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大仙信仰与粤港澳文化认同

2018-11-21韦秋圆

神州民俗 2018年9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粤港澳

[摘 要]黄大仙传说与黄大仙信仰密切相关,它起源于晋代浙江金华,明朝中晚期辗转广东,最后落脚香港、澳门等地,传说本土化、地域化后形成独具特色的岭南信仰,至今香火鼎盛,在粤港澳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粤港澳同属一个地理单元,有着相同的文化根基,但港澳漫长的殖民历史会影响个人身份认同的建构。从民俗认同至文化认同,黄大仙信仰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可以产生新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黄大仙信仰;粤港澳;民俗认同;文化认同

一、黄大仙信仰溯源及传播

黄大仙的最早记载刊录于东晋葛洪的《神仙传》:“皇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忽然,不复念家。其兄初起,入山索初平,历年不能得见。后在市中,有道士善卜,乃问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今四十余年,不知死生所在,愿道君为占之。道士曰: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姓皇名初平,是卿弟非耶?初起闻之,惊喜,即随道士去寻求,果得相见。兄弟悲喜,因问弟曰:羊皆何在?初平曰:羊近在山东。初起往视,了不见羊,但见白石无数。还谓初平曰:山东无羊也。初平曰:羊在耳,兄但自不见之。初平乃俱往看之,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变为羊,数万头。初起曰:弟独得神通如此,吾可学否?初平曰:唯好道,便得耳。初起便弃妻子,留就初平,共服松脂茯苓,至五千日,能坐在立亡,行于日中无影,而有童子之色。后乃俱还乡里,诸亲死亡略尽,乃复还去。临去,以方授南伯逢,易姓为赤,初平改字为赤松子,初起改字为鲁班。其后传服此药而得仙者,数十人焉。”这说明早在东晋时期,黄大仙传说业已流传。而且文中主要是记叙了黄大仙“叱石成羊”、“得道升天”的事迹,这些情节也成为日后其他典籍刊录黄大仙仙迹时可参考的范本。在金华一带,历代君王立祠祭祀,文人墨客挥毫吟咏,黄大仙事迹广为流传,黄大仙信仰便也从传说中衍生而出。

黄大仙信仰最晚于明清末年传入广东,传说被修改,然后与当地地方风物重新发生联系,成功实现了本土化,归结起来大致有罗浮山、广州、佛山、新会、东莞几个附会点。其中罗浮山野人传说被认为是黄大仙信仰岭南地域化的重要基础,它把葛洪、罗浮仙山、服丹成仙等结构成一个完整的民间传说系统,成为黄大仙地方化的起始。而不管是在何处与何种稀奇风物发生联系,黄大仙传说总离不开“普世救济、乐善好施”这一主题,黄大仙被塑造为人们心中医术高超、乐于助人的能人形象,地位崇高,吸納了很多信众,深受人们虔诚信奉。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就记载了黄大仙乐善好施的事迹,如“有道士邓守安者,尝见其足迹长二尺许。大均尝至罗浮,一人云,有僧于黄龙洞遇一老者,意其为黄野人也。拜求丹药,老者指虎粪示之,僧见虎粪犹暖,有气蒸然,且杂兽毛,腥秽不敢尝。俄而虎粪渐消灭,仅余一弹丸许。一樵者至取吞之,异香满口,后得寿百有余岁……有一伛偻者遇之,令于道上俯拾一石以进,及起则腰膂自如。又有樵者,患脚疮不愈,一老人隔溪唤之使前,手削木皮傅之,其疮即愈。”满足僧徒延年益寿的心愿、治愈老者脊背弯曲的病痛、治愈樵夫脚上的疮……可见,黄大仙不仅法术高强、医术高超,而且还怀有一颗仁慈之心,乐于助人。这种慈悲为怀的精神也直接影响黄大仙信仰在香港、澳门的传播及发展。

辛亥革命后,广东局势动荡,灾祸连绵。1915年据传道士梁仁庵扶乩得到黄大仙的乩示,要躲避战乱“此地不宜久留,必须向南迁徙,再创黄大仙分庙。”

于是,梁仁庵奉旨把黄大仙移至香港,重设分庙——普宜坛,1921年再设啬色园为主要管理机构。自啬色园创立之初,就不单单只是一个重要宗教场所,它充分发扬黄大仙“普济劝善”的精神核心,将宗教信仰与慈善精神紧密结合,在过去,它广设学堂、悬壶济世、接济穷人等等,在民众中树立了美好的形象,赢得良好的口碑。至今这一精神依然还在得到有效践行,笔者在查阅近期《香港文汇报》时发现了不少啬色园慈善基金会捐助善款的报道,例如在今年2月18日的一篇题为《各界施援手,死者获30万》的新闻报道中,针对一起导致19人死亡的严重交通事故,啬色园表示,其紧急救助基金会将捐出150万元(港币),为事件中有需要的家庭或人士做经济支援,以解燃眉之急,并盼早日渡过难关,有关捐款将透过社会发放。”类似的报道不胜枚举,一方面慈善有利于黄大仙信仰的发展,另一方面黄大仙信仰也助推慈善事业。在香港还流传着很多黄大仙显圣灵验的故事,为了得到黄大仙的垂怜,市民又纷纷争抢上“头炷香”,这也成为香港热闹的年节习俗。总之,就如今发展现状而言,黄大仙信仰在香港发展得最为鼎盛。

