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云南“七七”献金运动
2018-11-22
1938年7月4日,国民政府规定每年7月7日为抗战建国纪念日。全国各地在这一天都要举行大规模的纪念活动,追悼阵亡将士和死难同胞。同时,全国各地都设“献金台”号召民众献金,以“慰劳及抚恤伤亡将士,及其家属”[1],一般称之为“七七”献金。
一、“七七”献金运动的兴起
“七七”献金运动最早起源于武汉。1938年7月抗战建国纪念日前夕,武汉会战序幕行将拉开,时国民政府虽已宣布迁都重庆,其军政机构仍留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倡议在武汉三镇举行纪念“七七”周年的献金运动,其旨在“对内可以表现我举国民众一致团结,各尽财力,增强抗战力量之赤诚,对外亦可以表现我国同心同德,誓必打倒暴敌,争取最后胜利之决心”[2]。随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七七”献金运动迅速在全国展开,并固定成为抗战建国纪念日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
二、云南省“七七”献金运动的概况
云南省的“七七”献金运动由云南全省各界抗敌后援会负责组织实施。1937年7月30日,云南全省各界抗敌后援会(以下简称抗敌后援会)成立,以积极援助政府抗敌为宗旨。每年在“七七”抗战周年纪念日前夕,抗敌后援会即着手安排有关“七七”献金的有关事项。“七七”献金采取劝募办法,按照《云南全省各界抗敌后援会“七七”献金运动指导员策动办法》(图一)之规定,在省会方面,抗敌后援会函聘各单位(团体)主要负责人为指导员,负责本单位(团体)的劝募工作[3]。外县方面由后援会函请当地军政机构负责办理并令当地抗敌后援会分会协同进行。“七七”献金严禁摊派或者其他形式的强制募捐,主要通过宣传发动民众自由认捐,“富有资财或营业有厚利者”须函请其参加并以舆论力量劝促之[4]。献金宣传以在各单位会议或书刊壁报宣传讲述献金意义,学校学生、社会团体等组织宣传队,分组宣传,并印发告民众书及标语画报,以资激励民气。献金时,要求各机关长官、工厂团体负责人、社会领袖必须亲自到场参加献金以示倡导。
1938年7月7日,云南省各界“七七抗战建国纪念大会”,为鼓励各界踊跃献金救国起见,由抗敌后援会于省党部门口设置献金台,收集各界献金。据报载,当天由午前11时至午后10时止,各界前往献金者,异常踊跃。省主席龙云率省、市高级领导亲临现场带头献金,各机关团体学校也多推举代表到台献金,情形十分热烈。事后统计,仅“七七”当日,云南各界献金旧滇币32,060元。接下来的三天,人民献金热情依然高涨,献金运动不得不一再延期,总计七日开始截至十日结束,共计募获旧滇币七万三千余元[5]。
1938年至1945年,每年7月7日抗战建国纪念日云南省抗敌后援会都要组织“七七”献金运动,共计八次。根据现有掌握的史料,我们以昆明市为例,对云南省“七七”献金运动献金情况做初步梳理,详见下表:
昆明市“七七”献金运动数额统计表[6]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上表只列出了现金收入,金属货币及实物尚未包含在内,事实上这部分的捐献数额也非常可观。1938年,昆明市“七七”献金运动中就募获“滇银币,一元二枚,半开四十八枚,二毫一百三十七枚,中央银币,壹元十五枚,半元二枚,二毫九十四枚……足金戒指四只,九成金戒指四只……足金银锭三只”[7]。第二,表中数据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通货膨胀。据研究,昆明“1945年时的物价指数是战初1937年的2000余倍,此时的法币发行量也大大增加,1945年仅昆明地区的法币发行额就涨幅惊人,达到前一年的17倍,1938年的8000余倍”[8]。如按实际购买力此计算,昆明市1945年“七七”献金的金额最多相当于战初的9823元。因此,昆明市八年“七七”献金实际数额的变化幅度并不大。
图一 云南全省各界抗敌后援会“七七”献金运动指导员策动办法
上表仅反映省会昆明市“七七”献金运动的基本情况,云南省其他县区、设治局因数据不全故未被列入。事实上,云南各地献金运动也组织的井井有条,民众爱国热情不甘人后。1938年,在省会昆明举行献金运动的同时,“各外县于抗战建国纪念日,亦有同时举行献金运动者”[9]。1942年7月7日抗战建国五周年纪念日,宣威县(现为市)于“七七是日就县党部召集各界举行纪念典礼,并公祭阵亡将士及殉难同胞,……同时,在县府门口设献金台一座,鼓励各界踊跃献金,……献金办理结束,共收获国币15723元9角”[10]。类似案例,在档案材料中不胜枚举。由此可推测,云南全省在抗战期间“七七”献金总数应超3000万元。虽与一些经济强省相比殊觉逊色,但对地处西南一隅,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云南而言,有这样的成绩已属不易。
