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甸地震灾区全民健身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11-22王先飞刘海军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鲁甸灾区全民

王先飞 刘海军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2014年8月3日发生了6.5级地震,面对困难重重的灾后重建任务,党的坚强领导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动力保证,人民群众、军人、志愿者和灾区居民的万众一心为灾区人民带来信心。汶川、玉树等地震灾区的灾后恢复重建积累的宝贵经验,为鲁甸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方法。通过三年的重建城乡面貌、生活环境、体育设施、房屋建设等都在快速发展,灾区人民得到了及时安抚。

当然,地震灾难对灾区人民的影响涉及到许多面面,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伤害了灾区人民的生命和家园,地震后,震区居民的心理受到了严重打击,历经生离死别的灾区人民心理、生理都受到了很大影响[1]。在经历了三年的灾后恢复重建和党中央的一直关心下,灾区人民心里得到了良好的引导,更愿意自发的参与到各种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体育活动中来。

近些年来,云南省地质灾害频发,从鲁甸8.3地震到现如今大小余震发生几百余次,灾区人民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受到了很大创伤。在恢复重建的背景下,对鲁甸地震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现状、特点及其发展进行研究,对搞好鲁甸灾后重建,实现地震灾区体育文化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

选择鲁甸地震灾区龙头山镇、大水井、火德红乡3个极重灾区和光明村、沿河村、红石岩3个村落及体育社团的居民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知网数据库》、期刊、网络、论文集等形式,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有关地震灾区全民健身方面的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参考。

1.2.2 问卷调查法

对地震后鲁甸的3个重灾区所辖的街道办事处、社区健身场所和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了81份,回收率为81%。其中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为96%。

1.2.3 实地调查法

为了解云南昭通鲁甸地震灾区的发展状况,掌握相关的真实材料,多次前往龙头山镇、大水井、火德红乡进行调研,重点调研地震后全民健身的现状,为本文提供真实资料。

1.2.4 数理统计法

对鲁甸地震灾区居民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运用Excel和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对所得出的数字进行汇总,从而得出与研究有关的相关数字。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地震灾区体育场地设施现状

地震发生后,通过三年来的重建,灾区的体育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变化,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大大超过震前水平。以龙头山镇为例,体育场地设施的修建现在正在进行中,现已修建场地有中学1个体育馆、8个室外篮球场;小学3个体育场;1个游泳馆,5个羽毛球场,公共活动场所还未完成修建,还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

2.2 地震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现状及分析

2.2.1 健身动机

健身动机是地震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心理动力[2]。灾区居民拥有健康的健身动机对居民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有着重要作用,它提高了居民的认识、激发运动兴趣、保持了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持久性。

表1 地震灾区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动机(N=78)

表1的调查显示:(1)“散心减闷和休闲娱乐”是灾区居民参与健身活动最主要的动因占47.44%和33.33%;(2)“人际交流”占26.92%;(3)“增强体质”占17.95%。地震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的健身功能的认同比较弱,灾区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健身动机单一,主要以“散心减闷和休闲娱乐”为主,“人际交流”为辅,而选“增强体质”的才占17.95%。经卡方检验,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在性别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x2=0.810,p=0.937﹥0.05)。

2.2.2 健身形式

表2调查显示,灾区居民选择“与朋友一起”参加健身活动的最多,男占38.46%、女占16.67%;其次是“与同学一起”男占25.64%、“与家人一起”女占12.82%;“参与社区活动”男占19.23%、“与同学一起”女占7.69%等自由组合形式为主。经卡方检验,居民参于体育健身活动的形式在性别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x2=0.705,p=0.217﹥0.05)。需要指出的是,选择“与朋友一起”参加健身活动的人数和所占比例均为男女最高比例,是灾区居民的主要健身形式,可见居民的健身形式与健身动机、健身群体是相关的。

2.2.3 健身场所

表3显示,地震灾区居民在健身场所的选择上,(男)依次为公共活动场所、小区、其他(如:学校体育场、游泳馆等)、公路街边、住宅、单位场所和自家庭院等;(女)依次为公共活动场所、公路街道、小区、其他和单位场所。总体来看,居民参与体育活动主要选择公共活动场所和自家小区等。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次调查的6个街道社区中有6个社区的体育场地都达不到基本要求,乡镇体育场正在不断的建设中,通过走访调查相关领导对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未来的一年中体育场地设施将大规模的建设,并超过原来规模,现大多借用所在地方学校、街道的场地开展体育活动。总的来说,居民参加健身活动的场所还不算完善,健身场所比较单一。

表2 地震灾区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形式(N=78)

表3 地震灾区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场所(N=78)