澳门民间信仰体系庞杂,有妈祖、观音、土地、财神等等,但黄大仙信仰于何时传入澳门这个问题,笔者暂时还没有找到直接有力的证据,甚至只见很多文章只有简单零星地提到黄大仙在澳门的风行状况而已。笔者在金妙珍的《黄大仙信仰研究》中注意到其在论述黄大仙旅游产品品牌建设所取得的初步成效时,有如下叙述“每年组织到港澳台等地举办黄大仙故乡金华旅游推广活动;在澳门黄大仙祠建设者中,把黄大仙像护送到澳门;每年举办黄大仙祖宫元旦撞钟祈祷大典、黄大仙诞辰大典,广泛邀请港澳台及海外黄大仙社团组织代表来金华朝拜黄大仙祖庭。”从中我们可知,首先是金华的黄大仙信仰有扩展至澳门,其次是黄大仙在澳门拥有一定的受众,而且社团组织的存在至少说明黄大仙信仰在澳门并不是形单影只的,而是具备成熟的运作体系。

二、黄大仙信仰的文化内涵

1.儒释道兼容

中国的宗教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这明显有异于西方宗教强烈的排他色彩。黄大仙信仰博取儒释道三家之长,以宽容开放的姿态积极融入了岭南社会。黄大仙虽是道教神祇,但同时还受儒家重宗法的观念及佛家“因果轮回”等思想的影响。据学者考证在其庙宇内还供奉着其他神祇,比如说普庆坛内供奉有齐天大圣、城隍、文昌帝君、关公、黄大仙三代仙亲。其次,它将儒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纳入经文用来训诫信徒,在《赤松黄大仙醒世经》中就有“孟母三迁其处,训勉亚圣德仁”、“孔子曾赞犹龙之说”、“有仲舒濂溪慷节”的言论,除此以外,它还主张“父慈子孝,夫妻如宾,兄爱弟恭,家道融融”、“由道而通儒”等。还有1963年刊行的《三教明宗》,全文专门用三个部分辑录儒释道三教神圣的乩示,阐释三教教义。“三教合流”是岭南黄大仙特有的地域特色,在浙江金华是没有发现黄大仙祠里供奉道教以外神祇的现象。可见岭南黄大仙信仰在岭南的传播是基于道家思想基础上再汲取其他思想流派精髓升华的结果。笔者认为这是跟岭南地缘、亲缘、人缘关系皆有关,而也正是因为“海纳百川”,黄大仙信仰才能以开放、包容、饱满的姿态久经风雨,多次中兴。

2.普济劝善

提起黄大仙,大家通常会想到“普济劝善”、“乐于助人”、“有求必应”,黄大仙的这些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笔者认为,兼容三教固然是黄大仙信仰生命力旺盛的原因之一,但其“普济劝善”的精神内核和“有求必应”的显圣灵验说才是备受推崇、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黄大仙信仰起源于浙江金华,于明清晚期传入岭南,后来发展出慈善与宗教紧密结合的岭南特色。彼时西方列强用船坚炮利打开国门,在国家境内肆意掠夺资源、倾销商品,沉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让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样动乱的局势自然为黄大仙融入岭南社会提供了契机。

黄大仙宗教信仰场所具有慈善机构的性质可追溯至1899年广州芳村花地修建的黄大仙祠,它自创立之初便对求签抓药的贫民百姓实行免费救治的举措。在香港,啬色园更是大力开拓慈善事业新局面,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在啬色园90周年庆典期间,啬色园主席李耀辉曾表示,信众进殿收取入场费除了用于全殿维修、保养、水电费用、人工开销,余款全部捐助慈善事业。啬色园服务范围包括教育、医药、安老扶幼,这有力推动了香港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发展。

3.有求必应

黄大仙的灵验形象是在一系列民间显圣传说中传播开的,医治清朝水师提督李准之母、托梦给粤系军阀代表陈济堂夫人莫秀英、抗日战争中惩治日寇……无疑,黄大仙功德无量,这些传说更是加重了黄大仙在民众心中的神圣地位。黄大仙信仰是和民众日常世俗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特殊的信仰形态,当民众诉求无法得到有效践行时,民众往往将期盼寄托于神灵身上。岭南地区气候湿热、瘴气弥漫、蛇虫滋生,复杂的气候及地形环境致使巫术信仰浓厚,早在西瓯骆越时期,岭南就已崇信鬼巫,汉代时还传入中原。司马迁《史记·孝武帝本纪》中就有记载:“(汉武帝)是时既灭南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昔东瓯王敬鬼,寿至百六十岁。后世谩怠,故衰耗。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上信之,越祠鸡卜、始用焉。……勇之乃日:‘越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前殿度高未央,其东则凤阙,高二十余丈。”黄大仙信仰南传与岭南文化彼此渗透、交融,可以说,黄大仙信仰的“有求必应”一说就是信仰南传与岭南特殊的人文风气接触后的结果。

