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自信培养探究
2018-11-21田瑜
摘要:我国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要在话语体系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以便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也表现在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也就是重视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母语文化的外语表达能力。本文提出了当前高校外语教学文化自信存在问题,主要讨论了如何能够恰当的把汉民族丰富的语言文化用英语表述的更加生动,更符合逻辑彰显语言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自信;母语文化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文化发展和比较中,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能正确看待自身文化,理解并认同自身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并对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同时对待不同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与现实感受,积淀着其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并承载着民族自我认同的价值取向。在当代这样一个全球数据化背景下,民族文化面临着许多现实的挑战和威胁。即是我国的外语教学撇开了母语以及母语文化而独立进行,外语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培养复制外国语言和文化的的教学。当代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正接受高等教育的熏陶,对于他们来说,要自觉学习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千方百计地弘扬文化才能使我们的文化绵延不断,使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使其惠及当代、恩泽后人。他们也只有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自觉的学习文化知识和探索创新。他们通过学习我国文化的优秀成分,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以身示范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精髓。这样才可能实现文化的传承。
外语教学中存在明显的文化意识不够、文化自信不足的问题,其主要变现在: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欠缺。外语教学长期偏重单向介绍外国文化,忽视介绍本土文化。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本,扩大知识面,很少进一步探究产生文化差异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其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高校外语教学涉及的文化教学往往被理解为外语文化教学,为了更好地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帮助学习和掌握外语,教学中几乎不涉及民族文化内容,这种情况使得大学学生中国文化知识欠缺的。传统文化的作用没有得以发挥。许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甚了解。人们为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而自鸣得意,却不在意母语表达上的词不达意、语无伦次,导致学生存在严重的中国文化丢失问题。其次,中国文化的外语表达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地为我所用。大多数学生了解外语背景文化,却对中国的本土文化缺乏表述能力。学生们陷入了为考试而学,为学外语而学的陷进之中。再次,大学生们因接受着西方文化,有一部分人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摈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他们对民族文化没有兴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社会价值和道德,重视“做人怕勺准则,和商业时代的消费文化相比,传统文化的娱乐性不足。在全球化语境下,在外来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们耳濡目染,逐渐产生认同倾向和浓厚的兴趣。此外,在信息时代,外来消费文化如电影、音乐等充斥着年轻人的生活。传统的民族文化被视而不见甚至丢弃。
因此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情结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学英语作为高校教育中学分比重较大、持续周期较长的人文社会学科,肩负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价值观的重任。它不仅承担着大学生掌握这门交流工具的责任,也是控制和传播国内文化的重要手段。而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学生,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一,由于英语教师多年受到目的语文化教学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都有偏向目的语文化价值观的倾向,因此,在教学中也可能会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英语教师的文化知识积累和意识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素质及其最终的文化习得及运用。大学英语教师要认识并承担自己的责任,端正自身价值观,提升自身母语文化素养,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在英语课堂中不要一味追求西方文化价值观,而漠视本族文化在加强大学生民族文化情感、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上的重要意义。第二,在教学大纲中应进一步明确中国文化教学的细则,制订结合英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教学大纲,确保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挥英语教学大纲的引导作用。同时,根据教学大纲,要适当调整教材并指导课外阅读。英语教材中应加入中国文化以及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内容,并且教材涵盖的文化内容要体现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第三,大学生自身应树立文化自信的意识,对西方文化和母语文化要积极进行比较和反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主动通过第二课堂、影视作品、文化名著、英语竞赛等方面的学习,使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树立文化自信。第四,学校应当进一步组织与文化相关的各项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合作和帮助,让大学生树立真实的关怀态度并获得真正的关怀体验,切实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优秀品质。
参考文献:
[1]高文兵.文化自觉自信的当代价值与大学的新担当,「J].理性思考.2013(9):6一9.
[2]赖招仁.国家文化战略与高校外语专业发展的新机遇,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2(12):7-579
[3]李海洋.论文化自觉与文化界限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5)
[4]李立国:文化自塑与文化自信我国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当代使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
作者简介:田瑜(1978-2)女,汉族,陕西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