为鼓励民众踊跃捐输,积极参加“七七”献金运动,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的奖励政策。云南省的“七七”献金运动在城市主要侧重动员各单体或团体相互竞赛,在农村以乡镇为单位进行竞赛。云南抗敌后援会要求献金经收款物应详登记,待献金完毕领获收据(图二),“就各单位献金数额核定优胜在等第予以荣誉之上奖励”[11]。1941年,昆明市根据献金数额之多寡,呈请国民政府行政院奖励在当年“七七”献金运动中有突出贡献的昆明市22名(个)团体和个人,颁给人民荣誉状况(奖状)一方,其中市民黄美之个人献金达5000元,获颁“慷慨输将”匾额一方[12]。1943年,石屏县在抗战六周年“七七”献金运动中,计有赵县长、张盛荣先生、省立石师、陶村小学、妇女会、钟秀女校、石屏小学、锦屏乡中心小学,宝秀第二献金台、丝绵业公会等十个单位献金竞赛优胜,每单位将给锦标一面[13]。
“七七”献金的用途主要是慰问抗战将士,慰问对象包括阵亡军人家属、残废荣誉军人及现役军人三类。通常情况下,云南“各市县七七献金照案以三分之二解交本会连同本献金以期半数解交全国慰劳总会作慰劳前方将士之用其半数作为慰劳驻防本省抗敌将士之用,以三分之一照案拨归献金各县作慰问征人家属基金”[14],除此之外,献金中极少部分也用以购置奖品。
图二 1944年昆华民众教育馆、教厅剧教队“七七”献金收据
三、云南省“七七”献金运动的意义
1938年至1945年期间,云南省的“七七”献金运动共举行了八次,无论从规模、次数还是最终的成果来看,“七七”献金运动在云南的整个劳军募捐运动中地位非同一般。首先,宣传了全民抗战的思想,扩大了救亡运动的范围。云南省抗敌后援会和民间团体在动员民众献金时,进行大量且深入的宣传,扩大了参与民众的范围,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抗日救国的行列中来,真正践行了全民抗战思想。其次,“七七”献金运动,鼓舞了前方将士士气,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据统计,云南在八年抗战期间,共征募兵员381,593人[15]。这说明人口仅1200万的云南每30人中就一个人奔赴战场。这意味着有数十万个家庭失去了经济支柱,当家中男丁出征离家,必然影响劳动生产,家庭收入减少。军人家庭普遍面临着权益保障、生产及就业、医药、通讯、婚丧、子女教育等诸多生活困难问题。“七七”献金运动募获的资金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军属的慰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军人家庭的生活窘境。最后,通过包括“七七”献金在内的一系列劳军募捐运动,普通民众的爱国热情被激发,国家认同进一步加深,起到了凝聚人心,提升民气的重要作用。
[1]《咨为准咨复办理七七献金一案情形准予备案覆请查照》,《云南省政府公报》第十卷第七十八期,1940年9月10日。
[2]《抗战建国纪念日武汉设置献金台》,《云南日报》1938年7月6日第三版。
[3]《云南全省各界抗敌后援会“七七”献金运动指导员策动办法》,云南省博物馆藏。
[4]《云南全省各界抗敌后援会发动抗战七周年“七七”献金运动实施办法》,《云南省政府公报》第十六卷第二十八期,第8页。
[5]《各界献金昨日结束共收获七万三千余元》,《云南日报》1937年7月11日第四版。
[6]该表数据主要来自:1.1938-1946年的云南省政府公报;2.1938-1946年《云南日报》;3.《抗战时期的云南——档案史料汇编(上)》七七献金一节。表中数据在原始档案材料中使用的计数单位并不统一,有旧滇币、国币两种,本文在引用时为统一起见,全部换算为国币单位。
[7]同[1],第36页。
[8]赵婷婷:《抗战时期昆明市中下层市民经济生活考察》,云南师范大学2017届硕士论文。
[9]同[1],第35页。
[10]《宣威县政府办理“七七”抗战五周年纪念暨劳军运动情形呈》,云南省档案馆编《抗战时期的云南——档案史料汇编(上)》,重庆出版集团,2015年,第315页。
[11]同[4],第9页。
[12]《令抗敌后援会:淮行政院秘书处函送昆明市七七献金奖励清单及奖状一案令仰转发具领报查(附表)》,《云南省政府公报》第十四卷第十七期,第11-14页。
[13]《石屏县政府转报办理抗战六周年“七七”献金运动情形呈》,云南省档案馆编:《抗战时期的云南——档案史料汇编(上)》,重庆出版集团,2015年,第321页。
[14]同 [4]。
[15]孙代兴、吴宝璋编:《云南抗日战争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