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技击对抗性、能够防身健体的人体运动。在21世纪的今天,武术概念的定义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有1978年体育系通用《武术》教材中将武术定义为:“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实战动作为素材,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相互变化的规律编成的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它是一种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1]。”2009年“武术定义和武术礼仪标注化研讨会”,将武术的概念界定为: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形式[1]。还有学者从武术的总体出发提出了武术概念的狭义和广义内涵:“广义的武术是指中华民族孕育形成的人体攻防技术。它是以个体之间的徒手或持冷兵器械的攻防对抗为核心,通过招数的变化与劲力的运化,达到搏、艺、身、心兼修的系统性人体运动[2]。狭义的武术是指作为体育运动项目的武术,即1988年全国武术专题论文研讨会定义的武术[2]。”这是根据当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对武术的概念赋予时代属性进行定义的新概念。武术概念的本质问题就是武术的起源与发展的问题,武术在不同时期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有不同的内涵,但武术的起源是一切武术概念的根源,解决了根源问题才能对武术概念进行正确定义,对武术的理论发展和武术的实践运动也有指导和引领性的学术意义。

3.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武术”

3.1 武术的唯物史观

武术追究其根本是“人”这个主体,武术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真真实实的存在,通过“人”这个物质主体体现出来,武术在人的运动发展过程中因需要而萌芽于远古狩猎活动,形成于战争,鼎盛于明清。这并不是只局限于亚洲这个地域,在全球都相同的发展历程,只是人这个主体在运用武术的时候,因不同的地域给与人体运动形式的不同称呼或者是一种符号,这种符号在中国我们称之为“武术”。近年来,受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影响,对武术概念进行深度解读时便会伴随着形象思维模糊、文本表述模糊、理解多层化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不同时期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武术理解程度差异的缘故,只是符合当时的知识体系和认知范围,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人们的认知会提升至新的高度,至此人们对武术概念的解读自然也会随之改变[3],外在形式的变化都是以人为核心。

我们在对武术进行定义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武术的概念进行分层、分类的方法下界定,一切从根源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途径。武术中的醉拳、鹰爪拳、螳螂拳、猴拳、蛇拳等,模仿人和动物的形态而形成的象形拳,是传统认知方式经验理性的产物,也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有密切的关联,它不但丰富了武术的内容,而且是武术文化的直接张扬。用唯物史观的视角,剖析武术的本质内涵是武术文化的内在要求,从宏观上来看,武术是人生存发展的本体技能之一,通过外在的影响因素形成现今系统、完整、独立的发展体系。

3.2 唯物辩证法视野下“武术”

武术是人体运动系统化、理论化的一种形式,以人体的不同角度理解武术将会得到不同的内涵。人在不同的阶段受外部因素的制约,对武术的需求是不同。原始社会时期,人体最基本的是解决生存,因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低下,人在生死磨炼中获得最基本的走、跑、跳、投、及劈、砍、刺等武术最原始的雏形[4]。封建社会时期,因战争的需要武术高速发展,以适应战争的需要形成大到千人以上的阵型小到单人格斗,并在血与火的战争中进行洗礼逐渐发展成各具特色的拳术、器术流派。封建社会晚期(明清时期),武术经历千年的历史洗礼,其招式、拳术、器术以及哲学理论以发展繁荣。民国时期,武术的中华文化受到外土文化的冲击,在国破家亡、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下国家提出强国强种的口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东方武术与西方格斗术,同时东西方理论与文化的大融合,促进武术的完善(将武术的单向技能发展到极致)。新中国时代,因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不断以现代技术对武术进行量化,这是武术在不同时期因社会因素的需要而高速发展。

从武术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武术不断从最原始的单一格斗术,发展成拳种众多、器术精妙、门派众多,并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独具中国特色的代表性文化。从地域属性看,武术因中华大地宽大广阔、民族众多所以逐渐发展成带有各个区域的地方武术特性,以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但各个地域的武术文化相互交流、冲突、融合又组成中华武术。从人体短短百年的发展看,在幼儿时期,武术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在青少年时期,武术使身体有规律的良好发展,促进身体各项素质的提高。在青年时期,武术在身体机能的发展上达到顶峰时期,其攻防格斗的技击性配合上人体机能的鼎盛期,将人体身体机能发展到极致。在中年时期,武术保持身体机能的平衡和稳定。在老年时期,武术的养生功能将减缓身体机能的下降,增加人体组织器官寿命。

综上所述,要对武术的概念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义,笔者认为要从事物最本质的物质内涵进行界定,武术就是走、跑、跳、投、及劈、砍、刺等单个格斗术进行组合成组合动作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成套格斗术,并以不同的时代背景为因素,以人体为基本元素,我们称之为武术。

4. 武术概念的阶段性发展

武术的历史性发展都是以人为中心,以身体机能为主体,结合历史性的时代背景、符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是具体的、有形的、物质的,武术是以人为载体,体现武术的历史价值性,所以我们应以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维视角来正视武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纵观几千年来的武术发展史,不难看出,中国武术是一种形神兼备、技道并重、内外兼修、体用俱备的“人体文化”。

4-1 武术概念的时间衍变

5. 浅析武术概念

学者专家们基本一致认为,武术是在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文化背影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5]。武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特有的,是在中国古典哲学指导下的产物[2]。唯物史观的思维来探索武术的概念属性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唯物辩证法的方法来认识武术是其必不可少的方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武术产生于生产力,经济基础推动着武术的发展,上层社会的发展走向引导者武术的发展方向。武术也在其历史的长河中因时间、地点、地域、环境、社会、人类发展的需要等因素影响,其武术概念是随历史的发展不断注入其新的文化内涵,所以武术的概念是不断辩证发展,要确定武术的概念,只要在当代社会背景下,适应人类的发展需要的武术就是武术的概念。

6. 结论

武术概念是认识、研究和发展武术的起点。目前对武术概念的认识存在着许多分歧。该文对武术的产生、发展与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证了武术的本质特征,从而确立了武术的概念。武术作为一项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华,是随着人类社会开展逐步演变而成的,是通过人类自身条件以及当时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武术是一个抽象的意境,也是具体的招式,但都是以人体机能为物质主体,武术就是走、跑、跳、投、及劈、砍、刺等单个格斗术进行组合成组合动作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成套格斗术,并以不同的时代背景为因素,以人体为基本元素,我们称之为“武术”。

猜你喜欢

格斗武术人体
人体“修补匠”
人体冷知识(一)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张伟丽 格斗玫瑰
人体可笑堂
第八道格斗料理
格斗料理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人体运动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