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党员志愿服务需在增强专业化上下功夫

2018-11-22■常

党的生活(江苏) 2018年10期
关键词:志愿党员服务

■常 组

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是加强新形势下党员队伍建设的有效举措,是推进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途径,对引导广大党员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居民、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近年来,常州市把开展党员志愿服务,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有力抓手,并与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相结合,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健全制度、打造品牌等措施,使党员志愿服务成为常州党建工作的一张亮丽名片。党员志愿服务虽然较以往在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服务质效上有长足的提升,但也存在一些现实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少数党员对志愿服务理念还不清。一些党员对志愿服务缺乏党建思维和理性思考,简单机械地把志愿服务理解为“学一回雷锋”“做一件好事”,想起来就做,忙起来就放,容易让群众误认为党员志愿服务是一场“作秀”。有些单位,尤其是部分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对志愿服务不关心、不重视、不提倡、不支持,导致党员参与率偏低,出现了行业领域内的不平衡现象,不利于志愿服务的持久开展。

志愿服务社会认同程度还不高。党员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制虽然初步形成,但组织化程度相较于文明城市创建、安全生产检查、社会综合治理等政府强制性工作要求而言,总体偏软偏弱,能够统筹利用的资源非常有限。因此,在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提供便民利民服务措施上相对单一、效果上相对不足,致使党员志愿服务在社会中的认同程度还不够高。加之许多在职党员因工作原因、离退休党员因身体原因、少数无职党员因生计原因,不能全天候正常化地参加志愿服务,也导致志愿服务人数基数虽大,但对标充分发挥作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现有的激励与关怀机制还不够。目前,对党员开展志愿服务的激励关怀机制还不够健全,一般还停留在“自我付出、无私奉献”的层面。相比于过去蜻蜓点水式的党员“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当今社会条件下常态化的志愿服务要求更加深层和专业,必须有一定的经济保障、权益保障和知识保障为基础。缺乏完善的激励关怀机制,任何一个党组织和党员都难以为继。所以,如何把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如何把社会激励和组织激励相融合,构建一个志愿服务与激励关怀相互衔接、彼此支撑、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格局,是当下推进党员志愿服务、营造全社会人人争做志愿者、人人尊重志愿者的社会氛围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在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的生动实践中,我们认为今后还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客观实际,在优化价值理念上下功夫、在提升层次上下功夫、在增强专业化程度上下功夫、在强化激励保障上下功夫,努力完善党员志愿服务体系,带动和促进社会整体文明进步。

用“科学培训”提升党员志愿服务专业度。专业化是党员志愿服务的努力方向,前提是要提升服务理念,使广大党员深刻理解“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高效针对的专业价值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根本方向,把理念价值转化为服务的内生动力,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主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一方面,要加大志愿服务理论培训,对党员志愿者分领域、分年龄、分阶段开展志愿精神与服务技能等方面的系统性专业性培训,提升党员志愿服务者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应加大志愿服务实践锻炼,使党员在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审视、自我校正、自我认同、自我满足,把志愿服务精神和党性修养传递给身边人、周围人,使志愿服务成为党员个人和社会大众的自觉行动和不懈追求。

用“信息手段”扩大党员志愿服务覆盖面。信息化和便捷化,是当今条件下党员志愿服务的有力武器。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网站、微信、微电影等媒介,采取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党员志愿服务典型人物、典型案例,广泛宣传“让志愿服务流行起来”的公益理念,创新宣传模式,加大宣传力度,以党心聚民心,用善心传递爱心,吸引更多的党员和群众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使党员志愿服务从“内部小循环”走向“社会大循环”。同时,建立党员电子身份信息系统,党员个体可以通过电子身份证,微信扫码签到,“持证”参与活动,提升志愿服务的参与率和便捷度,方便党员志愿服务的全程记录、跟踪了解和信息反馈,为今后活动的优化提升、党员的评议考核和日常管理等提供重要参考。

用“品牌理念”放大党员志愿服务影响力。品牌化是党员志愿服务走向高端、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基础。要注重加强品牌联动,形成集聚效应,积极整合一批服务对象近似、服务功能互补的品牌,例如,将“老年免费午餐”“上门健康体检”“办事代理”等品牌有机整合,形成居家养老“一条龙”服务,形成志愿服务“产业链”的有效衔接,放大社会影响。要着力加强服务亮点培育,通过典型人物、典型项目、典型经验,连点成线、以点带面,提高群众和社会对党员志愿服务的认可度,营造志愿服务新风尚。

用“开放模式”建立党员志愿服务新机制。开放既是党员志愿服务未来发展的显著特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加强组织统筹融合管理,发挥政府政策规章的导向作用和党建带群建的组织优势与机制优势,联合宣传、民政、人社、团委、妇联、工会、高校等部门单位,全面整合志愿团队,形成志愿服务的合力。大力加强与专业志愿机构和相关协会、学会的合作,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党员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做到保障有力、激励有效、引导有方、考评有法。注重与著名企业、知名爱心人士和慈善机构的长效联系,在党费支持之外,统筹解决志愿服务的经费支出问题,构建进有渠道、出有通道、收支平衡的活动经费保障机制。努力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探索将党员志愿服务与评先评优、公益项目、专项服务、政府资助、教育奖励、诚信体系、货币贷款等社会资源有机衔接,推动党员志愿服务深入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志愿党员服务
我是党员向我看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以志愿,致青春
“倔”楼长是个老党员
党员之家
“被志愿”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党员标准是什么?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