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时间——德国新媒体艺术
2018-11-21
《凝固的时间——德国新媒体艺术》展览于2017年9月17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2号馆2层圆满开幕。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德国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主席瓦尔特·斯迈林、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德国艺术家代表朱利安·罗斯菲德等嘉宾出席开幕式。
本次展览描绘了德国媒体艺术的基本发展轨迹,以“凝固的时间”为主题,通过7位新媒体艺术家的经典作品,突出新媒体艺术的特征,消解大众与艺术的隔阂,突破原有的媒介,将单一的艺术通过不同的展示方式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作为承载观念的载体,让人们感受到作品以外的体量和学术价值。
尤尔根·克劳克的作品《我行我立》,由7个等离子交互式屏幕组成,通过对身体的强调不断质疑性别身份,同时这些“记录”的诸多细节又组成了一个现实存在的、独立的视听场域。马塞尔·奥登巴赫乐于探索编码形式的社会现实及规范是如何成为人类记忆感知的来源。哈伦·法伦基与其搭档亚历山大·克鲁格,从其各自专业领域出发,保留了随笔和电影(摄影)的特点,尤其关注感知的规律,即机器制造的图像世界如何操纵感知,乃至于形成和改变观者的世界观。
法伦基2006年的視频装置《110年后工人离开工厂》使用了12个并排连接的显示器,以1895年鲁米尔纪录短片《工人离开工厂》为起始,向观众展示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影片中的工厂。朱利安·罗斯菲德的影像装置《我的家乡是一片乌云遮蔽的黑暗土地》,是以考古的方式对德国和地区历史的表现。
克莱门斯·冯·魏德迈介入了戏剧化描写、纪录片式、随笔式的画外音、反乌托邦和乌托邦手法等相融合的创作领域。2013年,魏德迈为罗马国立当代艺术馆专门创作了作品“CAST”。回顾了意大利罗马电影城的历史。影像装置作品《开端,活人之死》是用电影史中一些经典场景重新编辑组合而成的作品,揭示了雕塑以及其生产制作、膜拜和毁灭是如何以电影的方式来呈现的。
黑特·史德耶尔的视频装置《如何不被看到:一个该死的说教.视频文件》以顽皮诙谐的方式处理教育与教学录像,作品中的场景色彩响亮且多样,没有经过精雕细琢的处理,使观众时而进入像素的空间,时而又面对绿幕,最后来到类似废弃战场的测光校准区域,仿佛在数字和电影的技术世界穿行。朱利叶斯·波普在2003至2006年间创作了《比特.瀑布》标志着数字艺术或者说作为自然映像的数字艺术时代的到来。艺术家采用工程和计算机技术与视觉艺术相结合的方式,将自然要素——水序列化成速度可控的人造水滴。
此次展览是对战后至今的德国当代艺术进行专题性梳理,也是一次向中国大众呈现完整且独特的德国影像艺术观赏体验,同时对两国艺术的文化特性进行交流,在合作当中互相了解,互相学习。展览期间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公共教育项目,完整地展示了德国当代艺术的学术性和探索性。
此次今日美术馆举办的《凝固的时间——德国新媒体艺术》作为德国8系列展览的一个分支,以新媒体的形式全面地展现了德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这场由老中青艺术家共同组成的重大展览,从学术上梳理了影像艺术的发展脉络,从技术上展现了科技对于艺术的在不同时期的影像。同时还以丰富的展示形式全方位的呈现出跨界媒体的多样性,其中既有创作语言的多样性,又有创作主题的多元性。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为中德艺术的相互借鉴、学习、沟通、交流都创造了良好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