三、黄大仙信仰的现实影响

1.精神寄托,起到调和的作用

黄大仙信仰是民众生活诉求的一种投射,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在它面前通常求医问药,祈求身体康健、家庭和睦、多子多福。因此就个体而言,它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人的精神冲突,即使是在困难当头的时候,还能鼓起迎难而上的决心跟勇气,怀有积极的心态去展望未来,及时进行人格重塑和处世态度的调整。此外,它还可以规范控制人们的生活行为。就整个社会而言,黄大仙信仰传播的核心是“普济劝善”,它们致力于慈善事业的发展,这有利于缓解由于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贫困、饥饿、教育失衡等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避免社会进入瓦解状态。

2.协商合作,共同打造粤港澳国际旅游圈

“粤港澳三地的社会文化都根植于岭南文化,属于广府文化的范畴,虽然港澳文化由于历史原因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但其本质仍是岭南文化的延伸和繁衍,在社会习俗、宗教、语言、信仰等方面保留着浓厚的岭南文化特色和传统。这种对传统岭南文化的继承和延续,是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与整合的基础。”在“一带一路”建设下,粤港澳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必将更加频繁,黄大仙信仰在粤港澳地区非常盛行,文化渊源一脉相承,故而笔者认为可以将黄大仙信仰纳入文化产业交流合作之中,粤港澳三地资源共享、平等协商,共同携手开发岭南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打造国际旅游圈,从而促进粤港澳地区文化、经济的纵深发展。

3.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粤港澳地区团结的凝聚力

黄大仙信仰继承儒释道三家之精髓,崇信“因果报应”、“德治”、“得道升天”,它超越一般民间信仰的狭隘之处,积极做出努力融入现实社会发展之需要,以积极、健康的面貌承担社会责任。香港啬色园主席李耀辉曾表示:“除了道德教育外,我们还特别强调黃大仙普济劝善精神,愿来参拜黄大仙的信众、世界各地的游人等,皆有一颗普济劝善的心,人人为善,广播福田,为德不止,共同营造出一个祥和的社会。”换句话说来,黄大仙信徒也就是在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真善美”的传统美德。除了浙江、广东、香港、澳门、台湾外,黄大仙信仰还遍布整个华人社区,黄大仙信仰就像一根纽带,可以沟通、紧系海内外群众的真情实意。

结语

群体间的文化认同是通过民俗认同实现的,不同群体的共同实践使民俗传统能够经久不衰、薪火相传。以往对粤港澳地区的研究多集中于产业经济、政治体制方面,从民俗事象出发对区域文化认同的研究少之又少。笔者认为文化认同与公民自我认同乃至国家认同休戚与共,文化认同一旦出现危机,便会危及文化安全,甚至还会牵涉国家治理的合法性问题。在新的区域形式下,对粤港澳文化认同的研究有利于挖掘大陆与港澳同胞的共同的核心符号,从民俗认同上升到文化认同,利于增强港澳同胞与祖国大陆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黄大仙信仰不同于一般的民间信仰,这首先表现在它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惩奸除恶、惩恶扬善、乐于助人;其次它超越了一般的狭隘思想,积极服务社会,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在社會上树立有良好的形象;最后,黄大仙信仰在粤港澳地区有着深广的群众基础,辗转广东最后落脚港澳地区,至今依然香火缭绕,是当之无愧的岭南特色文化。在2014年,香港黄大仙信俗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香港黄大仙信俗能成功进入国家公共文化序列,这样的合法性地位更为它在粤港澳文化交流中开辟了更大的空间,在团结粤港澳三地中产生直接现实的功效。

基金项目:2016年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粤港澳文化认同研究》(项目批准号:16JJDGAT007)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刘向,葛洪.列仙传神仙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9):P10;

[2]阎江.黄大仙民间传说与庙宇的考察——以粤港为背景.学习与实践,2007 (5):P161-163;

[3]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八.中华书局,1985:P729;

[4]啬色园:“啬”乃悭吝之意,而“色”可解作所好之物、有欲之类。“啬色”二字,有爱精神、致虚静、省思虑、寡情欲的要义,包含做人悟道修真的意思;

[5]“各界施援手,死者获30万”·香港文汇报.2018年2月12日(星期一);

[6]金妙珍.黄大仙信仰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4月1日,P44;

[7]金妙珍.黄大仙信仰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4月1日,P26页;

[8]入殿费百元,用作维修保养.香港文汇报,2011年1月6日(星期四);

[9]司马迁.史记.转引自王丽英:《道教与岭南俗信关系研究》,2015年4月,P19页;

[10]钟韵,阎小培.粤港澳文化整合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热带地理,2003年6月30日:P141-142页。

作者简介:韦秋圆,女,中山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业硕士生。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粤港澳
粤港澳放歌
编读往来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如何互联互通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