2.2.4 健身时间

表4、表5的调查结果显示,鲁甸地震灾区居民有主动参加健身的愿望,但每周参加的频次是不相同的,有的居民坚持每天练;有的每周锻炼2至5次;少部分1周只锻炼1次。其中,每周参加健身锻炼达到2次以上的有41人,占52.56%;每次健身时间达30min以上者62人,占79.48%,这一数据低于我国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城乡居民每周的锻炼次数和时间[2]。每次健身时间在60min以上的居民人数和比例远低于全国水平,说明在发展落后、经济落后和体育文化落后的地震灾区,健身活动还未完全融入居民生活,成为地震灾区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灾区居民每周参与健身的次数小于等于1次的占47.43%,大于6次的占1.28%。由此可以看出,地震灾区居民每周锻炼的次数比较低,居民体育活动开展还在比较弱,而由表5可知,居民每次参与健身活动的时间大于30分钟的占79.48%,居民健身次数跟每次健身的时间是成反比的。经卡方检验显示,居民每周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次数及每次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时间都不具有显著性性别差异(x2=0.536,p=0.76﹥0.05)(x2=1.770,p=0.413﹥0.05)。

表4 地震灾区居民每周参与健身活动的频次(N=78)

表5 地震灾区居民每次参与健身活动的时间(N=78)

2.2.5 健身认知

全民健身在地震灾区开展离不开健身知识的普及,灾区居民对健身知识的认识提高了,居民健身态度就得到相应转变,健身活动的开展将会得到快速发展。下表是对地震灾区居民对《全民健身纲要》的认识程度的调查。

表6调查显示:在对地震灾区居民对《纲要》认识方面的调查中,居民对《纲要》了解的占12.82%、不了解的占24.36%、从未听说过的占62.82%,可见地震灾区居民对全民健身的了解是欠缺的,政府和相关体育部门的宣传力度是不够的,应加大对地震灾区居民全民健身知识的宣传。从调查中可以知道,灾区居民健身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靠电视等媒体报道,而对于灾区居民来说,大部分居民文化水平低,经济落后,自然对体育知识的需求也就低,应该加大体育健身知识的宣传。

表6 居民对《全民健身纲要》的认识(N=78)

3. 结论

3.1 灾区的居民的健身动机单一,对健身知识的认识薄弱。“散心解闷和休闲娱乐”是灾区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最主要动因,对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在性别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3.2 灾区居民选择健身的形式针对性差,选择“与朋友一起”参与健身活动的人数男女所占比均最高,性别对居民参于体育健身活动的形式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3.3 地震灾区体育基础设施数量现主要以学校为主,还达不到灾区居民的需求,后期体育设施场地建设将超过震前水平。

3.4 地震灾区居民每周锻炼的次数比较低,体育活动的开展弱,居民的健身次数跟每次健身的时间成反比。居民对《纲要》的了解较低。灾区居民每周参与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在性别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4. 对策

4.1 完善公共体育场所及设施建设

体育场馆与灾区重建结合,是灾后重建规划的重要环节,灾后重建应结合灾区的文化特色,既保存原有文化特色,又具有现代文化氛围,为灾区居民建设一个特色的文化小镇。体育场馆的建设在重建中具有显著性影响,必须要高度警惕防止重建体育设施变成形象工程,重建的体育设施应该以公共活动场所为重点,满足灾区居民为目的,避免场馆的闲置,提高利用率。同时可以试行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节假日的开放,形成各级各类体育设施相互连接、互为补充的体育资源的利用格局,让灾区的居民享受到各种各类的体育活动,从而促进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4.2 加强全民健身知识的宣传

全民健身知识的普及是对个体健康发展的重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有利于满足国民的健身需求;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生活状况;有利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培养国民爱国主义思想,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3]。现代社会是一个电子信息时代,针对贫困的鲁甸地震灾区来说,全民健身知识的宣传是刻不容缓的,只有灾区居民的体育认知提高了,全民健身才能快速的开展起来。相关职能部门如乡文化站或(村文化室)积极落实《纲要》的宣传,制定相应的体育健身计划,通过运动会、文化演出和野外活动等活动的开展,对地震灾区居民宣讲科学健身知识、科学健身方法。

4.3 加强体育社会指导员等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地震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离不开体育人才的引入,鲁甸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数量配备上存在很大缺口,鲁甸地震灾区属于昭通市中长跑体育项目的重要发展地区,因此在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可修建体育类学校,从而引进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带动当地的体育文化的发展。依托学校体育教师、体育特长生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而建立基层健身指导机构,从而带动灾区居民的健身意识,提高灾区居民的健身热情。“形成以学校为主体,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优秀运动员和社会人士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构建发散性的全民健身指导网络”[4]。从而扩大灾区体育文化的宣传,提高居民对全民健身的认识,让全民健身活动在灾区快速普及。

猜你喜欢

鲁甸灾区全民
全民·爱·阅读
利用简单几何原理 制造可作为灾区紧急避难所的帐篷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可持续全民医保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我们的鲁甸(组诗)
让我轻轻地把鲁甸拥抱(节选)
目击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烈度分布与房屋震害特征
中华儿慈会为玉树地震灾区提供100 万元紧急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