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问题促进探究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018-11-21凌红王平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文本探究思维

凌红 王平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如何运用巧妙的“疑问”,更有效地唤醒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问题设计,紧扣“疑难”

“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这不仅强调提问的重要性和提问的技巧,更表明我们要有效激发学生提问,要在真正有价值的“疑惑处”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

1.紧扣目标,放眼大局

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要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用提纲挈领的“主问题”引领学生学习,它节省了大量的“问题串”,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思”“说”“写”,实现自主探究。

2.找准“切口”,切入核心

在课堂教学中, “一针见血”切入文本,攻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以题目或关键词或关键句作为切口设计问题,把握内容中心,体会情感道理,感悟人性品质,直指探究核心。

3.巧设梯度,激活疑难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使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达不到一定程度时,教师要考虑以“层次性”问题层层推进,降低学生探究难度。因此,课堂需要有梯度的“问题串”。要解决一个重点或难点问题,靠直接提问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这就需要巧设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问题探究,优化“生疑”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将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学生自我发问,相互质疑,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碰撞中,推进文本的深入阅读,相信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

1.巧设情境,体验中引其生疑

情境引读引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比已有认识,只要激发情感,教师不问,他们也能“自疑自问自答”。教师只须创设一个情境,或提出一个思辨话题,学生的阅读感悟自会水到渠成。

2.激活兴趣,表达中引其生疑

提问设计也要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使高段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儿童,懂得激起学生心理上的兴趣和疑团,形成悬念问题。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3.发散思维,对比中引其生疑

高段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讀感悟能力,特别是一些主题性很强的文章,学生阅读探究文本已是得心应手,那么不妨采用拓宽思路,对比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作进一步探究。

三、问题深入,巧妙“释疑”

在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和多元的解读时,选择好提问的最佳时机,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1.“追问”在无疑处

日常教学中,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顺利地进行一些阅读活动,教师很满足这种“无疑”的状态,便很快进入下一个预设的环节。但这样的课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何处呢?“无意处”适时的评价追问,问其原故,引其探索,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引问”在梗阻处

当学生的思维发生梗阻或进入狭长地段时,教师很多时候会放弃探究,转而成为“麦霸”,当成了“讲解员”。这样的“探究阅读”又走入了“华而不实”形式中了。给足学生时间,教师多一句引问,说不定会让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3.“导问”在尝试后

教师在组织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前,怕学生出错或思维不严密,总喜欢暗示几句,并美其名曰“防患于未然”。其实,这样做恰恰降低了思维广度,不利于思维的发展。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完成,发现问题后再引导,以促成阅读探究。

4.“抓问”在错误处

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堂提问,并预设了种种引导的策略,但在千变万化的课堂上,学生却不一定沿着你的期待直达目标。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时,当学生个性阅读偏离正确的价值观时,教师要根据动态生成的即时情景组织学生辩论或直接否定,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要善于把学生的对话引入正题,引导学生展开切实有效的讨论,从而促成文本新的意义生成。

语文课堂只有遵循了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以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发问、自主探究,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文本探究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